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絕世好書,讓我重拾了對生活的希望

原創 零露 麥家陪你讀書 今天

這本絕世好書,讓我重拾了對生活的希望

谷主麥家曾說:“ 人生無常,苦有常。但是,別害怕苦,不苦的人生肯定不甜。


麥家陪你讀的第148本書——《憤怒的葡萄》,是美國現代小說家約翰·斯坦貝克創作的長篇小說,描寫了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恐慌期間大批農民破產、逃荒的故事,反映了驚心動魄的社會鬥爭的圖景。


第148本書,讓我們一起走進主人公喬德一家,去經歷逃亡農民們如何奮起反抗的故事。

《憤怒的葡萄》精讀第1天來自麥家陪你讀書00:0013:27



點擊上方音頻即可收聽主播六哥的領讀

音樂 | Phil Everly-Let It Be Me

這本絕世好書,讓我重拾了對生活的希望


今天,是我們陪大家讀書的第1030天。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更多愛讀書的朋友。麥家陪你讀書,一起讀書,一起成長。

本週,我們將一起共讀的是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作家約翰·斯坦貝克的作品《憤怒的葡萄》。

這本絕世好書,讓我重拾了對生活的希望

《憤怒的葡萄》,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


諾貝爾文學獎給約翰·斯坦貝克的授獎詞這樣說道:斯坦貝克通過現實主義的、富於想象的創作,表現出蘊含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敏銳的觀察。

《出版人週刊》讚揚他:斯坦貝克是一位傑出的作家,他通過《憤怒的葡萄》所表達的一切已經超越了地域、時間和階級的界限。

《憤怒的葡萄》講述的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大批農民因經濟危機爆發導致失業和破產。


俄克拉荷馬州的喬德一家,作為貧苦農民中的一員,為了生存不得不變買家產,換來一輛破舊的汽車,一家人開著汽車,流亡到葡萄遍地的富庶之地,加利福尼亞州的悲慘故事。

這本書被譽為一部美國現代農民的史詩,和一部偉大的社會紀實文學作品。

這本絕世好書,讓我重拾了對生活的希望


本書將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過度工業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自然沙塵暴天氣等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瞭解那一時期被遺忘和忽視的真實歷史。

小說反映了殘酷大農場主對廣大貧苦農民的剝削和壓迫,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本書是對美國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和深刻反思。

1939年《憤怒的葡萄》一經發表,便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被公認為當時賣得最快,評價最高和爭論最激烈的文學作品。

曾一度因為引發社會公眾對貧苦農民的關注,被美國多個州列為禁書。為了沖淡本書所造成的巨大影響,還有人專門出版了一本《快樂的葡萄》來粉飾太平。


依然沒有掩蓋《憤怒的葡萄》的光芒,本書次年榮獲普利策文學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雙項大獎。


由約翰·福特執行,享利·方達主演的同名電影,1940年上影,獲得1941年第1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和導演獎。目前這部電影在豆瓣上獲得8.5分的好評。

這本絕世好書,讓我重拾了對生活的希望

電影《憤怒的葡萄》劇照


在《聖經·約翰福音》中“葡萄”借指耶穌的子民,亦代表著富饒和希望。在小說中“葡萄”即代表著勞苦大眾,也象徵著希望。

喬德一家人西行去往的正是盛產葡萄的加利福尼亞州,飽含著千萬像喬德一家人一樣的趕往加州的農民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渴望。

然而,到達加利福尼亞州的喬德一家,在那裡感受到的是讓人憤怒的現實,為了生活和生計,最後葡萄“憤怒”了,不再默默忍受,開始奮起反抗。

斯坦貝克在《憤怒的葡萄》中,以《聖經》的隱喻,對當時美國的社會現實進行了控訴,喚醒人們對社會現實的認清。促使政府對農民生存狀況的調查,推出相關的救助措施。

本書成為美國出版史上最暢銷的圖書之一,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之一,是作者斯坦貝克在1962年對諾貝爾文學獎貢獻最大的作品。

這本絕世好書,讓我重拾了對生活的希望

圖為約翰·斯坦貝克


本書的作者斯坦貝克,是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創作了27部作品。


代表作除本期共讀的《憤怒的葡萄》外,還有《人鼠之間》、《伊甸之東》和《煩惱的冬天》等作品。


斯坦貝克1902年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父親經營麵粉廠,母親是小學老師。從小喜歡讀書,童年時期就讀書很多。

