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南明真的有幾百萬兵力嗎?

胡帥波


古代戰爭:

古代的戰場規模可都是十分宏大的,動輒就是上百萬的軍隊,但實際上,真實的古代並沒有這麼多的軍隊,之所以現代的影視劇中這樣寫,一方面是為了好看,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顯示氣勢。

先不說古代的軍隊有多少,真實歷史上歷朝歷代的百姓數量不過幾百萬,而軍隊又都是年輕的男丁,怎麼算也不會有上百萬的軍隊,不過也不是每個朝代的軍代都到不了百萬,像是春秋戰國時期,戰亂年代可謂是全民皆兵,大多數人都是平時以務農為生,但是需要的時候就是士兵。

真實的古代一般軍隊人數都在幾十萬甚至十幾萬,歷史上最有名的百萬大軍之戰是長平之戰,據說交戰人數高達百萬,可是這些人數中不少還是戰前臨時招募的,可見平時軍隊數量是很少的~

南明王朝:

南明軍隊還是不少的,但都是軍閥,中央指揮不動,比如弘光朝時的主力江北四鎮(黃得功、劉良佐、高傑、劉澤清),坐擁數十萬軍隊,平時只知要錢要糧,作威作福,結果清軍一旦攻來,高傑部、劉澤清、劉良佐直接投降清軍(當時高傑已死,其部隊由李本深、楊承祖、李成棟等人率領投降),黃得功率部與清軍激戰,不敵身亡後,其部將投降率軍投降,還有左良玉手下十幾萬軍隊,不打清軍,打自己人,病死後他兒子率部投降,弘光朝就這樣亡了。隆武朝時,實權人物鄭芝龍不戰而降,隆武朝廷又亡了。

朝廷內部黨爭嚴重,互相制肘,為了當官互相爭鬥,真正有能力的人無法施展才能。

不能團結抗清力量共抗清軍,李自成、張獻忠死後,農民軍餘部不再有建立獨立王朝的想法,是一股可以團結的、戰鬥力強的抗清力量,南明朝廷初期認為主要敵人仍然是農民軍,竟然有聯清剿匪的幻想,清軍派主力向西進攻李自成時,北方兵力空虛,南明朝廷竟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清軍打敗李自成後,立即南下滅亡弘光朝廷。後期被清軍打得節節敗退,這才與農民軍聯合,但對農民軍仍然不信任,處處防備,甚至發生過攻擊農民軍的事情。

抗清力量之間互相爭功、猜疑,孫可望、李定國所率農民軍出滇抗清,取得重大勝利,收復大片失地,後來孫可望意圖自立,二人反目,刀兵相向,孫可望戰敗後降清,農民軍虛實盡為清軍所知。

所以,歷史上是不是真有幾百萬兵的朝代,值得考量。


彌mi爾堅


南明兵馬真的還是蠻多的,南明之所以不能像南宋那樣延續,主要是因為心不齊。看過《鹿鼎記》的朋友一定對陳近南和沐劍聲之間的談話有印象。

陳近南代表鄭氏家族,以隆武皇帝的兒子朱三太子為領袖,而沐劍聲則代表雲南沐王府以永曆皇帝的兒子朱五太子為領袖,雖然這兩個人都是虛構的,但是事情很明顯了,事情還沒辦成,先為了分贓打起來了,這種局面怎麼可能成功呢?

粗略統計一下,明朝在崇禎皇帝去世以後,一百萬多萬人馬那是妥妥的。而滿清八旗滿打滿算加上後勤能夠有20萬大軍就笑趴下了。

  1. 南明最大的一股力量,便是佔據在荊襄之地的左良玉。他佔山為王,號稱擁兵百萬,實則也有80萬左右的人馬,這是加上後勤所有人馬算的。
  2. 南明四鎮軍閥也是非常有名的,以黃得功、高傑、劉良佐和劉澤清為首的四鎮軍閥,他們在輔佐弘光帝的時候,每人手裡也有5萬人馬,這麼一來就是20萬大軍。
  3. 南明福建總兵鄭芝龍,一個夢想著成為三省王爵的海盜,他輔佐隆武帝登基,延續了南明的基業。鄭芝龍手裡的兵馬也在20萬左右,此外還有3000條戰船。
  4. 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大漢奸。但是崇禎自縊的時候,他還是歸屬於明朝的,他手裡還有5萬戰鬥力強悍的關寧鐵騎。
  5. 此外,南明到了後半段,又逐漸有了大順軍改編的忠貞營的加入。這部分歸順南明的大順軍人馬在40萬左右,使得南明實力大增。
  6. 南明永曆帝與大西軍合作以後,其實孫可望和李定國等人,帶來的大西軍兵馬,也在20萬左右。如此一來其實南明的實力還是很強大的。

隨便加一下,南明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180萬人左右。這還沒算上後來夔東十三家的人馬以及一些在地方上與清軍鬥爭的散兵遊勇。累計起來估計有200萬人馬左右。


最強盛的弘光政權,的確有百萬之眾。

崇禎一死,這南方立刻想著找個諸侯王做新任皇帝。四鎮軍閥略過了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直接把在淮安避難的桂王朱由崧扶植為監國,也就是預備期的皇帝。

