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祭奠,有時候是無聲的

青春的祭奠,有時候是無聲的

2020年春,那場席捲全球的疫情還沒有絲毫要停下來的樣子。

為了避免群聚感染風險,很多地方都出臺了嚴禁群聚掃墓的規定,建議大家進行網絡遠程祭拜,我們也將堅持了5年的線下春祭暫停,改為線上遙祭英靈。

我以為英烈墓前往年熱鬧的清明會變得冷清了,我以為我們的青年們只會窩在家裡透過手機來進行一場遠程的祭拜,可是我錯了。


青春的祭奠,有時候是無聲的

青春的祭奠,有時候是無聲的

在騰衝,清明當天,還是有一大群青年自發地趕到往年集合出發的三橋廣場,人人戴著口罩,間隔1米的距離,穿著往年春祭的衣服,整隊向國殤墓園出發,一路靜默,只有路上的風在呼號。

青春的祭奠,有時候是無聲的

青春的祭奠,有時候是無聲的

蒼松為證,山河為憑,即便沒有線下春祭的號召,青年們還是來了,孩子們也來了,一瓶薄酒上祭天地,下祭英靈!

騰衝,青春集結完成,請抗戰忠魂檢閱!


青春的祭奠,有時候是無聲的

在重慶,彭水孤老庹長髮爺爺,一生忠義,在異鄉踐行承諾,守護了長官的妻兒一輩子,直到生命將要走到盡頭,他才道出心願:“我想回家”,66年飄零,又在終於回家後的幾個月飄然離去,他孤獨的墳前,每個清明,我們的志願者都懷著崇敬,祭掃英靈。

青春的祭奠,有時候是無聲的

那些年,他們踐行了“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的校訓。

70多年後的清明,志願者來到重慶空軍墳前為殉國的242位空軍將士清掃墓碑,敬獻鮮花。

那一排排墓碑和一個個熟悉或陌生的英烈的名字,掩映于山林,卻銘記在人心。


青春的祭奠,有時候是無聲的

在萍鄉,當我們的志願者中午前去祭拜的時候,燈盞窩的抗日傷兵烈士陵園已經來過三批祭拜英靈的青年,他們按萍鄉習俗,將雞、魚、肉、蘋果、紅棗、桂圓一一擺放整齊,擺上筷子端上米飯、上香、奠酒,37座墓碑分別獻上鮮花。


青春的祭奠,有時候是無聲的

因為市裡有統一的規定不得群聚祭拜,這個清明,萍鄉的青年們化整為零,分批前往燈盞窩抗日傷兵烈士陵園和湘東雲程嶺抗戰將士骨骸塔,由抗戰忠魂輪流檢閱,這其中還有剛學會走路的孩子。


青春的祭奠,有時候是無聲的

青春的祭奠,有時候是無聲的

同樣是清明這一天,2月6日歸隊的貧困老兵曾德冬要出殯了。

疫情期間沒能前往送行的志願者們頭一晚趕去為爺爺送上了花圈,也為爺爺唸了親手寫下的祭文,第二天,天空和志願者們一起哭著,送爺爺的骨灰去10裡外的墳山安葬。


這樣的祭拜或送別在湖南、在四川、在黑龍江……在全國各地自發地進行著。

愛國與不屈的抗戰記憶和精神在青春裡默默地傳承!

即使我們沒法集合整隊,

即便我們不能在這一個春祭喊出迴響于山河的“請抗戰忠魂檢閱青春”,

但在這無聲的祭奠之下,多少青春匯聚而成山河,抗戰忠魂們一定都看見了……

青春的祭奠,有時候是無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