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賣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自他創作以來文字裡就不乏荒誕與誇張,但是這部小說卻一反常態,

極盡平凡的筆觸,講述了小人物許三觀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鮮血是抵擋苦難和厄運的城牆,咬牙堅持和極力求生的每一瞬間都曾叫讀者動容。

《許三觀賣血記》:賣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苦難沒有意義,苦難的人生才有意義。

餘華小說裡的父親形象大多是無能,懦弱,甚至斤斤計較的市井小人模樣,清一色的負面形象,許三觀便是這樣一個父親:善良,溫柔,好面子,自私,偉大,市儈。這些或褒義或貶義的詞語塑造了許三觀的血肉之軀,相比於其他文學作品中的光輝偉岸的父親,許三觀更接近生活,更具真實感,接近現實。

許三觀一生共賣過十一次血,除了第一次賣血是因為好奇外,他的每一次賣血都是為了家庭。他沒有學歷,沒有背景,每當家庭遭遇困頓時他就會挽起袖子去賣血,這是他對抗磨難的唯一方式。

“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給我溫一溫”這句話就像他的保護傘,成了他生命裡的執念,賣完血一定要喝黃酒吃炒豬肝,算是勉勵自己,又度過了一個難關。短暫的一生中,許三觀為了愛的人一次又一次踏上賣血的征途,他像一個戰士,守衛著自己的家園。

《許三觀賣血記》:賣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小說裡說:“在時代和個人的種種不幸中,我卻看到了生活的種種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樂是生活的味道。”許三觀的生命裡就充斥著喜怒哀樂,不得不承認餘華是成功的,許三觀的人物形象直到多年後我仍能清晰地回憶起來。

尼采說:“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更強大。”許三觀就這樣一步步踩著苦難和厄運登頂,身後是佈滿荊棘的過去,眼前是劫後餘生的歡喜。

《許三觀賣血記》:賣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許三觀就像是我自己或者說他像芸芸眾生中的每一個人,複雜的人性縈繞著他,善良的本性指引著他,他是許三觀,他是我們自己。

讀《許三觀賣血記》時我總能想到一個人——史鐵生。史鐵生是一個卓越的作家同時也是一個病人,他的雙腿殘疾但是心卻明亮。讀《我與地壇》時我幾乎可以想到他完整的靈魂在重塑他殘缺的肉身,經歷大起大落他仍能繼續熱愛生活,然後寫下一本本承載生命力的書。

“我從雙腿殘疾的那天,開始想到寫作。孰料這殘疾死心塌地一輩子都不想離開我,這樣,它便每時每刻都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活著?——這可能就是我的寫作動機。就是說,要為活著找到充分的理由。”——史鐵生


《許三觀賣血記》:賣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史鐵生的頑強叫我感動,不論是小人物還是大人物,命運總是不定時捉弄他們,苦難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若是將人生放置其中,歷經一番折磨和磨礪,頓悟後會更能明白人生的意義。就像珍珠需要蚌殼一遍遍撕扯血肉才可以圓潤光滑,最後輕輕吐露出來,成為珍奇之物。

沒能逃離陰溝,卻在陰溝裡學會了游泳。

生活哪有理想國,夾縫中求生才是世間常態,而人性就在這些林林總總的雜質中碰撞出火花,點燃了生活的真相。這就是《許三觀賣血記》要告訴我們的故事,小老百姓們揮舞著得過且過的旗幟,猛地插入貧瘠的土地,然後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耕耘。

餘華的文字太有魅力,無需多加點綴,只是輕輕地講述著生活和命運,就能收穫大把的眼淚。一本書之所以經久不衰,與書中的人物息息相關,《許三觀賣血記》在中國文壇始終能佔有一席之地與許三觀的人生也不能分割。

