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現身說法:30歲開始努力,是否還來得及

人生三十是道坎。30歲前畢竟青春年少,馬馬虎虎尚且說得過去。過了30歲,如村上春樹所言,“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三十而立後,很多人都制定了目標,計劃每天健身、早睡、讀書,等等。但沒幾天就會發現,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真正自律、實現蛻變實在太難了。

曾國藩也是一樣,30歲之前一身毛病,天性拙鈍,經常生病,性格怪癖,脾氣火爆,但30歲成了他人生的分水嶺。之後,他真誠地投入自我完善,創造了一連串驚人的記錄,最終成為大清王朝最後的領航者和儒家文化最後的偶像,號稱“一代完人”。分析這個笨老頭的蛻變過程,能給我們每個人以精神和路徑上的啟迪。

曾國藩現身說法:30歲開始努力,是否還來得及

01 三十歲前是庸人

曾國藩出生在湖南省湘鄉縣大界白楊坪。這個他從小長大的小山村,位於距離縣城100多公里的群山之中,雖然山清水秀,但交通閉塞,出入不便,幾百年間連個秀才也沒出過。作為家裡的長子,曾國藩身上揹負著幾代人的期望。不盡人意的是,他從十四歲開始參加縣試,屢考屢敗,接連七次名落孫山。他和父親曾麟書多年共同趕考、次次並肩落第,成為當年被鄉鄰們廣為嘲笑的醜事。

不得不承認,曾國藩的資質非常平庸。他笨到什麼程度呢?據說一次他背誦《岳陽樓記》時,一個小偷爬到他家房樑上準備行竊。未料曾國藩怎麼也記不住,小偷都聽會了,他卻還在背。最後小偷忍無可忍,跳下房梁背誦了一遍後揚長而去。如此一來,雖然他非常用功,但苦讀多年換來的卻是一次次失敗。

除了笨,30歲的曾國藩還有許多缺點。

一是傲世輕物。雖然資質平平,但在湖南鄉下那個小圈子裡,無論就家庭出身還是科舉成績而言,曾國藩還算出類拔萃。因此,當時的曾國藩是個憤怒青年,憤世嫉俗、高傲強硬、顧盼自雄,對誰都是一副“唯我正確”、“爾等皆不如我”的神氣。

二是火爆好鬥。年輕的曾國藩經常和朋友打架,一言不合就要掐。和同鄉朋友一起玩時,常常前一分鐘還相見甚歡,掉過頭來就惡言相向,破口大罵。一次跟同鄉朋友金藻因為小事發生口角,曾國藩立刻怒不可遏,衝上去開撕,被旁人拉開了依然罵聲不絕。

三是心浮氣躁。曾國藩生性耐不住寂寞,樂於交際。每天走家串巷,呼朋喚友,下棋看戲,喝酒吹牛,好不熱鬧,把大量時間用在了社交上。他和我們一樣,也經常給自己制定計劃,但由於心靜不下來,讀書時間太少,制定了也執行不下去。

曾國藩現身說法:30歲開始努力,是否還來得及

浮躁還表現在好色上。曾國藩在日記裡坦白,經常看到朋友家的漂亮姐姐眼都直了,“注視數次,目屢邪視”。

可見,這時的曾國藩簡直和我們沒什麼兩樣,還完全沒有一丁點“聖賢”的樣子。

02 四字箴言淬心性

道光二十年,曾國藩30歲,他進京翰林院為官。這不僅是仕途的起點,更是他淬鍊心性、自我完善的始發站。在北京這個精英匯聚之地,曾國藩就像個“土包子”,他的精神世界時刻遭受著巨大的衝擊:

首先,在北京,他見到的多是不凡之士,他們溫文爾雅、滿腹經綸的精神氣質與之前的同鄉友人大不相同。特別是翰林院的同事,個個都是理學信徒,他們自我要求峻烈嚴厲,對待他人嚴肅真誠,面對滾滾紅塵內心堅定。這種清教徒般的道德熱情,讓曾國藩神往不已。

其次,曾國藩矯激傲岸的憤青式思維,讓他處處碰壁,甚至撞得鼻青臉腫。面對官場同僚,他常以聖賢自命,而以小人目人,面色如鐵,稜角分明,話語如刀,屢次撞牆下來,竟成為“官場公敵”。曾國藩竟得了“不寐之疾、怔悸之症”,失眠抑鬱了。

曾國藩現身說法:30歲開始努力,是否還來得及

痛定思痛,終於,在“理學大師”倭仁的引導之下,曾國藩開啟了他本我作戰、自我攻伐的脫胎換骨歷程。總結起來,他的自我完善途徑可概括為四字箴言:志、恆、勤、誠。

首先是志。

立志對一個人的發展是決定性的。曾國藩講,“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三要素中首要在立志。梁啟超總結曾國藩之所以不凡,首先在於“立志自拔於流俗”:曾國藩一步到位,直接把人生目標鎖定為做“完人”。他認為,只要這一目標實現了,其他目標就水到渠成了。正是這一志向,驅動他一生不在小誘惑、小目標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難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縮,整個人的氣質煥然一新,脫胎出一個新人來。

