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忆之大理——六朝古都(序)

失忆之大理——六朝古都(序)

失忆之大理——六朝古都(作者:如释)

正如人类拥有记忆一样,社会也有它自己的记忆,社会的记忆就是曾经的历史。

但我们知道,人类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比如突然遭受了重大的人生变故,或者身体受到了某种外力打击的情况下;例如喝酒断片、车祸脑损伤等情况,脑袋会突然失去记忆,啥也想不起来。

如今的大理,人们漫步在苍山洱海之间,享受风花雪月的美好景色的同时,却不会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产生了怎样的文明、又曾经发生过怎样血腥的杀戮。而更不会知道杀戮的目的是为了抹去曾经辉煌的文明,真实的历史事实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已被另类描画甚至刻意抹去。

换言之,大理失忆了——

当我们翻开金庸的《天龙八部》这本小说的时候,当我们沉浸在那些铁骨柔情的侠义经典段子上的时候,小说里的大理国仿佛是金庸先生胡编乱扯出来的一样,是那么的不真实。笔者是个旅游包车司机,经常有客人问,真的有大理国这个国家吗?此时的我,无奈地感受到,不止是大理失忆了,而是世界对大理都集体失忆了。

现在的大理,苍山洱海宛如少女美丽妖娆,而真实的大理,却如天山童姥一般,外表美丽,历史苍桑。

本文将带您走向大理的过往,指向记忆的空白处,翻开断片的脑丘,揭示那块文明的伤痕。

然而,为什么要讲述一个掉下去的文明呢?

因为这个掉落的文明,除了史记里的只言片语,其实早已被人忘记。

现如今提起云南,大部份人的脑袋中就会涌出:“山区、缺氧、少数民族、穷困、落后、孔雀、大象——等等”,对吧。甚至有一次,笔者开车载几个外地人从大理古城到海东去看房,走了二十多分钟,乘客不耐烦地说,怎么还不到,是不是绕路了,大理不是个小地方吗?笔者暗笑了,当我开玩笑地告诉乘客,大理不是个小地方,绕洱海一圈接近北京的六环,而且大理还是曾经的全世界第十二大城市时,乘客也都笑了,但我零乱了,因为乘客是半信半疑的嘲笑。

实际上,从人类的起源来看,云南地区是最早有人类生活的地区之一,云南元谋那蚌地区的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西畴仙人洞发现的原始人齿化石;丽江木家桥发现的原始人腿骨化石,以上都是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比周口店的北京人早了约100万年;那么,有人类就会创造出文明,这是一个必然的推论结果,所以,云南诞生了早期的文明是理所当然的。

本文先从自然资源讲起。

首先要说说铜在云南地区的冶炼开发,因为孕育这个文明的土地,其探明的铜储量在过去被大量开采的情况下,至今遥居中国第二名。不仅储量丰富,当地拥有的青铜冶炼技术在同时代的文明中已达到极高水平,在大多数地区还在使用陶泥铸范铸造青铜器时,云南已在使用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器铸造法——熔模铸造法(也叫失蜡法)。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出土的大波那铜棺,是战国初期的墓葬文物,推测为白子国国王葬具,距今约2300多年。它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一件存世的青铜棺椁, 铜棺铸造工艺高超,纹饰精美,反映了云南当时青铜铸造的水平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地步;一次性铸造长2米的青铜板,还有各种精细的纹饰,而且还要考虑不同青铜板之间的榫卯结构,保证可以严丝合缝的拼合在一起,因此对工艺和模具的要求都是极高的,这样的多注口同时浇铸的青铜器,在全世界也就只有这一件。可见在战国初期咱们大理洱海地区的青铜器铸造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铜棺上各种各样的精致纹饰和随葬品中的葫芦笙等乐器,也都证明,当时该地区经济文化条件发达,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追求着精神文化,并非传言中鸟不拉屎的蛮夷之地。而同时期中原地区的青铜器都是国之重器,只有文献记载秦始皇“以铜治椁”,但至今未见到实物。

失忆之大理——六朝古都(序)

大波那铜棺

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富有大量矿藏的古云南地区极其繁华富裕,在青铜时代,除粮食外,金属矿物和宝石矿石属国家核心资源。比如用全黄金打造滇王剑鞘,这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这样的盛世帝王都没有做过的。

失忆之大理——六朝古都(序)

滇王金剑鞘

云南地区还是产盐比较早的地区,先秦以迄清代 , 云南是除四川之外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唯一地区。

失忆之大理——六朝古都(序)

云南盐井

云南盛产牛羊等牲畜外,还出产一种叫北方征服者艳羡不已的良马——“大理马”,也称“滇马”;堪称冷兵器时代的F16战斗机。它虽又瘦又小,但耐力、爬坡能力比较强,也是“茶马古道”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战国晚期,古云南人已将滇马运用到战争、狩猎等方面,西汉中期,马具均臻完善,云南战马上已普遍采用了马镫,不过当时滇人的马镫并不是用金属制作的,而是绳圈式马镫,其结构和后来传入云贵高原的北方马镫也有不小的差别。中国是较早使用的马镫国家之一,但云南马镫要比中原马镫早得多,汉地最早的马镫发现于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的一件陶马上,这要比云南人所使用的绳圈式马镫晚了接近了近4个世纪。该马镫的性能也不如滇人的绳圈式马镫,该镫只是马鞍左侧靠近鞍桥的一个三角形蹬,只能上马时蹬踏用的,上马以后就用不了了,至于中原地区真正的马镫出现,还得等到公元5世纪初叶。

