童年的創傷,無法迴避,如何去療愈自己?

細看身邊不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教育對弈,你會發現很多值得深思的現象,比如一些家長教育自家孩子,都是用類似這樣的話術:

“你看看,這個孩子的爸爸經常酗酒賭博,你可不能跟他玩耍,會學壞的。”

“你某某同學的爸爸媽媽是不是離婚了,你別跟他耍得太近,影響不好。”

“這種題目都不會,你腦子裝的是不是都是水?輔導班白上了。”

這些話術的背後其實也在折射了各種各樣的原生家庭,那家庭這個詞可以加各式各樣的點綴,幸福、貧困、和諧、富有......但何為原生家庭?

童年的創傷,無法迴避,如何去療愈自己?

通俗來說,原生家庭屬於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未結婚,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那大部分人的童年都是在這樣的原生家庭裡度過的。

童年生活,有人過得很幸福,有人則受到過創傷,這些都是原生家庭所帶來的,近年來隨著大家對原生家庭的討論,讓不少人聽到這個詞就聯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所受過的創傷。

在一項針對原生家庭創傷的普及程度和類型方式的調查結果顯示:在18-29歲的年齡階段人群中,約有81.8%的人表示曾受過家庭創傷,且大多數創傷是源自父母。

從這個調查結果顯示出,很多人確實有過被原生家庭創傷過的經歷,不能說整個童年都不幸福,但對心理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那麼我們成年後該怎麼去看待原生家庭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每個人所對應的原生家庭都是不一樣的,為此造成的影響肯定是有好有壞,所以我們對待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不能以偏概全,而是需要具體的問題具體來分析。

童年的創傷,無法迴避,如何去療愈自己?

董卿的原生家庭:有一位高要求、苛刻教育的父親

提到知名央視主持人董卿,不少人腦海中都是聯想出“完美女神、大家閨秀、才女”等辭藻去與之匹配,但你相信嗎?這麼完美的女神卻也有自卑的心理,而她的自卑心理便是原生家庭對她造成的影響。

董卿曾經多次提及到自己的父親時,都談到了父親對她苛刻的教育方式,董卿自己都覺得“很難想象一個高級知識分子怎麼可以對自己的獨生女這樣苛刻。”

董卿父親有一句名言:“馬鈴薯再怎麼打扮也是土豆,有時間照鏡子還不如多看書。”

為此,董卿的童年不能照鏡子,媽媽也不能給她買新衣服,甚至不能參加任何文體活動。

董卿父親不僅在學業上有高要求,在生活上亦如此。

高一到高三三年的寒暑期,董卿都是在打工時光裡度過的。董卿回憶:“我當時只有15歲,第一天到賓館當清潔工,10個房間,20張床,都是我一個人打掃。”而打工所得的收入,每天到董卿手裡的也僅有1塊錢。

如此苛刻、高要求的教育,董卿也曾不堪重負,委屈大哭,但父親沒有妥協,只是說:“再堅持一下。”

去細想,不難發現董卿今日的成功肯定離不開往昔父親的苛責教育,但這樣的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便是自卑,讓成年後的董卿即便做得足夠好,也會產生自卑情緒,內心有一種這樣的認知:“我要比別人做得好很多很多,心裡才會感到踏實。”

童年的創傷,無法迴避,如何去療愈自己?

那麼,董卿是如何去面對這種來自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的呢?

在她成長的過程中,面對這種苛刻教育,她也是沒有妥協的,選擇直擊面對,所謂沒有辦法逃避就要想辦法去戰勝它,事實證明,董卿是做到了的,所以她如今活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榜樣。

同時她也沒有一味地去抱怨自己的父親,而是去探索父親這樣行為的背後,於是她看到了,父親之所以這麼嚴格對待自己是因為早年貧困的經歷,讓父親覺得人生唯有吃夠苦才會有收穫,這也是為什麼對董卿苛刻教育的緣由。

這樣的父親不是不愛自己的女兒,只是希望她的未來可以過得更好,但他卻忽略了,當時幼小的女兒是承擔不起這樣的要求的,為此給女兒的童年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如果有董卿那樣相似的童年生活,我們又應該怎麼樣去擺脫這種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呢?以下幾點小建議可供參考:

