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耕符合中國國情嗎?

大海122377986


你好,個人認為休耕目前並不適合國情。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耕地面積有限,人口太多。一直說,我們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要在有限的地裡儘可能多產出糧食,養活人口。所以這決定了糧食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舉足輕重地地位。所以這是一大國情。

二、城市開發及工業佔地越來越多。離你家門口的地越近,你越捨不得荒棄,同樣,城郊用地也是越來越不得不荒棄而用於城市開發,這些地塊是投入最多,肥力最好,也是最好進行休耕的地,但是不現實。

休耕是農業可循環發展的重要一環,目前來看,有點困難。可能要使得中國人口降到一定規模或者糧食產量繼續大幅提高才有可能。短期看,可以通過輪作,改良土壤等方式對土壤進行修復,實現穩產增產的目標。


不得了6881


休耕是讓地力得到恢復的方式。

目前,中國人均耕地1.4畝,不到世界人均一半。在我國,農業技術提高了糧食產量,還不能改變需要進口糧食的現狀。國家糧食政策宏觀調控的目標之一是保持全國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為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的重視和投入,以及必要的糧食進口補充不足。此外,國家還出臺了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政策。基於中國人口數量大,人均耕地、水資源少,生態環境脆弱的客觀條件,決定了糧食問題在中國長期存在。所以,休耕不符合中國國情。


醫者醫心


我是潮汕阿群,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休耕符合中國國情嗎?

完全不符合,因為糧食這方面涉及到國安問題,沒有一個大國敢完全靠進口它國糧食。

據瞭解,2016年國家啟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以來,內涵不斷豐富、路徑逐步清晰,取得了積極成效。

試點有力有序推進,上下聯動多方參與態勢初步形成

曾衍德表示,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於我國農業發展突出矛盾和國內外糧食市場供求變化作出的戰略安排,目的是促進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要通過試點建立耕地輪作休耕的組織方式、技術模式和政策體系,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兩年來,取得了積極成效。

技術模式成熟適用,生態效應初步顯現。一個是生產與生態相協調。冷涼區建立了“三三輪作”模式,重金屬汙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地區建立了“控害養地培肥”模式,地下水漏斗區建立了“一季雨養一季休耕”模式。河北省200萬畝季節性休耕,年壓采地下水3.6億立方米。另一個是適區與適種相一致。選擇豆科、茄科、禾本科等養分利用互補、病蟲發生規律不同的作物進行搭配,提高光溫水利用效率,減少病蟲危害損失。吉林東部山區輪作大豆後,化肥使用量減少30%以上、農藥使用量減少50%左右。

產業結構趨於優化,經濟效應初步顯現。主要體現在“三增”:一是作物產量增加。通過作物間的輪作倒茬和季節性休耕,給下茬作物提供了良好的地力基礎和充足的生長髮育時間,提高了產量、改善了品質。河北小麥冬季休耕後,將一年兩熟夏玉米改為晚播春玉米或早夏播玉米,畝產提高10%以上。二是有效供給增加。在輪作休耕帶動下,兩年全國調減籽粒玉米5000萬畝,增加大豆1900多萬畝,增加雜糧500多萬畝。三是農民收入增加。比如,黑龍江省海倫市輪作種植富硒、高蛋白大豆40多萬畝,通過精深加工轉化,成為農民增收、財政增稅的“金豆子”。

管理方式規範有效,監督手段初步建立。種植面積變化“天眼”察,採用衛星遙感技術,對輪作休耕區域進行遙感監測,輪在哪裡、休在哪裡,輪了多少、休了多少,一掃就知、一目瞭然。耕地質量變化“地網”測,針對輪作休耕區土壤類型和集中連片情況,按照“大片萬畝、小片千畝”的原則,科學佈置近800個土壤監測網點,定點跟蹤耕地質量和肥力變化,為客觀評估輪作休耕成效提供依據。

“總的看,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受到農民歡迎,正成為地方政府引領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江蘇等一些省份主動作為,自主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上下聯動、多方參與的良好態勢已初步形成。”曾衍德說。

曾衍德特別強調,開展輪作休耕,不是不重視糧食,相反是要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因為休耕區域都是生態脆弱地區和耕地退化地區,通過輪作休耕使耕地得到休養生息。輪作的區域主要是通過用地養地結合,培肥地力,實現永續發展。更重要的是,在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中,堅持輪作為主、休耕為輔,同時堅持休耕不是棄耕,更不能廢耕,確保急用時耕地用得上,糧食產得出。