失忆之大理——六朝古都(序)

滇马(大理马)

而粮食生产,不用想,看地图就知道,四季如春的气候,洱海、滇池、抚仙湖等等大大小小的湖泊提供了几乎无限的灌溉水源和渔业资源。据考证,栽培稻可能起源于云南及其邻近地区;从物种分布来看,大约在5万年前,云南地区就出现了早期的稻属植物,从云贵高原水稻的垂直分布,也可明显看出籼、粳稻的演替现象。云南的稻作历史迄今至少有4000年以上,并是由“百谷自生”发展为栽培种植,云南栽种陆稻的历史应该早于水稻。如此丰厚的物质基础,很难想象古云南地区达到了何种高度的文明。


失忆之大理——六朝古都(序)

云南茶叶

中原政权对云南地区的财富,早在战国时代就有所了解。云南地区的牲畜、铜铁矿石、茶叶、盐池,乃至当地的蛮族人口,都是一笔难以衡量的财富,更不用提云南是西南方向上的交通枢纽,有商道可通往印度、孟加拉、缅甸等地。

如此富饶的云南地区为何成为掉落下的文明?

因为富饶和文明往往会成为被觊觎和蚕食的直接原因。

因为,“掉下去”的,不代表“被落后”和“被淘汰”。

掉下去,是因为太精彩啊!

精彩的不止于这个地区的资源及其所诞生的文明,大理的历史简直可以当小说来看。

对了,看你的题目,你写的不是大理所发生的事吗?刚才怎么提到了整个云南省,大理能代表整个云南吗?其实,在我以下所描写的这一段历史中,大理是当时包括了整个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座大理城,整部云南史。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历史,同样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所以云南大理,也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九大古都。现如今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范围内,历史上曾经有六个朝代定都于此,故除了南京以外,大理也称“六朝古都”。

那么,是哪六个朝代定都大理呢?

与中原唐王朝基本相始终的叫蒙氏南诏国(其实是大蒙国、大封民国、大礼国的总称),经历了13代皇帝,立国165年;其后是与中原唐宋之交五代十国基本同期的分别是郑氏的大长和国,经历3代皇帝,立国26年;紧接着是赵氏的大天兴国,历1代皇帝,享国2年;以及杨氏的大义宁国,历2代皇帝,立国6年;随之与中原宋朝基本相始终的是段氏大理国,历22代皇帝,立国316年;宋朝分北宋、南宋,大理国挺有意思,不仅跟宋朝基本相始终,也跟宋朝一样中间断过,分前理国和后理国;前理国和后理国中间断过2年,这两年高氏国号叫“大中”,即“大中国”。

所以,南诏国、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大理国、大中国这六个朝代均定都于今天的大理市范围,大理的“六朝古都”正出于此。

南诏国正如生长在峭壁上的青松,在吐蕃和大唐两块巨石的挤压下,不仅成功地生存了下来,并且还生长得青葱翠绿,完美地将吐蕃势力和大唐势力逐出西南地区,终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而大理国时期,在基本承袭南诏国国体的基础上,将地方文化特点推向了极致,简单来说,大理国时期有五大特点:

特点一:统治时间比较长。大理国享国总共316年,进入了中国历史上长度第一序列的朝代(第一序列指享国300年以上的朝代)。在大一统的王朝中,历史上只有两汉和两宋比它长(周朝是分封制),除这三个朝代之外,其它所有的王朝都只在三百年以下。

特点二:首都比较大。大理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现在云南省的三倍,包括了现云南全境、贵州和四川的一部分以及缅甸、老挝、越南的一部分,不算特别大的国家。但它的首都羊苴咩城,当时也称皇都(并不是现在的大理古城,但包括了现在的大理古城在内),却是当时的全世界第十二大城市、东南亚地区最大、也是商贸最活跃的城市。羊苴咩城是没有东西城墙的,只有南北城墙,东面靠洱海,西面靠苍山。

特点三:大理国又称“妙香佛国”。当时的大理国以佛教立国:“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人人手上都有一串佛珠,民风纯朴,是一片乐土。大理国时期总共有22位皇帝,其中就有10位出家为僧。将近一半的皇帝都出家了,这个在历史上所有王朝当中也是比较罕见的。

特点四:政治制度比较奇特。大理国皇帝姓段,但其实他们家是不管朝政的,朝政是由清平官(相当于相国)高家来管的。也就是说大理国的政治制度是:“段家做皇帝、高家说了算”。 这不正是东方的君主立宪政治制度嘛,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是英国于公元1688年正式立宪,而咱大理国公元937年就立国了,所以这一制度早于西方五、六百年,因此,大理国的政治制度是比较奇特的。

特点五:大理国诞生了一位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大理国宣仁帝段正严,别名段和誉,即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主人公段誉的蓝本。在位39年,75岁出家,94岁去世。这是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清朝的时候,昆明市有个布衣寒士叫孙髯的写了一幅长联,即现如今悬挂在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联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其下联所写的“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等典故,正是发生在云南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

好的,忘掉现在的一切时间空间,随我进入久远的大理,亲历那一幕幕真实吧。

我的故事准备好了,咦,你的酒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