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自他创作以来文字里就不乏荒诞与夸张,但是这部小说却一反常态,

极尽平凡的笔触,讲述了小人物许三观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鲜血是抵挡苦难和厄运的城墙,咬牙坚持和极力求生的每一瞬间都曾叫读者动容。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苦难没有意义,苦难的人生才有意义。

余华小说里的父亲形象大多是无能,懦弱,甚至斤斤计较的市井小人模样,清一色的负面形象,许三观便是这样一个父亲:善良,温柔,好面子,自私,伟大,市侩。这些或褒义或贬义的词语塑造了许三观的血肉之躯,相比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光辉伟岸的父亲,许三观更接近生活,更具真实感,接近现实。

许三观一生共卖过十一次血,除了第一次卖血是因为好奇外,他的每一次卖血都是为了家庭。他没有学历,没有背景,每当家庭遭遇困顿时他就会挽起袖子去卖血,这是他对抗磨难的唯一方式。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这句话就像他的保护伞,成了他生命里的执念,卖完血一定要喝黄酒吃炒猪肝,算是勉励自己,又度过了一个难关。短暂的一生中,许三观为了爱的人一次又一次踏上卖血的征途,他像一个战士,守卫着自己的家园。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小说里说:“在时代和个人的种种不幸中,我却看到了生活的种种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道。”许三观的生命里就充斥着喜怒哀乐,不得不承认余华是成功的,许三观的人物形象直到多年后我仍能清晰地回忆起来。

尼采说:“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许三观就这样一步步踩着苦难和厄运登顶,身后是布满荆棘的过去,眼前是劫后余生的欢喜。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许三观就像是我自己或者说他像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复杂的人性萦绕着他,善良的本性指引着他,他是许三观,他是我们自己。

读《许三观卖血记》时我总能想到一个人——史铁生。史铁生是一个卓越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病人,他的双腿残疾但是心却明亮。读《我与地坛》时我几乎可以想到他完整的灵魂在重塑他残缺的肉身,经历大起大落他仍能继续热爱生活,然后写下一本本承载生命力的书。

“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史铁生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史铁生的顽强叫我感动,不论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命运总是不定时捉弄他们,苦难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若是将人生放置其中,历经一番折磨和磨砺,顿悟后会更能明白人生的意义。就像珍珠需要蚌壳一遍遍撕扯血肉才可以圆润光滑,最后轻轻吐露出来,成为珍奇之物。

没能逃离阴沟,却在阴沟里学会了游泳。

生活哪有理想国,夹缝中求生才是世间常态,而人性就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杂质中碰撞出火花,点燃了生活的真相。这就是《许三观卖血记》要告诉我们的故事,小老百姓们挥舞着得过且过的旗帜,猛地插入贫瘠的土地,然后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耕耘。

余华的文字太有魅力,无需多加点缀,只是轻轻地讲述着生活和命运,就能收获大把的眼泪。一本书之所以经久不衰,与书中的人物息息相关,《许三观卖血记》在中国文坛始终能占有一席之地与许三观的人生也不能分割。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许三观的人生与大时代紧紧绑在一起,他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饥荒,文革等一系列变革,在时代的洪流中他的命运早就无足轻重。没钱没势的他生来就活在阴沟里,他头顶上没有光环,为了生活的好一点他甚至要靠卖血,但是他从来没放弃过。卑微如他,在抵抗灾难中慢慢成长,书写了一代小人物的人生传奇。

许三观是个复杂的人物,初读时我就感受到了。第一次卖血后他犹豫着怎么花这笔巨款,他想给将自己视为己出的四叔,也想给年迈的爷爷,但是他没有,他说这是卖血得的钱并不同于种庄稼得的钱,他舍不得。他很直白地对四叔说他舍不得把钱给他,没有拐弯抹角也没有打太极,许三观很诚实。

正是这种诚实击中了我的心,许三观就是这样一个亲疏有别的人,即便四叔对他好,他也不会把卖血钱给四叔。但是他后来一次次卖血都是为了家人,这样一个对外斤斤计较对内无私奉献的男人瞬间变得人性化起来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在娶许玉兰之前他跑去许家提亲,即便许玉兰那时和何小勇心属彼此,许三观依然对许玉兰穷追不舍。许三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给许父分析,最终说服许父将女儿嫁给自己。他还请许玉兰吃了八毛三分的东西,吃完后就让人家嫁给自己,还允诺不让许玉兰吃苦受罪,会好好爱她,他也做到了。

这种曲线救国的追姑娘方式让我笑得前仰后合,许三观很可爱,为了爱情“不择手段”。结婚后他依然对许玉兰很好,点点滴滴都能看出这个男人负责任有担当。他会对喜欢的事物努力去追求,尽他所能满足他爱的人,小人物也有可爱的一面。

