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总书记足迹访民生|陕西安康平利县:精准滴灌润民生

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考察当地脱贫攻坚情况。

在该县老县镇,总书记进社区、入茶园、到学校和卫生院,与农户拉家常,关心脱贫致富情况,亲切询问中心小学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并衷心希望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像城市的名字一样:安康、平利,平安顺利。

平利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处在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属秦巴连片特困区的核心区域。至“十二五”末,全县仍有贫困村79个,贫困发生率高达22.4%。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平利县按照“统揽、带头、下沉、精准、真实、激励”十二字工作要求,发扬“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创优”的顽强作风,精准发力,苦干实干,举全县之力攻克贫困堡垒。

贫困不除不罢休,精准滴灌润民生。截至2019年底,平利县贫困村已全部出列,累计减贫20466户58391人,贫困发生率由22.4%降至1.2%,先后荣获13项国家级荣誉和15项省级荣誉,多种创新模式在省市推广。

4月23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平利考察足迹,《民生周刊》记者就该县脱贫攻坚成效采访了当地部分干部和群众。

易地扶贫亦可安居乐业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平利县已有13490户37974名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所有农户安全住房得到保障。

4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该县老县镇的锦屏社区,实地察看了社区电子加工厂、毛绒玩具厂、服饰公司产品展示厅,对当地“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给予肯定,勉励企业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问题非常重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各种方法保障贫困群众就业。

在搬迁户汪显平家,习近平总书记同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

汪显平告诉习近平总书记,以前在山里,住的是土房,走的是山路,干啥都不方便;搬到社区后,一家人住进了三室两厅的楼房,夫妻两人就近务工,还能照顾老人,过上了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日子。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易地搬迁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加强社区建设很重要。基层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抓好,求真务实,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平利县委办工作人员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锦屏社区安置了老县镇11个村的1346户高山危住户、地灾户和贫困户,共4173人。很多贫困户都和汪显平家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一家几代人的命运。

据了解到,近年来,平利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先手牌”,本着“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要求,在全县每一个移民安置区都建有社区工厂,让贫困搬迁户实现了楼上生活、楼下上班的梦想。

“在社区工厂上班虽然比在沿海城市打工赚得少,但每个月也能拿到2000多块钱,而且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一位在社区工厂工作的女工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目前平利全县累计发展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等社区工厂83家,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

有评论指出,这种社区工厂模式,让搬迁群众离土不离乡、挣钱又顾家,既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形成了“稳就业”闭环,又解决了农村留守和社区管理问题,凝聚并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共赢。

沉好群众健康的“压舱石”

在当天的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老县镇的卫生院,实地了解基层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并向坚守在基层防疫抗疫一线广大医务人员表示亲切慰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把各项防控措施常态化。

斗赢“病魔”,才能拔掉“穷根”。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就在这一年,《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实施,多措并举补齐贫困地区医疗卫生能力短板。

据《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在平利县,贫困户就医门诊医疗费每人每年100元,户内通用,结余转存,在镇、村门诊就医免除一般诊疗费,在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符合转诊规定的,在县级以上医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80%,五保户按民政部门相关政策执行。

与此同时,该县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健康档案,每年提供一次免费体检。

除了上述举措,平利县设立了大病补充保险基金和大病补充救助基金,先后与省市定点医疗机构分别签订了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服务协议。

根据协议,凡平利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上述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不用支付医疗费用(限额内的非合规费用除外,只支付个人自付的10%)即可出院,实现了省、市、县一站式结算。贫困患者出院后,上述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与平利县合疗办打包结算后再按照“五重保障”政策与各相关部门单位核对结算。

“‘一站式’结算服务既简化了结算流程,又减轻了贫困群体的医疗负担。”平利县扶贫办一位工作人员称。

扶贫必扶智

4月21日当天,习近平总书记还对老县镇中心小学进行了考察。该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已于4月20日开学。当总书记走进五年级一班的教室时,同学们齐声向习爷爷问好。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询问同学们学习和生活情况。他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2019年,老县镇按标准兑现了8名贫困寄宿生、171名贫困非寄宿生生活补助和152名贫困学生价格临时补贴,把精准资助政策送到每一个贫困学生的手上。

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在2016年7月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西部地区要彻底拔掉穷根,必须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事业抓好。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平利县教育部门通过完善资助体系,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孩子进行精准资助,覆盖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职业中专等不同阶段,确保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可上。

此外,该县积极统筹扶贫、民政等有关部门资助项目资金,协调引导社会爱心人士、公益组织开展社会资助活动,通过政策叠加,集中解决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突出问题。

事实上,平利县在落实教育精准资助的同时,还重视推进扶智扶志,引导贫困山区学生从小立志成才改变贫困山区面貌。

近年来,平利县累计投入1.2亿元实施边远山区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尤其加大对全县贫困村、深度贫困村教学点的资金投入,通过全面消除危房校舍、硬化软化学校运动场、配置多媒体等措施,推进边远山区学校标准化建设。

特色产业铺开脱贫路

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位于老县镇蒋家坪村,是苏陕扶贫协作项目,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园区带动了100多户贫困户,年人均增收在千元以上。

深山之中,春雨蒙蒙。习近平总书记拾级而上,步入茶园,沿途察看春茶长势,同茶农们亲切交谈,仔细询问茶叶收成、价格和村民土地流转、参加分红、务工收入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他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平利县围绕茶叶、绞股蓝、生态猪、中药材、富硒粮油“5个10万”特色产业,做大基地规模、发展产业园区、壮大龙头企业、做亮市场品牌、拓展销售渠道,确保村村有产业,建档立卡贫困户中12053户产业需求户有增收项目,稳定达到脱贫标准。

为持续深化“支部+市场主体+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该县进一步完善222家扶贫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流转、劳务用工、产品回购、技术培训、发展产业等帮扶措施,真正把贫困户增收嵌在产业链上,让企业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实现互利双赢。

与此同时,该县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大力推广“村党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精准选择有能力、有实力、有担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资本股金等方式,确保79个贫困村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民生周刊》记者 郑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