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现身说法:30岁开始努力,是否还来得及

人生三十是道坎。30岁前毕竟青春年少,马马虎虎尚且说得过去。过了30岁,如村上春树所言,“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三十而立后,很多人都制定了目标,计划每天健身、早睡、读书,等等。但没几天就会发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真正自律、实现蜕变实在太难了。

曾国藩也是一样,30岁之前一身毛病,天性拙钝,经常生病,性格怪癖,脾气火爆,但30岁成了他人生的分水岭。之后,他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创造了一连串惊人的记录,最终成为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和儒家文化最后的偶像,号称“一代完人”。分析这个笨老头的蜕变过程,能给我们每个人以精神和路径上的启迪。

曾国藩现身说法:30岁开始努力,是否还来得及

01 三十岁前是庸人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大界白杨坪。这个他从小长大的小山村,位于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群山之中,虽然山清水秀,但交通闭塞,出入不便,几百年间连个秀才也没出过。作为家里的长子,曾国藩身上背负着几代人的期望。不尽人意的是,他从十四岁开始参加县试,屡考屡败,接连七次名落孙山。他和父亲曾麟书多年共同赶考、次次并肩落第,成为当年被乡邻们广为嘲笑的丑事。

不得不承认,曾国藩的资质非常平庸。他笨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一次他背诵《岳阳楼记》时,一个小偷爬到他家房梁上准备行窃。未料曾国藩怎么也记不住,小偷都听会了,他却还在背。最后小偷忍无可忍,跳下房梁背诵了一遍后扬长而去。如此一来,虽然他非常用功,但苦读多年换来的却是一次次失败。

除了笨,30岁的曾国藩还有许多缺点。

一是傲世轻物。虽然资质平平,但在湖南乡下那个小圈子里,无论就家庭出身还是科举成绩而言,曾国藩还算出类拔萃。因此,当时的曾国藩是个愤怒青年,愤世嫉俗、高傲强硬、顾盼自雄,对谁都是一副“唯我正确”、“尔等皆不如我”的神气。

二是火爆好斗。年轻的曾国藩经常和朋友打架,一言不合就要掐。和同乡朋友一起玩时,常常前一分钟还相见甚欢,掉过头来就恶言相向,破口大骂。一次跟同乡朋友金藻因为小事发生口角,曾国藩立刻怒不可遏,冲上去开撕,被旁人拉开了依然骂声不绝。

三是心浮气躁。曾国藩生性耐不住寂寞,乐于交际。每天走家串巷,呼朋唤友,下棋看戏,喝酒吹牛,好不热闹,把大量时间用在了社交上。他和我们一样,也经常给自己制定计划,但由于心静不下来,读书时间太少,制定了也执行不下去。

曾国藩现身说法:30岁开始努力,是否还来得及

浮躁还表现在好色上。曾国藩在日记里坦白,经常看到朋友家的漂亮姐姐眼都直了,“注视数次,目屡邪视”。

可见,这时的曾国藩简直和我们没什么两样,还完全没有一丁点“圣贤”的样子。

02 四字箴言淬心性

道光二十年,曾国藩30岁,他进京翰林院为官。这不仅是仕途的起点,更是他淬炼心性、自我完善的始发站。在北京这个精英汇聚之地,曾国藩就像个“土包子”,他的精神世界时刻遭受着巨大的冲击:

首先,在北京,他见到的多是不凡之士,他们温文尔雅、满腹经纶的精神气质与之前的同乡友人大不相同。特别是翰林院的同事,个个都是理学信徒,他们自我要求峻烈严厉,对待他人严肃真诚,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这种清教徒般的道德热情,让曾国藩神往不已。

其次,曾国藩矫激傲岸的愤青式思维,让他处处碰壁,甚至撞得鼻青脸肿。面对官场同僚,他常以圣贤自命,而以小人目人,面色如铁,棱角分明,话语如刀,屡次撞墙下来,竟成为“官场公敌”。曾国藩竟得了“不寐之疾、怔悸之症”,失眠抑郁了。

曾国藩现身说法:30岁开始努力,是否还来得及

痛定思痛,终于,在“理学大师”倭仁的引导之下,曾国藩开启了他本我作战、自我攻伐的脱胎换骨历程。总结起来,他的自我完善途径可概括为四字箴言:志、恒、勤、诚。

首先是志。

立志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决定性的。曾国藩讲,“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三要素中首要在立志。梁启超总结曾国藩之所以不凡,首先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曾国藩一步到位,直接把人生目标锁定为做“完人”。他认为,只要这一目标实现了,其他目标就水到渠成了。正是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整个人的气质焕然一新,脱胎出一个新人来。