要讓農民不吃虧,補助政策不斷完善並落實到位

在談到如何保證參與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的農民不吃虧、有積極性時,凡科軍表示,財政部高度重視耕地的輪作休耕試點工作,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並逐步擴大試點規模。2016年,中央財政安排了14.36億元,試點面積616萬畝,2017年安排了25.6億元,試點面積1200萬畝,2018年擬安排約50億元,試點面積比2017年翻一番,達到2400萬畝。

凡科軍介紹,財政部不斷完善輪作休耕補助政策,補助標準實現兩個平衡:注重作物間收益平衡,根據不同作物種植收益的變化,合理測算輪作補助標準,讓農民改種以後有賬算,不吃虧。比如說,在東北冷涼區,按照玉米大豆1∶3的收益平衡點,每畝輪作補助150元。注重區域間收入平衡,綜合考慮不同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農民收入等因素,合理測算休耕補助標準,每畝補助500元-800元。同時,補助對象做到兩個精準:任務精準落實到戶,與每一個試點農戶簽訂3年的輪作休耕協議,明確相關權利、責任和義務,特別是休耕地要做到休而不退、休而不廢。補助資金精準發放到戶,明確補助對象是實際生產經營者,而不是土地承包者,防止出現爭議和糾紛。

在回答如何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科學合理的耕地輪作休耕制度,確保相關補助政策落實到位時,王晉臣強調,主要從三方面來推動落實:一是完善制度建設。近兩年,農業部、財政部探索推進“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制度,在下放資金使用管理權限的同時,將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作為約束性任務指標和重點績效考核指標下達到省,要求資金專款專用、補助標準不降低。二是強化監督檢查。在切實加強督導檢查的同時,注重運用好現代化的監管手段,主要是推動建立“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對輪作休耕區域進行全方位的監測,實現試點區域的全覆蓋,實時跟蹤試點地塊種植作物的變化情況,掌握輪作區替代作物的種植情況,以及休耕區養地作物的種植情況。三是抓好績效管理。今年將繼續開展第三方評估,同時全面推進政策績效評價工作,對幹得好的省份予以表揚、獎勵、擴大試點,對於幹得不好的省份,將進行通報批評、約談、減少試點甚至取消試點資格。對各省的績效評價情況,還將及時向國務院進行報告。

務實創新抓工作,儘快形成制度,加快常態化實施

在介紹下一步工作打算時,曾衍德表示,農業部、財政部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大力度、狠抓落實,紮實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儘快形成制度,加快常態化實施。重點是從五方面進行完善。

制定實施方案。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已制定了今年的實施方案。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規模上擴大。2018年試點規模比上年翻一番,此後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增加,加上地方自主開展輪作休耕,力爭到2020年輪作休耕面積達到5000萬畝以上。二是區域上拓展。輪作在東北四省區的基礎上,新增長江流域江蘇、江西兩省的小麥稻穀低質低效區。休耕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汙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的基礎上,將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採區、黑龍江寒地井灌稻地下水超採區納入試點範圍。

加快形成制度。今年,要在幾個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一是加快形成輪作休耕組織方式,重點是探索實行中央統籌、省級負責、縣級實施的工作機制。二是加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用地養地結合的技術模式。三是加快形成輪作休耕政策框架,根據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種植收益變化,科學確定補助標準。四是加快形成輪作休耕監測評價機制,運用遙感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對輪作休耕區域的跟蹤監測。

強化責任落實。督促試點省政府分管領導親自抓在手上,省、縣、鄉及試點農戶層層落實責任,細化任務、細化要求。試點鄉(鎮)要與參加試點的農戶或新型經營主體簽訂輪作休耕協議,明確相關權利、責任和義務,保障試點工作依法依規、規範有序開展。

精準指導服務。組織專家制定完善分區域、分作物耕地輪作休耕技術意見,指導試點地區農民儘快掌握技術要領,搞好機具改裝配套,落實替代作物種子,做到科學輪作、合理休耕。

加強督促檢查。農業部、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對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開展督促檢查,重點檢查任務落實、資金落實等情況,並進行考核評分。同時,繼續開展第三方評估,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對試點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方面進行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