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人民楷模高德榮:你幹了,路就在腳下!

導讀:新中國成立70週年前夕,高德榮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撫摸著熠熠生輝的獎章,他激動地說:“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不僅屬於我個人,也屬於4800多萬雲南人民。”不錯,這份崇高榮譽的背後,是高德榮留在獨龍江兩岸浸透血汗的足跡,是一個個帶領獨龍族群眾苦苦摸索脫貧之路的感人故事。

【獨家】人民楷模高德榮:你幹了,路就在腳下!

∆2019年4月11日,在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帶領獨龍族群眾脫貧發展的高德榮(右)和村民李文仕在一起聊天。攝影/新華社記者 謝宇

在祖國西南邊陲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地帶,坐落著鮮為人知的獨龍江鄉,那裡是我國少數民族獨龍族的唯一聚居地。新中國成立後,獨龍族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直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由於社會發展基礎薄弱,交通極為閉塞,使得獨龍江鄉成為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然而,這片貧窮的土地孕育了一位偉大的民族幹部。他一輩子本色不改,風風火火,苦幹實幹,兩次請纓回到獨龍江鄉只為做好一件事——帶領獨龍族同胞儘快擺脫貧困奔向小康。新中國成立70週年前夕,這位獨龍族老人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他就是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高德榮。

修路是脫貧之夢的起點

獨龍江鄉位於怒江大峽谷底端,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裡仍沒有一寸公路。每年12月至次年6月大雪封山,獨龍江就成了與世隔絕的“孤島”。“我出門到州里讀書,滑著溜索,花了三天三夜才走出獨龍江。”高德榮告訴記者。

走出獨龍江的高德榮始終放不下處於極度貧困狀態的鄉親們。1979年,已經在怒江師範學校留校任校團總支書的他申請調回家鄉,開始帶領獨龍族群眾走上一條脫貧致富的艱苦之路。

“要致富先修路!”開山修路是脫貧致富最大的前提。然而,對於獨龍江鄉來說,修公路談何容易,要錢沒錢,要物沒物。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高德榮把“鐵人”王進喜的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上省城、進北京,使出渾身解數籌措修路資金。終於在1999年,一條簡易的獨龍江公路貫通,獨龍江人背馬馱的歷史宣告結束,但這依然未能改變每年因大雪封山而交通受阻的局面。

衝破大雪封山,是獨龍族人的夢想。辦法就是在高山雪線下的較低海拔地區打一條長隧道,讓公路避開積雪。這條“夢想隧道”也是高德榮“爭取”來的。

2003年,高德榮當選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參加雲南代表團會議。會上,高德榮的發言簡短而誠懇:“總理,請給我們修條路,請來獨龍寨做客!”溫家寶一下子注意到身著獨龍族服飾的高德榮,與他交談起來,仔細詢問他家鄉的交通情況。在第二年的全國人代會上,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王兆國問高德榮:“你們的路修得怎麼樣了?”高德榮樂呵呵地說:“謝謝領導,總理牽掛的路已經在修了!”

資金有了著落,但是“開山”並非易事。每年施工前都需要先推雪通路,短則需要兩個月,多則需要四個月。為了加快隧道工程進度,高德榮每年都會參與清雪工作。他自封“隊長”,給工程隊取名“雪山飛狐推雪隊”,與交通局的職工一起睡工棚、吃乾糧。2007年5月的一天,施工隊要收工時突遇雪崩,一下子把高德榮和他的駕駛員埋了進去。“要不是急退了三四米,恐怕扒不出來了。”當年一起被埋的駕駛員回憶當時的情景仍心有餘悸。

經歷過數次泥石流險情、顛廢了三輛越野車,幾次與死亡擦肩而過的高德榮,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領導幹部就是要帶領群眾一起幹活,幹出活路來。你不幹,路就在天上。你幹了,路就在腳下!”