有了志向,接下来就要持之以恒地实行。曾国藩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艰苦卓绝地践行了自己的志向。31岁起,经倭仁指点,他以“日课”的方式开始了全方位自我修炼。所谓日课,就是每天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从起床睡觉,到吃喝拉撒,到抬手举步,事无巨细地进行全面记录。他还把日记送给亲戚朋友,让他们帮着监督。他会细细回忆检索每一天的一言一行,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只要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深刻反省。之后,他又将这份持之以恒的功夫,运用到读书、戒烟、养性中,逐一改掉缺点,成为焕然一新的圣贤之徒。

第三是勤。曾国藩给弟弟的书信里讲,“败人两字,非傲即惰”,这是他极为深刻的修身认识。因此,他一生都非常强调“勤”,要求自己做到“五勤”,一曰身勤,二曰眼勤,三曰手勤,四曰口勤,五曰心勤。他每天都把自己安排得满满的,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午会客、听汇报、写日记、书奏折,下午办公文,晚上要温诗、写古文后才能上床睡觉。有一次因身体不好休息了三个月,竟自悔地感觉“万事俱废”,稍稍转好马上按照时间表工作。勤能补拙,天道酬勤,正是“克勤”奠定了曾国藩成功的底色。

最后来说诚。曾国藩讲,对待朋友,首先要“诚”,其次要“敬”,之后是“恕”,然后是“浑”(不计较),最后则是“不嫉妒”。他倡导在人际关系中去伪崇拙,人可以精明,但不能太过精明,否则就会被别人防范。因此,虽然其一生辛苦自持、少有生趣,但在友情方面的付出却远多于常人。左宗棠与曾国藩有瑜亮情节,对曾的拙笨性格很看不上,甚至在争功时期做出小人之举。相比左,曾国藩的为人要“全面”得多,他对左相当宽容,一有机会就大力举荐。正是这种人格魅力,让他身边聚集了大量的人才。

曾国藩现身说法:30岁开始努力,是否还来得及

03 一生守拙成完人

曾国藩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平定太平天国。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疑问,大清王朝那么多能文会武的贤臣良将都办不了,曾国藩一介书生,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概括为一个字,就是“拙”。

做人守拙,打掉牙和血吞。与太平军作战的日子,作为非官方的团练,曾国藩在湖南和江西“事事被人欺侮”,“饷项已空,无从设法,艰难之状,不知所终”,“士饥将困,窘若拘囚,群疑众侮,积泪涨江”。父亲去世,本想以此给咸丰皇帝谈条件,改变有责无权的局面,结果咸丰顺势应允夺了兵权。太平军战力凶猛,3个月从广西打到湖南,曾国藩历苦苦建立起来的水军惨败,曾国藩急得要跳江自杀。而这些时候,他都咬紧牙关,把挫折活生生地吞下去,将挫折作为滋养意志和决心的营养。他自述,“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逆来顺受,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

读书守拙,逐本逐句逐字。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这与他不走捷径、不绕弯子的做事风格有关,总是以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实现,绝不使巧劲儿,硬碰硬地来。他反对放纵和好逸恶劳,认为凭兴趣读书便是放纵自己的行为。日记显示,他数月只读一本书,而且每天读的页数都一样。即使在军中,他也每日读书数页、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这种近乎执拗的习惯,陪伴了他整整一生。

用兵守拙,结硬寨打呆仗。孙子曰,“兵者,诡道也”。但曾国藩的用兵却毫无诡道可言。他很重视扎寨,打仗必须围绕营地挖出壕沟,再沿着壕沟筑起高墙,即“结硬寨”;他从不敢出奇兵、用奇谋,只求稳扎稳打,即“打呆仗”。成功概率只有千分之一的诡计奇谋,他绝对不碰。当时大多数人都对他不看好,左宗棠甚至评价他“才短气矜,终非平贼之人”。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带兵经验的文官,反而以“拙”制胜,给了太平天国致命一击。

曾国藩的修身功夫与人生智慧,从来都不是灵光一现,没有立地顿悟,而是一点点地从守拙中磨练出来。他用一生的守拙告诉我辈,每个人的巨大潜能都是不自知的。所谓庸人,由于被欲望缠绕,视听不明,终其一生只能动用很少潜能;伟人天性刚强,头脑有力,能够发挥出大部分潜能;而圣人,则能通过日日精进,穿透欲望缠绕,将自身潜能调动发挥到极致!

曾国藩现身说法:30岁开始努力,是否还来得及

曾国藩去世后,他的人格魅力使得无数人成为他的粉丝。梁启超直呼他为五千年才出一个的奇人,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意思就是说,近代的王侯将相都看不上,只佩服曾国藩。

04 结尾

正如学者张宏杰所言,曾国藩之于后人最大的意义在于,他用一生的经历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他现身说法,一个中人,如果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静;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这是一个充满力量的启示,一份穿越时空的财富。30岁起,立志有恒、勤奋谦诚、抱朴守拙,便是不凡之人,如是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