《許三觀賣血記》:賣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許三觀的人生與大時代緊緊綁在一起,他經歷了大躍進,人民公社,饑荒,文革等一系列變革,在時代的洪流中他的命運早就無足輕重。沒錢沒勢的他生來就活在陰溝裡,他頭頂上沒有光環,為了生活的好一點他甚至要靠賣血,但是他從來沒放棄過。卑微如他,在抵抗災難中慢慢成長,書寫了一代小人物的人生傳奇。

許三觀是個複雜的人物,初讀時我就感受到了。第一次賣血後他猶豫著怎麼花這筆鉅款,他想給將自己視為己出的四叔,也想給年邁的爺爺,但是他沒有,他說這是賣血得的錢並不同於種莊稼得的錢,他捨不得。他很直白地對四叔說他捨不得把錢給他,沒有拐彎抹角也沒有打太極,許三觀很誠實。

正是這種誠實擊中了我的心,許三觀就是這樣一個親疏有別的人,即便四叔對他好,他也不會把賣血錢給四叔。但是他後來一次次賣血都是為了家人,這樣一個對外斤斤計較對內無私奉獻的男人瞬間變得人性化起來

《許三觀賣血記》:賣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在娶許玉蘭之前他跑去許家提親,即便許玉蘭那時和何小勇心屬彼此,許三觀依然對許玉蘭窮追不捨。許三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給許父分析,最終說服許父將女兒嫁給自己。他還請許玉蘭吃了八毛三分的東西,吃完後就讓人家嫁給自己,還允諾不讓許玉蘭吃苦受罪,會好好愛她,他也做到了。

這種曲線救國的追姑娘方式讓我笑得前仰後合,許三觀很可愛,為了愛情“不擇手段”。結婚後他依然對許玉蘭很好,點點滴滴都能看出這個男人負責任有擔當。他會對喜歡的事物努力去追求,盡他所能滿足他愛的人,小人物也有可愛的一面。

但是後來的他又好面子,在知道一樂可能是何小勇的兒子以後他開始區別對待他,言語中無不是挖苦嫌棄,說自己白給人養兒子。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在想即便一樂是別人的兒子,但是和許三觀共同生活了九年,和親生的又有什麼分別呢?看到一樂孤獨地坐在攤上吃烤紅薯而其他人去飯店吃麵條的時候,我覺得許三觀真是不能免俗,和天下其他男人一樣,過分固執。

《許三觀賣血記》:賣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為了報復許玉蘭他跑去勾搭林芬芳,趁著林芬芳摔斷腿他趁虛而入。還教唆二樂三樂長大後去強姦何小勇的一對女兒,迫使一樂去認親,許三觀真是壞透了。可是後來他又帶著一樂去吃麵條,嘴上罵罵咧咧心裡卻是愛一樂的,在許玉蘭被當成妓女批鬥時他陽奉陰違在許玉蘭的飯裡藏了紅燒肉,表面上是個“正義使者”批判許玉蘭,卻還是偷偷給許玉蘭送飯。甚至在何小勇命不久矣的時候讓一樂去喊魂,讓何小勇不要死。

許三觀充分地詮釋了一個男人充滿矛盾的一生,他是幼稚的,可愛的,自私的,偉大的,樂觀的。這個從小就生活在陰溝裡的男人不懂得什麼是大愛,在知道一樂是何小勇的兒子後他會給出一個正常男人的反應,他會為了報復許玉蘭去勾搭林芬芳。但是在他心裡仍然有一杆秤,不許他做的更過分,只能允許他稍微放縱一下惡意。他只是個平凡人,不是聖人,他符合市井人物的所有形象,卻又出奇的善良。

《許三觀賣血記》:賣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鮮血是我生命的根基,但你們是我活下去的動力。

每次許三觀賣血的時候我都會替他捏一把汗,生怕他就這樣死了。許三觀看著當初和自己賣血的同伴接二連三地死亡和生病,惜命的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賣血,比起死亡,他更怕家庭破碎,孩子受罪。