有了志向,接下來就要持之以恆地實行。曾國藩真正的過人之處,在於他艱苦卓絕地踐行了自己的志向。31歲起,經倭仁指點,他以“日課”的方式開始了全方位自我修煉。所謂日課,就是每天用工楷認真書寫日記,從起床睡覺,到吃喝拉撒,到抬手舉步,事無鉅細地進行全面記錄。他還把日記送給親戚朋友,讓他們幫著監督。他會細細回憶檢索每一天的一言一行,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只要哪一點不符合聖人要求就深刻反省。之後,他又將這份持之以恆的功夫,運用到讀書、戒菸、養性中,逐一改掉缺點,成為煥然一新的聖賢之徒。

第三是勤。曾國藩給弟弟的書信裡講,“敗人兩字,非傲即惰”,這是他極為深刻的修身認識。因此,他一生都非常強調“勤”,要求自己做到“五勤”,一曰身勤,二曰眼勤,三曰手勤,四曰口勤,五曰心勤。他每天都把自己安排得滿滿的,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午會客、聽彙報、寫日記、書奏摺,下午辦公文,晚上要溫詩、寫古文後才能上床睡覺。有一次因身體不好休息了三個月,竟自悔地感覺“萬事俱廢”,稍稍轉好馬上按照時間表工作。勤能補拙,天道酬勤,正是“克勤”奠定了曾國藩成功的底色。

最後來說誠。曾國藩講,對待朋友,首先要“誠”,其次要“敬”,之後是“恕”,然後是“渾”(不計較),最後則是“不嫉妒”。他倡導在人際關係中去偽崇拙,人可以精明,但不能太過精明,否則就會被別人防範。因此,雖然其一生辛苦自持、少有生趣,但在友情方面的付出卻遠多於常人。左宗棠與曾國藩有瑜亮情節,對曾的拙笨性格很看不上,甚至在爭功時期做出小人之舉。相比左,曾國藩的為人要“全面”得多,他對左相當寬容,一有機會就大力舉薦。正是這種人格魅力,讓他身邊聚集了大量的人才。

曾國藩現身說法:30歲開始努力,是否還來得及

03 一生守拙成完人

曾國藩一生最大的功績在於平定太平天國。而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有疑問,大清王朝那麼多能文會武的賢臣良將都辦不了,曾國藩一介書生,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概括為一個字,就是“拙”。

做人守拙,打掉牙和血吞。與太平軍作戰的日子,作為非官方的團練,曾國藩在湖南和江西“事事被人欺侮”,“餉項已空,無從設法,艱難之狀,不知所終”,“士飢將困,窘若拘囚,群疑眾侮,積淚漲江”。父親去世,本想以此給咸豐皇帝談條件,改變有責無權的局面,結果咸豐順勢應允奪了兵權。太平軍戰力兇猛,3個月從廣西打到湖南,曾國藩歷苦苦建立起來的水軍慘敗,曾國藩急得要跳江自殺。而這些時候,他都咬緊牙關,把挫折活生生地吞下去,將挫折作為滋養意志和決心的營養。他自述,“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逆來順受,構成了曾國藩生命經驗中最核心的部分。

讀書守拙,逐本逐句逐字。一書未讀完,斷不看他書;一句不通,不看下句。這與他不走捷徑、不繞彎子的做事風格有關,總是以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實現,絕不使巧勁兒,硬碰硬地來。他反對放縱和好逸惡勞,認為憑興趣讀書便是放縱自己的行為。日記顯示,他數月只讀一本書,而且每天讀的頁數都一樣。即使在軍中,他也每日讀書數頁、日記數條、習字一篇、圍棋一局。這種近乎執拗的習慣,陪伴了他整整一生。

用兵守拙,結硬寨打呆仗。孫子曰,“兵者,詭道也”。但曾國藩的用兵卻毫無詭道可言。他很重視紮寨,打仗必須圍繞營地挖出壕溝,再沿著壕溝築起高牆,即“結硬寨”;他從不敢出奇兵、用奇謀,只求穩紮穩打,即“打呆仗”。成功概率只有千分之一的詭計奇謀,他絕對不碰。當時大多數人都對他不看好,左宗棠甚至評價他“才短氣矜,終非平賊之人”。就是這樣一個毫無帶兵經驗的文官,反而以“拙”制勝,給了太平天國致命一擊。

曾國藩的修身功夫與人生智慧,從來都不是靈光一現,沒有立地頓悟,而是一點點地從守拙中磨練出來。他用一生的守拙告訴我輩,每個人的巨大潛能都是不自知的。所謂庸人,由於被慾望纏繞,視聽不明,終其一生只能動用很少潛能;偉人天性剛強,頭腦有力,能夠發揮出大部分潛能;而聖人,則能通過日日精進,穿透慾望纏繞,將自身潛能調動發揮到極致!

曾國藩現身說法:30歲開始努力,是否還來得及

曾國藩去世後,他的人格魅力使得無數人成為他的粉絲。梁啟超直呼他為五千年才出一個的奇人,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是“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意思就是說,近代的王侯將相都看不上,只佩服曾國藩。

04 結尾

正如學者張宏傑所言,曾國藩之於後人最大的意義在於,他用一生的經歷證明了,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動下,可以達到什麼樣的高度。他現身說法,一箇中人,如果真誠地投入自我完善,本領可以增長十倍,見識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擴展十倍,氣質可以純淨十倍。愚鈍之人,通過自我磨礪,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說得出,辦得來。浮囂之人,也可以變得清風朗月般從容澄靜;偏執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開闊,不矜不伐。

這是一個充滿力量的啟示,一份穿越時空的財富。30歲起,立志有恆、勤奮謙誠、抱朴守拙,便是不凡之人,如是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