史可法十分被動,此前還說過朱由崧幾句壞話,但是四鎮軍閥手裡有兵權,為此朱由崧在鳳陽總管和四鎮軍閥的擁護下,在南京登基稱帝,他是南明第一個皇帝。

這個時候的南明規模是最龐大的,當時滿清和大順之間正在較量,沒時間搭理南明。因此弘光帝朱由崧手裡,至少有一百多萬人馬。


他擁有左良玉的80萬大軍,還有四鎮軍閥的20萬大軍,以及鄭芝龍的20萬大軍。這些都是裝備整齊的人馬,加起來已經有了120萬人。

可惜的是,朱由崧的正統性太弱,左良玉不認,鄭芝龍不服,因此他能夠直接控制的其實只有四鎮軍閥。而四鎮軍閥裡劉良佐和劉澤清都是磨洋工的混子,沒什麼用處。有點用的高傑後來還沒叛徒給殺了,只剩下黃得功一個人是靠得住的。

因此弘光政權,僅僅存在了8個月的時間。因為四鎮軍閥被多鐸大軍擊敗,從而宣佈滅亡,朱由崧也被綁到京城宰掉了。


隆武帝朱聿鍵時期,南明也有60萬之眾。

朱由崧被滅了,那些明朝的大臣們,沒想著給他報仇,而是想著儘快分贓。於是鄭芝龍在福建將唐王朱聿鍵扶植為皇帝,而張名振、張煌言則在浙江將魯王朱以海扶植為監國。

兩幫人勢不兩立,甚至因為正統的問題大打出手過。不過因為朱以海沒有登基,只是預備期,所以大家還是更支持隆武帝。

隆武帝朱聿鍵在位期間,南明擁有鄭芝龍的20萬大軍。與此同時,大順軍歸順了湖廣巡撫何騰蛟,後來堵胤錫被任命為湖廣巡撫,直接負責這支軍隊。


忠貞營的人馬足有40萬人左右,這是一支足以讓南明重振雄風的隊伍。這麼來看,加上鄭芝龍的20萬大軍,隆武政權已經有了60萬大軍。

可惜何騰蛟不願意出手相助隆武帝,而且鄭芝龍也架空了隆武帝。因此在隆武帝打算北伐的時候,只有大學士黃道周散盡家財,招兵買馬支持隆武帝,結果隆武帝兵敗被殺。


永曆政權建立後,也有80萬大軍左右。

隆武帝被殺以後,南明再次群龍無首。這個時候朱聿鍵的弟弟朱聿鐭在廣州自立為紹武監國,而桂王朱由榔則在廣東肇慶被立為永曆監國。

這兩股力量也有摩擦,不過一個月以後朱聿鐭被佟養甲和李成棟帶領的清軍給消滅了,因此永曆政權成為了正統。

朱由榔手裡的資本其實還是不少的,當時大西軍的領袖孫可望和李定國都臣服於朱由榔,這支軍隊,應該有20萬兵力。

此外忠貞營還沒有徹底被擊垮,因此還有40萬人馬,加起來就有60萬人馬了。後來還有夔東十三家支持,加上鄭成功的20萬大軍,也有80萬大軍了。

可惜鄭成功死活不肯跟李定國合作,加上忠貞營被消滅,因此永曆政權是越來越瘦小。朱由榔本人甚至逃到了緬甸去了,結果被吳三桂抓到昆明做掉了,南明自此滅亡。


總結:忠貞營和夔東十三家的力量沒有被利用好。

其實南明總是易主,這是問題所在。南明內部矛盾重重,大家為了利益互相爭吵,不惜發生內訌,因此南明是被自己人給毀掉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順軍在李自成死後,所組建的忠貞營是南明抗清的重要力量,如果能有出色的指揮者,說不定會有奇效。

可惜何騰蛟狼子野心,堵胤錫能力不足,因此忠貞營沒什麼太大效果。後來被衝散後,在劉體純、李來亨等人組建的夔東十三家,依舊在三峽地區堅持抗清。

夔東十三家也成為了南明在大陸最後一支有規模的抗清武裝,可惜這支武裝力量始終沒能得到南明政權的重視,因此消亡也是必然的了。有多少人又有什麼用呢?大廈總是從內部最先垮掉。


江湖小曉生


說南明有多少軍隊之前,我們先要明白古代朝廷是怎麼用兵養兵的。

在冷兵器時代,非常流行“揭竿而起”。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拿根棍子就敢出來暴動。棍子就是兵器,削個尖就是長矛!什麼鋤頭一類的農具,因為有金屬部件加持,都能算是好裝備了。這麼一說,反正棍子好弄,有多少壯勞力(14歲---50歲男性),就能組建出多少士兵。


但是,朝廷從來不會這麼徵兵。因為,這樣的軍隊沒啥戰鬥力。軍隊需要訓練,殺人需要膽量,也是個技術活。沒有好的裝備,沒有充足的訓練,就會被正規軍單方面屠殺。例如明朝的倭寇之亂,幾十人的倭寇就敢“橫掃”沿海各地。最後靠戚繼光等人重新編的練新軍,這才剿滅倭寇。

而且,朝廷也要考慮糧餉問題。你能組織幾百萬人參軍,但是,你養不起這些兵。僅糧食一項,就不是古代朝廷能承擔得起的。明朝為了支撐東北邊鎮十幾萬軍隊的開支,就已經窮的揭不開鍋了。真要是搞幾百萬大軍,都不用滿清打。明朝就會被自己的軍隊吃垮。


南明也真能拉出幾百萬人,反正人有的是,就地徵兵就行,給根棍子就能讓他們上戰場。遠征就不行了,因為糧餉消耗太大。這種臨時就地徵兵,僅僅適合守城戰。而且,這些士兵很可能會“一觸即潰”。他們一崩潰,就會把真正的正規軍給衝散。

也是因此,即使南明能拉出上百萬士兵,也打不過帶路黨的十來萬人。

(文|勇戰王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