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招中“突圍”

人民視覺供圖

對於不少正在找工作的高校畢業生來說,今年的“春招季”很不一般。傳統的春招季中的“金三銀四”即將過去,不少高校畢業生仍然處在春招的迷茫和對未來的不確定中。

據教育部統計,2020年應屆高校畢業生比去年增長40萬人,達到874萬人。受疫情影響,各大招聘單位的線下春招全部取消,線上春招還處於探索階段;一些行業縮減招聘崗位,一些新興行業卻在擴大招聘規模;一些大學生仍在迷茫地觀望和等待,一些大學生已經轉而報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

如何在這次不尋常的春招中“突圍”,成為了這屆高校畢業生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疫情之下,應屆生求職崗位和薪資均受衝擊

蔣雨是東部一所985高校的大四學生。這段時間,她一直忙於投遞簡歷。

“今年的就業形勢實在是太不明朗了。在參加線上筆試面試過程中,我和一些來自各地名校的同學聊天,他們都在積極地找工作,說明還沒有收到合適的offer。在我們班裡,有的同學甚至到現在一個offer都沒有收到。”蔣雨說。

最近,蔣雨加入了一些招聘群,她發現一些剛成立的小公司招人,甚至都要建好幾個500人的招聘群。粗略統計下來,群裡一半以上是985高校的,這讓她壓力倍增。“我正在考慮,如果春招結束還沒有找到心儀的工作,就隨便找一個工作,邊工作邊考研”。

“過完年投的簡歷一個都沒有被‘撈’起來面試,秋招投的大概還有30%的幾率能被撈。本來想春招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機會,現在看來我有一個offer就已經很幸運了。”說起自己的求職經歷,在福建某高校讀大四的張瑛表示,作為一個“純文科生”,在秋招時就要求自己一定要拿到一個offer,現在看來這個決定太明智了。

在疫情的影響下,雖然不少招聘單位“轉戰”線上,但是應屆生在求職過程中的薪資待遇、崗位的選擇上都受到了較大沖擊。

近日,BOSS直聘發佈的《2020應屆生春招求職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在春招季(2月3日以來)活躍求職的應屆生較去年增加了56%,但企業對應屆生的招聘需求規模同比下降22%。

其中,崗位收縮程度最大的是金融行業,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相關領域,應屆生招聘需求較2019年同期下降超過50%。受國外疫情暴發影響,貿易/進出口行業受到二次衝擊,紡織、鞋履、小商品等領域外貿訂單數急劇下降,應屆生崗位數量也大幅收縮。但是春節之後,機械/製造業在穩步恢復生產的同時,對應屆生的招聘需求逆勢增長,漲幅高達19.4%。

從城市分佈來看,《報告》指出,疫情導致人員流動大幅下降,給大城市應屆生的返校和求職帶來明顯影響。中小微企業需求不足,北上廣深的應屆生招聘需求近3年來首次跌破三成。新一線城市應屆生崗位比例小幅下降1.6個百分點,整體水平仍然較為穩定,杭州、成都、南京、長沙和西安5個城市的新增應屆生崗位最多;二、三線城市的應屆生招聘需求比例則提高了3.3個百分點。

人工智能、5G等新興行業“逆勢”擴大就業規模

在春招遭受疫情衝擊的背景下,一些新興行業卻給大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3月31日至5月1日,教育部、國務院國資委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子商務行業開展“24365校園招聘”專場活動,引起了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廣泛關注。活動緊扣國家新興產業規劃和“新基建”需求,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國家重點發展產業領域,目前已有超過400家參會企業線上招聘。

《報告》顯示,2020年春招季,戰略新興行業中面向應屆生的崗位規模較去年同期普遍有1-5個百分點的提高,應屆生崗位佔比也高於全行業均值。面向應屆生的互聯網技術崗位類型愈發集中,需求規模排名前十的崗位總佔比達到57.7%,集中於前後端基礎開發和運維領域,相比去年同期進一步提高8.5個百分點。

對此,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副主任呂媛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今互聯網、新型製造業、醫療健康以及專業服務類領域的應屆生需求受疫情影響較小。“畢業生在求職中,對行業選擇上應當更加看重行業的發展潛力”。

一方面是新興行業的強勢亮相,另一方面,不少大學生的求職選擇日趨保守。疫情給求職大學生的心理和職業生涯規劃等多方面帶來影響,考公、考事業單位成為不少大學生調整求職意向的主要方向。

在不久前的一次線上講座上,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主任張超讓參與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實時投票,結果顯示,有80%左右的學生表示疫情或多或少地改變了自己的職業認知和生涯規劃。“疫情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了重新規劃生涯、重新認知職業、重新認知自我的過程”。

對於不少大學生轉而考公、考事業單位,張超表示:“發生了大的危機,人們一定是傾向於去更穩定的環境工作,這是一種避險的本能。”

張超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不少大學生髮現,在這個背景下,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沒有減招,甚至擴招了。但是對於企業來說,疫情在客觀上投射在它們身上的衝擊和影響比較大,企業對於招聘進度的調整相對於政府部門也是比較迅速的,因此招聘規模的變化也較為明顯。”

專家支招:給職業規劃進行一場“重塑”

“未就業的畢業生再不調整就業期望,真怕來不及了……”

劉俊在北京一所高校就業辦工作,他的朋友圈裡分享最多的就是學校裡組織的各種線上招聘活動鏈接及招聘單位的相關信息。最近,他總要在分享鏈接的同時“喊話”朋友圈裡的學生,告訴他們“不要再觀望了”“抓緊時間”。

“最近給畢業生推薦單位,有時候真的感覺有些‘一言難盡’。本科生求職意願滯後,畢業生的期望薪酬居高不下。真替他們著急。”劉俊說。

北京科技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張靜也觀察到了這一現象。“目前有部分學生求職存在一些期望過高的情況,本科生求職只想進入大企業、大平臺,會拒掉一些中小微企業的offer,但其實學生並沒有拿到理想企業的offer,同時對薪酬要求也會比較高,本科生希望畢業月薪能夠達到1萬元。其實本科生工作3年後薪酬都會有顯著變化,希望大家眼光要放長遠些。”

積極主動調整求職規劃和求職期望,是不少高校教師給出的建議。

呂媛觀察到,在北大,不少畢業生因為疫情主動調整就業期望,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求職,求職視野更加開放。一些2021屆畢業生關注到疫情對宏觀經濟和就業的長期影響,開始通過參加求職力提升培訓、線上企業實習、加快畢業生論文研究計劃等方式,提早準備應對今年秋天的秋招。

“畢業生應當梳理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從理性務實的角度想清楚自己最為看重和關注的職業因素是什麼,抓住主要矛盾提高求職效率。”呂媛說。

而在張超看來,大學生需要明白,沒有完美的職業決策,生活中常常需要在多項職業選擇中妥協。要以積極心態看待不完美的決策。

“生活不是牛頓運動定律,給定初始值、加速度就會沿著預計好的軌道前進,那樣恐怕也太無趣了。第一份工作是大學生的職業‘錨定’,具有重要意義,但也要理性面對。職業決策中的不完美,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梳理著方向。要以工作價值作為職業選擇的最重要尺度。”張超說。

張超指出,要以馬上行動緩解就業焦慮。“有的畢業生覺得自己還沒有做好工作的準備,以考研、出國深造的名義對職業選擇進行延遲性決定。職業探索需要的是邊思考邊行動,在行動的過程中促進思考,而不是非要等思考成熟了再行動,推遲到明年再行動,則是迴避矛盾。”

(應採訪對象要求,蔣雨、張瑛、劉俊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