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誤診的6種不典型類風溼,警惕!

說到類風溼的臨床表現,大家或許不陌生,主要有以下這些:

  • 晨僵;
  • 關節腫脹,疼痛,反覆發作;
  • 多個關節受累,單關節炎少見;
  • 對稱性關節受累,不同關節間症狀轉移,間隔期在1個月以上;
  • 關節炎症有相互制約現象;
  • 病程可持續幾個月以至達數十年之久;
  • 關節周圍組織病變及併發症,例如,類風溼性皮下結節、關節附近肌肉萎縮、肌無力、關節周圍的組織受累、骨受累、肩手綜合徵及下肢與踝部水腫等。


容易被誤診的6種不典型類風溼,警惕!


但這只是典型類風溼(多關節炎型)的表現,在類風溼性關節炎大家族族中,還有一類不典型類風溼,它們的臨床表現各有特點,很容易被誤診漏診,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


發熱型類風溼


在臨床上可分為長期高熱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溼和長期低熱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溼。

  • 以高熱為主的類風溼發熱,由感冒、外傷等因素引發,表現為不規則間歇性的特徵。發熱時,溫度多半在38°C ~ 40°C以上,有的高達42°C ,一日溫差可有較大波動,發熱時伴有畏寒、皮疹、關節痠痛的症狀。發熱一般持續2 ~ 8小時驟然下降,伴有出汗、力、食慾減退、消瘦、貧血的症狀。
  • 以低熱為主的類風溼症狀極不典型,往往被誤診為結核或潛伏性風溼病。病人體溫多在37.3°C ~ 38°C之間,很少超過38°C。全身症狀多,表現為明顯乏力、易累、倦怠、多汗、晨僵、關節腫脹、疼痛等。


容易被誤診的6種不典型類風溼,警惕!


單關節炎


多由髖、膝、踝單關節開始發病,病變始終侷限於1個關節,以後反覆發作,緩解與加重緩慢交替。常伴有其他關節痛,但不腫,病程可持續1年至數年。


容易被誤診的6種不典型類風溼,警惕!


少關節炎


這種類型的關節炎多半固定在2 ~3個關節上,好發於腕、踝、膝、蹠、髖等關節。關節症狀較輕,發展較緩慢,有較長時期的緩解期。


容易被誤診的6種不典型類風溼,警惕!


反覆發作性風溼病


又稱發作性風溼病。其特徵為發作呈週期性,每次發作持續數小時、數日乃至2~ 3周,自行消退,關節疼痛劇烈,多由勞累、飲酒、失眠所誘發。


容易被誤診的6種不典型類風溼,警惕!


乾性關節炎


臨床以關節僵硬、攣縮為主要表現,關節腫脹不明顯,劇烈疼痛或反而無痛,但關節破壞及增生髮展迅速,數月至1 ~ 2年內可使關節毀損變形,發展成殘疾。


容易被誤診的6種不典型類風溼,警惕!


內臟型


多發生於兒童和青少年,其特點是當內臟症狀突出時,關節痛的炎症表現一般是中等度的,有時輕微,或退居次要地位。可表現為心臟損害 ,類風溼性血管炎,肺、腎損害,關節淋巴結病,關節肝脾綜合徵,神經精神和內分泌系統損害,眼、消化系統、 血液系統損害等。


容易被誤診的6種不典型類風溼,警惕!


典型類風溼是如何診斷的?在以下7個項目中,如果有4項以上符合,就可以判定為類風溼關節炎。

  1. 晨僵:關節及周圍僵硬感至少持續1小時以上,持續至少6周;
  2. ≥3個以上關節區的關節炎:醫生觀察到下列14個關節區(兩側的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膝、踝及蹠趾關節)中至少3個有軟組織腫脹或積液(不是單純骨隆起),持續至少6周;
  3. 手關節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間關節區中,至少有一個關節區腫脹,持續至少6周;
  4. 對稱性關節炎:左右兩側關節同時受累(兩側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蹠趾關節受累時,不一定絕對對稱),持續至少6周;
  5. 類風溼結節:醫生觀察到在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關節周圍有皮下季節;
  6. RF陽性:任何檢測方法證明血清中RF含量升高(該方法在健康人群中的陽性率<5%);
  7. 影像學改變:在手和腕的後前位相上又典型的類風溼性關節炎影像學改變,必須包括骨質侵蝕或受累關節及其鄰近部位有明顯的骨質脫鈣。


容易被誤診的6種不典型類風溼,警惕!


但對於不典型類風溼關節炎患者,這一標準就沒那麼好用了,容易出現誤診漏診。為此,成都西部痛風風溼醫院結合臨床經驗和四川地區患者特有情況,總結制定了《四川地區類風溼性關節炎臨床診斷標準》。要求對不典型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除RF和CCP抗體等檢查外,還需要進行肌骨超聲檢查和MRI,對於疑似類風溼患者也要求定期複查複診,從而減少了誤診漏診的情況。提醒患者朋友,當發現疑似類風溼症狀時,最好及時到正規醫院的風溼免疫科診斷,早確診早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