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 古詩詞鑑賞之《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篇

原文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宋·蘇軾 | 古詩詞鑑賞之《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篇

蝶戀花書畫

創作背景

蘇軾一生幾乎都是一直被貶任職,這首詞就是被貶惠州時候創作的。公元1094年,也就是紹聖元年閏四月,蘇軾被誣以“譏刺先朝”的罪名,從定州知州任上被貶英州(今廣東英德),接著又貶為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在赴任路上再次接到貶謫詔命,改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數月之內,連續好幾道貶謫令,最終被剝奪一切實職,徹底投閒置散。

《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雲:“子瞻在惠州,與(侍姬)朝雲閒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悽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

初夏時節發生一牆之隔的平常遭遇,卻讓作者有感而發。蘇軾曾說自己作創作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能出”。蘇軾隨時隨地可以出口成章,身邊的人、事、物皆可信手拈來,不能不說這是一大本領。把他說成唐宋八大家之首也不為過。

宋·蘇軾 | 古詩詞鑑賞之《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篇

蘇軾回翰林院

鑑賞

蝶戀花:詞牌名。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1. 花褪殘紅青杏小:指杏花剛剛凋謝,青色的小杏正在成形。褪(tùn),萎謝。
  2. 飛:一作“來”。
  3. 繞:一作“曉”。
  4. 柳綿:即柳絮。
  5. 天涯何處無芳草:指春暖大地,處處長滿了美美芳草。
  6. 漸悄:漸漸沒有聲音。
  7. 多情:指旅途行人過分多情。卻被:反被。無情:指牆內盪鞦韆的佳人毫無覺察。
宋·蘇軾 | 古詩詞鑑賞之《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篇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 蘇軾的詩詞以豪放派著稱,也常有清新婉麗之作,這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就是這麼一首婉約風格的傑作。
  • 花退殘紅青杏小:這原本是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規律,作者卻寫出了新生與消亡,內心的悲涼之情。
  •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作者沒有第一句的傷春之情,放眼空中燕子飛過,清澈的河流環繞著村落裡的人家,頓時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作者內心豁然開朗起來。
  • “枝上柳綿吹又少”與“花褪殘紅青杏小”相對應,作者看到柳絮飄飛,自己也愁緒翻飛,也吻合了婉約風格的特點:傷春惜春的情感。託物言志,觸景生情。
  • “天涯何處無芳草”,雖然樹上柳絮被吹落,越來越少,但是不用擔心,春暖大地到處都長滿了茂盛的芳草。
  • 牆裡鞦韆牆外道 ”,很顯然指上面所說的那個“綠水人家 ”。高牆之外緊鄰河水,所以牆外行人只能聽到牆內盪鞦韆人的笑聲 ,卻無法看到盪鞦韆的人,所以說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不難想象,此刻發出笑聲的佳人正在歡快地蕩著鞦韆。這裡用的是隱顯手法。詩人之寫了佳人的笑聲,佳人的動作,容貌讓讀者和牆外的行人娶馳騁想象:那是一個少女在牆裡歡快的盪鞦韆的畫面。
  •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如果只是將牆外行人的多情、牆裡佳人的無情理解為擦肩而過的風流韻事,那就過於簡單了。牆外行人的多情,正如同奔波跋涉在旅途中的蘇軾與朝雲(在京城時最能懂蘇軾);而“牆裡佳人”的無情,是否繼承了屈原以美人比喻君王的傳統?

儘管遠謫嶺南對蘇軾的政治生涯可以說是致命的打擊,可他仍然懷著樂觀的心態欣賞著南方美好的春光。也反映蘇軾此刻的矛盾心理。

宋·蘇軾 | 古詩詞鑑賞之《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篇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這首《蝶戀花》,代表了他詞作清新婉約的一面,表現詩人創作上的多方面才能。這首詞借惜春傷情,抒寫詩人遠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下片抒寫詩人的感傷。面對殘紅退盡,春意闌珊的景色,詩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詞中。藝術構思新穎,使尋常景物含有深意,別有一種耐人玩味的情韻。

王士禎《花草蒙拾》:“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
東坡但解作“大江東去”。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下闋牆內外
之人,干卿底事,殆偶聞鞦韆笑語,發此妙想,多情而實無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唐圭璋等《唐宋詞選注》:本詞是消春之作。不過,作者還借“何處無芳草(知音)”
以自慰自勉。“多情卻被無情惱”,也不僅僅侷限於對“佳人”的相思。

譯文

花兒殘紅褪盡,樹梢上長出了小小的青杏。

燕子在天空飛舞,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不要擔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

圍牆裡面,有一位少女正在盪鞦韆,少女發出動聽的笑聲,牆外的行人都可聽見。

慢慢地,圍牆裡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彷彿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

宋·蘇軾 | 古詩詞鑑賞之《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篇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蘇軾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