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詩歌中的音樂性

林徽因詩歌中的音樂性

身為晚期新月派代表人物,林徽因繼承了新月派詩歌的傳統,卻又不囿於新月社詩歌的探索邊界。她的詩歌創作,從技巧、技藝乃至審美,既深受西方浪漫主義、唯美主義乃至現代主義的影響,與此同時,傳統的意趣、士子氣質、古典氣質也同樣濃郁。她的詩歌讀起來極具音樂性。

林徽因的詩歌集中在梁從誡編輯整理的《林徽因文集·文學卷》中,只有60餘首。相比徐志摩和聞一多來,其詩數量不多,但用語考究,風格上溫婉細膩,傳情達意極盡婉曲纏綿之致,從中可見她作為後期新月詩人的代表在詩歌建築美、繪畫美和音樂美三方面所作的努力。

林徽因詩歌中的音樂性

在詩行排列上,其詩均齊中有錯落之美,而這錯落參差又不是隨意寫就的絕對自由體,是她經過精心安排的符合自己審美標準的,顯得活潑靈動又不失典雅。如《深夜裡聽到樂聲》一詩,共五節,每節三行。排列形式為"九字句—三字句—九字句",好象五個結構相同的樂句構成的樂段。再如《中夜鐘聲》的詩行排列,共兩小節,形式大致相似,但又有差別。"鐘聲"單獨列在首行,突出表現了描寫對象,以下均為不超過七個字的短句,呈下降的臺階狀。最短的一行是最後的"人"。這種排列,在視覺上給人以鐘聲散落在荒涼之夜的感受。

林徽因詩歌中的音樂性

林詩篇幅多簡短,若以音樂中的曲式分析林詩,在林徽因的詩作中,最多的是達20首的單三部曲,還有5首明顯可歸為單三部曲的超過三節的詩歌。這種曲式由呈現部、展開部和再現部組成。再現部又有完全再現和變化再現之分。重複再現主題可以加強情感的表達。其次就是單二部曲式詩,有18首,也有再現的第二節;再次就是一部曲式的詩歌13首,而較長的詩歌或節數較多的詩歌只有7首。利用再現可以使詩的感情基調更為明顯。

林徽因詩歌中的音樂性

在詩的節奏速度上,林徽因多用慢速或中速,相當於樂曲中的慢板和行板。這種節奏對於表現柔美憂鬱的情感很適合。而反覆和呼應的運用又似樂曲中的呈示和再現,深化了詩歌的主題,如《微光》《藤花前》《吊瑋德》等都屬此類。

相較之純粹為情感驅使的浪漫主義,注重感情,仍不忘記理性,在情和理之間找到平衡,才是她內心深處真正希望達到的完美。對待感情也罷,寫詩也罷,林徽因的態度,莫不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