1、不要去推卸責任,沉浸在受害者的角色中無法自拔,自己成長缺失的東西,要勇敢去找回來。

2、看見父母動機的背面,這樣我們才不會迴避我們遭受的影響,可以跟父母來一次深談,主動去了解他們,這樣才能向真實的自己去靠近,才能活得清醒。

3、成為為自己負責的人,不要完全摒棄自己的原生家庭,積極去發現自己的不足以及缺失的東西,可以通過閱讀、進修去彌補回來,相信會如董卿一樣,眼界開闊了,自然就能脫離原生家庭的狹隘,看到過更大的畫面,才不會如井底之蛙那般被困眼前。

童年的創傷,無法迴避,如何去療愈自己?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的原生家庭:有一位情緒暴躁的母親

很多人在不堪的原生家庭中成長,會自暴自棄、會悲觀執拗,最終毀了一生。但被傷害與被毀滅是兩個概念,再不堪的原生家庭也不會毀滅掉一個人。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原生家庭的傷害哪怕是熊熊野火,它也沒辦法燒盡一切野草,等候春天希望的佳期,我們總能茁壯成長。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他的原生家庭是處於“父不管、母不愛”的狀態。

父親性格冷漠,在家待的時間少之又少,不管家庭也不管孩子,對孩子是放養狀態。

而母親有暴虐傾向的性格,甚至時不時做出極端舉動,導致亞伯拉罕的童年經歷了恐懼、血腥,很少有快樂的時光。

亞伯拉罕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我的家庭是一個讓人痛苦的家庭,母親很可怕,我也沒有朋友,唯有圖書館與書籍陪伴我長大。

亞伯拉罕喜歡唱片,也能引發母親的狂躁,不僅斥責他,還會將唱片撕成碎渣,扔在地上狂踩;

亞伯拉罕喜愛小動物,收養的流浪小貓也不得母親喜歡,甚至勃然大怒,當著孩子的面前,活生生將小貓摔死。

類似這樣的事件是經常在亞伯拉罕童年生活中上演的,可想而知原生家庭對亞伯拉罕造成的負面影響該有多大,甚至他的親生父親都認為他性格古怪、不正常。

按這樣的影響發展,估計很多人都會判斷他的這一生都將在不幸、碌碌無為中度過,但事實呢?他成為了一名受歡迎的心理學專家。

因為亞伯拉罕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思考了這個問題,如何才能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他認為自己需要改變,並付之於行動。

他不僅多次接受了精神分析治療,也主動去研究人的精神性格形成,從而本質上去剖析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他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奮鬥的方向,對生活的美好有了憧憬與嚮往。

所以他最終成為了一個樂觀積極、受人尊重的心理學家,同時還擁有一個幸福美滿、關係和諧的新生家庭,這一切都是他努力換來的不一樣的人生。

童年的創傷,無法迴避,如何去療愈自己?

亞伯拉罕的經歷,也正如東野圭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人生髮給你什麼牌,你只能盡力去打好它。”

要明白到,我們沒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即便是不幸福,它也僅是命運的一部分,如果以這個藉口去放任自己,那麼這個不幸才會成為人生的全部。

因此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並不是一個人的宿命。若想過好自己短暫的一生,就要勇敢面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哪怕是不好的,我們也要直面迎擊,掌握人生的主動權,如亞伯拉罕那樣,努力去過好這一生。

如果有亞伯拉罕那樣相似的童年生活,我們又應該怎麼樣去擺脫這種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呢?以下幾點小建議可供參考:

1、嘗試去理解自己的父母,也許他們的童年也不幸福,所以才會將這種不幸的影響轉移到自己身上,瞭解到他們的過去,即便不能原諒,也會讓自己心中有所釋懷。

2、自己走不出來的話,可以嘗試正規渠道的心理諮詢或治療。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就提到了一種自愈的心理療法——“與父母對峙”,可以與父母面對面交談,也可以選擇寫信、留言等方式,將自己曾經在原生家庭裡受到過的傷害,與父母來一次全面剖析、深入交談,將自己內心害怕的、真實的、不可忘記的感受吐露出來。

這樣的做法類似心理治療,目的就在於把來自原生家庭的不幸遭遇帶來的影響,歸還給“製造者”,避免這些影響從自身轉移給配偶、孩子身上。

3、在構建自己的新生家庭時,遇到困境或者溝通有障礙時,我們不要回避,而是主動去尋求解決的辦法,與愛人、孩子溝通,有時候即使的解釋、示弱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童年的創傷,無法迴避,如何去療愈自己?