2014年4月10日,伴隨著幾聲巨響,全長6.68公里的雲南高黎貢山獨龍江隧道最後一層岩石被爆破成功。這意味著,獨龍江千百年來大雪封路的歷史徹底結束了!“如今去一趟獨龍江,一天就能跑完全鄉。”說到這裡,高德榮佈滿皺紋的臉上綻開自豪而幸福的笑容。

我是邊疆少數民族的代言人

要致富先修路,要脫貧燈先明。

為了讓獨龍族群眾告別不通電的歷史,高德榮在擔任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期間,提交了“關於修建獨龍江孔目電站的建議”。經過一年半的努力,2006年10月,一座裝機容量640千瓦的獨龍江孔目電站建成投產。

除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高德榮還被多次選為鄉、縣、州、省人大代表。履職30多年來,高德榮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橋樑紐帶作用,在各級人代會上積極反映獨龍江地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共提交書面建議200多件,為獨龍江鄉、貢山縣乃至怒江自治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爭取項目資金和政策扶持。

“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對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和等級。”2005年,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雲南代表團會議上,輪到高德榮發言時,他急切地說道,“今年2月,貢山縣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雪災。由於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損毀嚴重,直接經濟損失近億元。請國家給予重點幫助和支持,幫助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戰勝困難。”

在當年全國人代會雲南代表團又一次全團會議上,高德榮搶先發言:“我的家鄉獨龍江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高達97%,但是貧困程度極深,人均收入不足600元。為什麼生態越好的地方越貧窮?”面對保護與發展的尷尬,高德榮在會上呼籲,“保護不能絕對化,開發不能隨意性。請國家為我們這些良好生態環境下的貧困落後地區給予大力扶持!”

高德榮的這番肺腑之言表達出了廣大邊疆少數民族同胞的心聲,贏得了與會者的熱烈掌聲,更得到了國家和雲南省相關領導的重視,為後來國家支持雲南實施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項目起到了推動作用。

我的辦公室在路上、在現場

2006年,高德榮被選為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把我調到州里工作,離開貢山和獨龍江,我就相當於沒有根了。天天坐辦公室,我能為老百姓做什麼?”於是,他向組織提出申請,把自己的辦公室搬回到獨龍江畔。

對於高德榮而言,縣城的辦公室只是用來開會和接待,他大部分時間都奔走在幫獨龍族群眾尋找致富方法的道路上。

高德榮告訴鄉親們,路通了,電有了,他們最需要做的就是發展產業。2007年,在綜合分析獨龍江的土壤、氣候等要素的基礎上,高德榮決定在獨龍江畔試種一種經濟價值高且無需開荒的作物——草果。草果育苗需要搭陰棚,為了降低成本,他在獨龍江邊的野生森林裡開闢了一片試驗田,摸索著建起草果示範基地。當時已年過五旬的高德榮天天用揹簍揹著三四十公斤重的東西,滑著溜索到江對岸的基地育苗,琢磨草果習性。草果示範基地儼然成了他的辦公室。

經過兩年時間的嘗試,高德榮驗證了草果能與獨龍江的土壤、氣候等各方面條件相適應,才決定大面積推廣。對於草果這項新產業,保守的獨龍江群眾卻覺得心裡沒底。高德榮便挨家挨戶地動員宣傳,免費給鄉親們發放種苗,用自己的積蓄建立了草果種植培訓基地,手把手傳授並承諾教會大家科學種植直到掛果為止。經過三年的“折騰”,鄉親們看到草果換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積極性高漲起來。

2014年,高德榮光榮退休。把家搬回獨龍江鄉後,他比以前更忙碌了,常常起早貪黑,帶領村民在坡地裡鋤地種植。在草果種植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高德榮又帶領村民探索出適合獨龍江發展的重樓、漆樹等種植項目和中蜂、獨龍牛養殖等致富產業。

2018年底,雲南貢山傳來喜訊:獨龍族宣告整族脫貧!如今,獨龍江鄉群眾全部住進新房,特色種植養殖產業遍地開花,4G網絡、廣播電視信號覆蓋到全鄉,6個村委會全部通柏油路,大病保險全覆蓋,孩子們享受從學前到高中14年的免費教育……幾乎每一件事的背後都有高德榮不懈努力的身影。

“頒授獎章時,總書記問我,老鄉們好嗎?我說很好,請總書記放心!”帶著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親切的問候,高德榮回到獨龍江,繼續跋涉在峽谷山水間。鋪設好物質之路,教育提升、民族文化保護等精神之路正從他的腳下延伸。(趙禎祺)

來源:《中國人大》雜誌2020年第6期

編校:楊菲菲、侯朝宣、王嶺

責編:舒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