但是后来的他又好面子,在知道一乐可能是何小勇的儿子以后他开始区别对待他,言语中无不是挖苦嫌弃,说自己白给人养儿子。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即便一乐是别人的儿子,但是和许三观共同生活了九年,和亲生的又有什么分别呢?看到一乐孤独地坐在摊上吃烤红薯而其他人去饭店吃面条的时候,我觉得许三观真是不能免俗,和天下其他男人一样,过分固执。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为了报复许玉兰他跑去勾搭林芬芳,趁着林芬芳摔断腿他趁虚而入。还教唆二乐三乐长大后去强奸何小勇的一对女儿,迫使一乐去认亲,许三观真是坏透了。可是后来他又带着一乐去吃面条,嘴上骂骂咧咧心里却是爱一乐的,在许玉兰被当成妓女批斗时他阳奉阴违在许玉兰的饭里藏了红烧肉,表面上是个“正义使者”批判许玉兰,却还是偷偷给许玉兰送饭。甚至在何小勇命不久矣的时候让一乐去喊魂,让何小勇不要死。

许三观充分地诠释了一个男人充满矛盾的一生,他是幼稚的,可爱的,自私的,伟大的,乐观的。这个从小就生活在阴沟里的男人不懂得什么是大爱,在知道一乐是何小勇的儿子后他会给出一个正常男人的反应,他会为了报复许玉兰去勾搭林芬芳。但是在他心里仍然有一杆秤,不许他做的更过分,只能允许他稍微放纵一下恶意。他只是个平凡人,不是圣人,他符合市井人物的所有形象,却又出奇的善良。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鲜血是我生命的根基,但你们是我活下去的动力。

每次许三观卖血的时候我都会替他捏一把汗,生怕他就这样死了。许三观看着当初和自己卖血的同伴接二连三地死亡和生病,惜命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卖血,比起死亡,他更怕家庭破碎,孩子受罪。

在他心里自己是一个父亲,不是简简单单的个体,每次卖血都能保护自己在乎的人,某种意义上他同那些呼风唤雨的父亲没有区别,所以他老了以后会因为不能卖血而痛哭,他怕自己没有用了,怕自己被抛弃。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许三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用嘴炒菜”,时逢饥荒,每个人都饿得前胸贴后背,许三观看着饿得没有意识的一家人,想出了这么个办法,他问大家吃什么,然后绘声绘色地描述,好像通过他的叙述眼前真的有美味佳肴,酒香四溢。许三观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他的乐观,即便命运多舛,即便食不果腹,他依然砥砺前行。他会在乱世里带着家人披荆斩棘,静静等待曙光的来临。

坚强如许三观,乐观如许三观,斤斤计较如许三观,总之不管哪一种许三观,都变得鲜活起来了。就像现实中的我们一样,有着很多羁绊与无奈,但是为了爱的人,为了生活,选择向死而生,极尽所有完成了作为人的一切姿态。许三观结局时垂垂老矣,他说:“许玉兰,我老了,我以后不能再卖血了,我的血没人要了,以后家里再遇上灾祸怎么办……”

卖血早已成为了许三观生命里的烙印,成了他的避难所。究其根本,许三观就是个平凡的男人,为了家庭从自己身上抽丝剥茧的男人,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许三观是让人感动的。

尽管许三观有过刻薄自私的时候,但是生而为人哪有十全十美的呢?像许三观这样的才算是有血有肉,才算是被生活打磨过的人。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后来的许三观家庭条件逐渐好起来了,三个儿子也不用他操心了,他们可以随时就能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崭新的衣服。但是许三观为了吃一盘炒猪肝走进了医院,他想为自己卖一次血。

可以理解为许三观舍不得花家里的钱,也可以理解为他对自己的血有执念,一个一生都在为了家庭卖血的男人到老了的时候却不能再卖血,于他而言是一种抛弃,是家庭也可以是时代对他的抛弃,新时代到来了,旧的时代也随之久远了,那他许三观这号小人物最终也会湮灭于历史长河中。

但是这样一号小人物也有自己想要守护的,他担心家庭再遭遇不测时没有钱补贴,他担心家庭快要破碎时的景象再出现。他渴望用鲜血筑起一座城堡,里面住着他在乎的人,鲜血汩汩流出,他的爱和担心却丝毫不减。

许三观在他的一生中甚至没有留下什么值得人们称赞的事迹,没有光风霁月的性格,没有细水长流的打算,他莽莽撞撞,一头栽进生活给他下的一个又一个圈套里。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但是我敬佩许三观,或许是我活的不够洒脱,才会羡慕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急不慢,有一说一,像一个不倒翁,永远直不起来,但是也不会倒下。”这就是许三观的人生哲学,是他独特的生活方式。

余华的小说总是能跨越很长的时代,苦涩悲情的历史在他的笔下顿时有了生命,蹦蹦跳跳着走进了每一个人物心里。看余华的书,时而沉重,时而轻松,透过那些文字我们的生命好像有了寄托,一定要活成这个人的样子或是不要活成这个人的样子。

在人生伊始时浑身裹挟着希望,少年时壮志凌云,最后又败给生活,人生交织着悲喜,却在某一刻哑然失笑,让人不禁感叹:原来,这就是生活啊。”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我们各自努力,最高处见。

生活有时没有道理可言,当我们企图跟生活讲道理的时候我们就输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适应生活。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说:“没有过度的欢喜,就不会有极度的悲伤。”意味着我们在浮沉的世界里必须找寻一个平衡,像许三观,像其他努力活着的人,做自己舞台剧的主角。

生活不易,万事不易,且行且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