高曉松的原生家庭:父子關係不好

在原生家庭中,父子、母子之間的相處方式有很多種,有人如朋友,有人如師生,但也有人如仇人般,恨不得拔刀相見。

高曉松出生於書香門第家庭,人生的起跑可謂佔據了不少優勢,但實際上他也受到過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高曉松此前在《奇葩大會》這檔綜藝節目中透露,自己與父親的關係不好。他說從小他沒去問過父親任何問題。

他認為他的原生家庭是冷漠的,小時候有同學來家裡玩,一到飯點他就緊張,因為父母從來不會留他們吃晚飯。這也導致了成年後的他無法合群,寧願一個人看書、吃飯,也不會主動邀約他人。

為此即便在外界看來他的原生家庭很光鮮亮麗,書香門第之家意味著他能接受很好的教育,物質條件也不用花費心思。但即便是這樣的原生家庭,也對高曉松造成了難以擺脫的影響。

年輕時候的高曉松也有許多問題:不合群、愛較勁、不服輸、討厭別人干涉自己等等,這些都是原生家庭帶給高曉松的影響,而等他到了40歲的時候,有了自己的一番人生閱歷才幡然醒悟到,原來在不知不覺中被影響了這麼多,因為與父親的關係不好,才扭曲了自己的一些認知,導致人生中遇到了不少本可以避免的挫折。

而意識到這些影響後,高曉松並沒有聽之任之,而是採用主動、積極的做法,去消滅這些影響,到後來他與父親關係的緩和,他才慢慢走了出來。正如他參加綜藝節目,跟大家一起談生活、談感想,這就是在不斷合群,不斷去擺脫童年創傷。

童年的創傷,無法迴避,如何去療愈自己?

原生家庭會帶來不同程度的童年創傷,但不去正視它,那可能一生都走不出來。

如果有高曉松那樣相似的童年生活,我們又應該怎麼樣去擺脫這種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呢?以下幾點小建議可供參考:

1、即便成年,跟父母談自由也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不妨多向自己的內心提問,多去獨立思考,把自己活成一個有主見的人。對於父母的強勢要求,我們不要歇斯底里地區反抗,更不要一昧地接受,而是學會思考,然後選擇合適的方式去解決。

2、去放大原生家庭帶來的正面影響,然後物盡其用。所謂有利便有弊,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再不堪的原生家庭也會有好的影響,比如能磨鍊你的意志力。

且看舒淇、徐靜蕾、張靚穎、非洲籍超模華莉絲等有過童年創傷的名人,他們的成功都離不開非人的意志力,這也是原生家庭所帶來給他們,因為當時別無選擇,只能卯足勁拼命向前衝,這種堅持恰恰是糟糕的童年經歷鍛煉出來的。

不管是看名人、身邊的人,還是自己本身,不可否認,原生家庭對於每個人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會帶來各種各樣的童年創傷。但如果原生家庭發給自己的一手爛牌,那我們就真的乾等著輸嗎?

當然是不可以,我們不能因此妥協。我們不能改變原生家庭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影響,但我們可以改變對它的態度。

改變的過程無疑是困難的,因為等於是在改變一個被原生家庭影響多年的自己,不過即便要花費很多年,我們也要去嘗試,相信總有一天會擺脫,走上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傑克.倫敦曾說過:“一個人只要有強大的意志力,就能超越所在的環境。”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曾遇到過不怎麼美妙的“風景”,但這些差體驗不能影響我們去成為想成為的人。

所以,我們要努力強大起來,去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創傷,最終釋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