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支持依法嚴懲瑞幸咖啡 為何平臺型企業頻曝造假

銀保監會支持依法嚴懲瑞幸咖啡 為何平臺型企業頻曝造假

今年4月,全球最快IPO公司瑞幸咖啡神話破滅,股價閃崩、盤中“熔斷”8次,“退市”風險迎面而來。

繼瑞幸咖啡之後,近來又有愛奇藝等多家公司被曝數據造假。浙江新聞記者發現,這些企業雖然行業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平臺型企業。緣何平臺型企業頻頻被曝數據失真?流量時代,投資者如何辨識“流量池”的真假?如何防止企業用流量池實現“急功近利”?

銀保監會:對瑞幸財務造假行為保持零容忍

4月22日,銀保監會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銀保監會回應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對財務造假行為始終保持“零容忍”,已督促相關銀行加強風險監測。目前保險公司已收到瑞幸咖啡的理賠申請,相關調查還在進行,理賠工作還存在不確定性。

銀保監會支持依法嚴懲瑞幸咖啡 為何平臺型企業頻曝造假

資本市場兜售故事,投資者如何分辨?

當我們談論瑞幸咖啡的時候,我們應該關注什麼?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華盛指出,分析瑞幸造假的一個視角,可以從瑞幸的買點故事“不僅僅是咖啡”入手,是其號稱的“數據咖啡”和“流量池”。因而,客戶數量、交易額、拓展速度以及未來發展空間就對其顯得至關重要,其吸引投資者和融資的重要籌碼也正是這些要素,而非當前利潤。因而,儘管瑞幸咖啡成立以來一直虧損,一方面靠不斷融資持續經營,另一方面靠不斷補貼消費者和不斷擴大門店來提高市場佔有率(市場顯示度),它卻不但生存下來,還能不斷做大,創造了神話般的發展軌跡。背後的邏輯之一是網絡經濟效應,即通過不斷擴大規模,單體門店和單筆服務的平攤成本不斷下降,等到佔領一定市場份額,獲得足夠市場勢力和壟斷定價能力後,再提高價格以獲取高額利潤。邏輯之二是數據和流量價值。瑞幸不設收銀臺,交易都通過手機客戶端,這種模式可以幫助其積累海量客戶信息,然後再設法將這些有用信息的價值挖掘,即將信息資源資產化。

因為有這兩種邏輯的存在,瑞幸也巧妙地向投資者兜售這樣的故事。儘管其財務報表反映出一系列指標與常識不符,儘管這樣的異常財務報表在傳統經濟中,在重資產企業中早該引起投資者合理懷疑。但在新經濟模式,在輕資產企業中,投資者可能更容易忽視,更容易被忽悠。

平臺型企業更有造假動機 監管措施亟需跟進

22日,有媒體爆料,浙江一家海鮮平臺企業也被內部員工曝光銷售數據造假,“只有10%交易是真的”。宋華盛繼而分析說,這樣的平臺其商業邏輯是直接對接供貨商和採購商,為雙方搭建平臺,來收取服務費和廣告費。這是典型的雙邊市場,屬於網絡經濟效應顯著的一種經濟活動組織形式。在這種組織形式下,企業有強烈做大平臺的動機。原因在於,只有做大後,吸引更多的供貨商來平臺才能更好地吸引採購商加入,而吸引到更多采購商加入又可以吸引更多供貨商加入。一旦成功,平臺對於採購商和供貨商的價值提升,平臺就可以向它們收取更多的服務費和廣告費,獲取利潤。此類平臺型企業,如果做不大,則難以盈利,因而存在通過造假虛構平臺規模的衝動。此前農產品B2B電商平臺“一畝田”的數據刷單造假情況也是這種邏輯。

從中可以看到,在平臺型商業模式下,一方面企業和管理層有造假動機,另一方面其造假行為更具隱蔽性,管理層和投資者之間信息不對稱更明顯,投資者更容易忽視造假行為。所以,比起傳統制造工業企業,其造假的可能性會更高。

瑞幸、愛奇藝等造假事件被曝光令人警醒,傳統經濟和重資產企業財務造假的方式可能比較多的是低估成本、虛增資產等達到粉飾利潤,即造假的動機集中於利潤端。與此不同的是,新經濟和輕資產企業可能在財務和運營方面,比如交易額、市場覆蓋率(比如門店)、市場佔有率、市場拓展速度方面有更大造假動機。這也是面對這類商業模式和這類企業,投資者、中介結構(如審計事務所)和監管機構需要關注之處。對於監管機構而言,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金融監管跟不上金融創新,那麼現在平臺型企業作為一種經濟活動組織形式的創新興起後,對這類企業的監管思維和措施也需要跟上,否則造假事件會屢禁不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