1919年高中畢業後,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1925年未獲得學位,就離開斯坦福大學。前往紐約,立志成為一名作家。當過工人和記者,作品未獲得發表。

1929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金盃》,1932年發表長篇小說《天堂的牧場》,反響平平。1937年發表中篇小說《人鼠之間》後,開始受到關注。

人生的高光時刻在1939年,他發表了《憤怒的葡萄》,因反映當時的社會問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也為他在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基礎,1968年因心臟病發逝世。

在斯坦貝克的創作中,充滿對人類生存本質問題的思考。他的大部分作品以美國土地和人民為題材,替窮苦人說話,為被壓迫者申辯。

在他的筆下,貧困雖然給人帶來巨大、甚至是毀滅性的痛苦,但是在這種痛苦下,貧困中的人並沒有被擊垮,也沒有磨滅掉他們的尊嚴。

這本絕世好書,讓我重拾了對生活的希望


也許,支撐我們活下去的,只是一個卑微的希望。也許生活中總是出現各種不同的打擊,但我們依然要充滿熱情,樂觀的活下去。

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的社會影響,滲透到生活中各個層面,大農場主和公司從羅斯福新政和《農業調整法》中受益。


社會最底層的普通農牧民,被銀行支持下的工業化大規模生產逼上絕境,人們不得不背井離鄉,前往西部尋找生路。

這個時代的美國作家,開始轉向關注社會問題 ,在不同程度上成為底層人民的代言人。


揭露社會不公和政府的黑暗,同情憐憫底層人們悲慘的命運成為文學作品常見的主題。

1937年斯坦貝克跟隨著俄克拉荷馬州農民的西遷隊伍,親身體驗底層農民流離失所的悲苦生活。


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人道主義精神,以流亡農民中一員的身份創作了《憤怒的葡萄》。

這本絕世好書,讓我重拾了對生活的希望


工業革命之後,現代文明的發展中,土地的地位開始越來越被淡化。


從整個時代發展的大背景看,農民沒有土地,失去了生存的來源,之所以會奮起反抗,是因為他們已經走投無路。

《憤怒的葡萄》是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抨擊,眾多的人居無定所,忍飢挨餓,資本家卻寧願將多餘食物銷燬。

《紐約時報》評價《憤怒的葡萄》說:斯坦貝克對書中人物的刻畫極其出色,他細緻地描述了人們絕望的心情、如影隨形的失敗感,以及深陷貧困卻依然保有善良。

斯坦貝克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說:人類已被證明具有偉大的心靈和精神—面臨失敗的勇氣,勇敢無畏的精神,寬恕和仁愛之心。


作為一名作家,必須宣揚和讚頌這些。我認為,一個作家如果不能熱忱地相信人類有自我提高的能力,就不會獻身於文學,也不能算是文學界的一員。

正如書中寫道:“這裡有一種無處投訴的罪行。這裡有一種眼淚不足象徵的悲哀。這裡有一種絕大的失敗,足以使我們一切的成就都垮臺。

這本絕世好書,讓我重拾了對生活的希望


飢餓的人眼裡閃著一股越來越強烈的怒火。憤怒的葡萄充塞著人們的心靈,人們都等待著收穫期的到臨。

貧窮的人以為只要自己手腳勤快,就能創造美好的明天。而現實是,不論你如何努力,仍然擺脫不了飢寒交迫的命運。

本書所傳達的普遍意義就是:即使是生活在苦難中,也要保留人性的善和希望。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就結束了。

在今天的共讀中,我們瞭解了本書的創作背景、主要內容以及作者簡介,明天我們將正式開啟本書的共讀。

我們明天見!


第147本書回顧:

《雙城記》精度第1天:此生必讀,這本書告訴我們正處於最好的時代

這本絕世好書,讓我重拾了對生活的希望


領讀人:零露,人生如露,知白守黑。

主播:六哥,用聲音陪伴成長,全網音頻APP搜索【懂你直播間】,一起聆聽這個世界的精彩

責編:無患子

圖片:文中插圖來自網絡

背景音樂:Phil Everly-Let It Be Me

點擊下方鏈接,立即搶購人生海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