在他心裡自己是一個父親,不是簡簡單單的個體,每次賣血都能保護自己在乎的人,某種意義上他同那些呼風喚雨的父親沒有區別,所以他老了以後會因為不能賣血而痛哭,他怕自己沒有用了,怕自己被拋棄。


《許三觀賣血記》:賣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許三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用嘴炒菜”,時逢饑荒,每個人都餓得前胸貼後背,許三觀看著餓得沒有意識的一家人,想出了這麼個辦法,他問大家吃什麼,然後繪聲繪色地描述,好像通過他的敘述眼前真的有美味佳餚,酒香四溢。許三觀的描述,讓我看到了他的樂觀,即便命運多舛,即便食不果腹,他依然砥礪前行。他會在亂世裡帶著家人披荊斬棘,靜靜等待曙光的來臨。

堅強如許三觀,樂觀如許三觀,斤斤計較如許三觀,總之不管哪一種許三觀,都變得鮮活起來了。就像現實中的我們一樣,有著很多羈絆與無奈,但是為了愛的人,為了生活,選擇向死而生,極盡所有完成了作為人的一切姿態。許三觀結局時垂垂老矣,他說:“許玉蘭,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裡再遇上災禍怎麼辦……”

賣血早已成為了許三觀生命裡的烙印,成了他的避難所。究其根本,許三觀就是個平凡的男人,為了家庭從自己身上抽絲剝繭的男人,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許三觀是讓人感動的。

儘管許三觀有過刻薄自私的時候,但是生而為人哪有十全十美的呢?像許三觀這樣的才算是有血有肉,才算是被生活打磨過的人。

《許三觀賣血記》:賣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後來的許三觀家庭條件逐漸好起來了,三個兒子也不用他操心了,他們可以隨時就能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嶄新的衣服。但是許三觀為了吃一盤炒豬肝走進了醫院,他想為自己賣一次血。

可以理解為許三觀捨不得花家裡的錢,也可以理解為他對自己的血有執念,一個一生都在為了家庭賣血的男人到老了的時候卻不能再賣血,於他而言是一種拋棄,是家庭也可以是時代對他的拋棄,新時代到來了,舊的時代也隨之久遠了,那他許三觀這號小人物最終也會湮滅於歷史長河中。

但是這樣一號小人物也有自己想要守護的,他擔心家庭再遭遇不測時沒有錢補貼,他擔心家庭快要破碎時的景象再出現。他渴望用鮮血築起一座城堡,裡面住著他在乎的人,鮮血汩汩流出,他的愛和擔心卻絲毫不減。

許三觀在他的一生中甚至沒有留下什麼值得人們稱讚的事蹟,沒有光風霽月的性格,沒有細水長流的打算,他莽莽撞撞,一頭栽進生活給他下的一個又一個圈套裡。

《許三觀賣血記》:賣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但是我敬佩許三觀,或許是我活的不夠灑脫,才會羨慕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不急不慢,有一說一,像一個不倒翁,永遠直不起來,但是也不會倒下。”這就是許三觀的人生哲學,是他獨特的生活方式。

餘華的小說總是能跨越很長的時代,苦澀悲情的歷史在他的筆下頓時有了生命,蹦蹦跳跳著走進了每一個人物心裡。看餘華的書,時而沉重,時而輕鬆,透過那些文字我們的生命好像有了寄託,一定要活成這個人的樣子或是不要活成這個人的樣子。

在人生伊始時渾身裹挾著希望,少年時壯志凌雲,最後又敗給生活,人生交織著悲喜,卻在某一刻啞然失笑,讓人不禁感嘆:原來,這就是生活啊。”

《許三觀賣血記》:賣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我們各自努力,最高處見。

生活有時沒有道理可言,當我們企圖跟生活講道理的時候我們就輸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適應生活。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說:“沒有過度的歡喜,就不會有極度的悲傷。”意味著我們在浮沉的世界裡必須找尋一個平衡,像許三觀,像其他努力活著的人,做自己舞臺劇的主角。

生活不易,萬事不易,且行且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