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阿佳妮所演的瑪戈王后,和歷史的差距有多大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個女人,他是一個亨利國王的妹妹,是另一個亨利國王的妻子,還是第三個亨利公爵的情人。跟國家的最高權力之間有這麼多扯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並不意味著他是萬千寵兒,相反正是因為這些關係讓他成為了眾多矛盾拉扯的焦點,他的名字就叫瑪格麗特·德·瓦盧瓦,她還有另外一個,被說世人所熟知的名字叫做瑪戈王后。

女神阿佳妮所演的瑪戈王后,和歷史的差距有多大

19世紀著名的通俗小說家大仲馬,曾經寫過一個同名的小說和劇本。這個驚情的虛構文本,1844年在巴黎的新聞報上首次連載。大仲馬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組建了一個“小說工廠”,和許多影子寫手一起共同合作,精心策劃每週見報的內容。

十六世紀後半葉,法國處於“胡格諾戰爭”時期,天主教和新教殘酷戰爭不斷。而宮廷內部也奢華淫靡,腐敗不堪。為了平息連年內戰,信仰天主教的法國宮廷決定將瑪格麗特公主嫁給新教徒的首領納瓦拉國王亨利。瑪格麗特鄙視丈夫,在新婚之夜喬裝上街頭尋歡作樂,遇到了新教貴族拉·摩爾。

女神阿佳妮所演的瑪戈王后,和歷史的差距有多大

上街尋歡的瑪戈

1572年8月24日,婚禮在巴黎隆重舉行。正當人們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時。凱瑟琳皇后卻下達命令,發動了一場針對新教徒的血腥大屠殺,即西方歷史上著名的慘案——“聖巴託羅繆之夜”。在屠殺中,瑪格麗特保護了逃到門口的拉·摩爾。

就和現在所有的通俗小說一樣,這部作品能不能賺到錢,完全在於能不能夠吸引到大眾的關注,被當時的讀者所喜歡。因此它必然不是一個符合歷史事實的描述,而僅僅是一種戲說。

而我們最熟悉的可能還不是大仲馬的這個版本,而是在上世紀90年代著名女演員伊莎貝爾·阿佳妮所演的電影版本。在這個版本中,阿佳妮演出了一個為情慾瘋狂,並被各種權力關係所撕扯的“性感(神經質)”女人的形象,迷倒了萬千男性觀眾。

女神阿佳妮所演的瑪戈王后,和歷史的差距有多大

瑪戈新婚之夜,掙扎著脫離納瓦拉的亨利

如果看過這部電影,你會發現,在這個女人身上體現不出任何邏輯性,她往往會因為一些直接的刺激,而產生各種激烈的行動,令人困惑的是,這些行動的完全是矛盾的。電影沒有解釋她為什麼要在大屠殺來臨前警告她的丈夫,畢竟她那麼鄙視他;沒有解釋她為什麼會為一場露水姻緣動了真情,畢竟她是一個浪蕩的慾女;更不知道她為什麼最後要和丈夫離開巴黎。

在《瑪戈王后》中的她,美麗卻無法控制——既不能被別人所控制,自己也無法控制自己,充滿著危險,多愁善感,神秘強大,但又脆弱,渴望救贖。

女神阿佳妮所演的瑪戈王后,和歷史的差距有多大

當然我們要知道,這種形象是特意為現代社會的男性消費者所打造出來的一種“完美情人”的樣本。瑪戈王后根本就不是歷史中的瑪格麗特·德·瓦盧瓦。

籌碼

瑪格麗特·德·瓦盧瓦出生在1553年,歐洲近代的開端。在那個年代,王室的女子像財貨一樣,只等待合適的時機送去合適的地方,進行政治交易。

她的父親母親,法蘭西亨利二世和凱瑟琳·德·美第奇,是法蘭西與羅馬教會勢力聯合的見證;她的大姐與西班牙腓力二世的婚姻,是法蘭西與西班牙持續了65年爭奪意大利戰爭的休止符;二姐則嫁給了洛林公爵,是王室與大家族利益捆綁的紐帶。

女神阿佳妮所演的瑪戈王后,和歷史的差距有多大

帕維亞之戰,西班牙大勝法蘭西,意大利戰爭的轉折點

瑪格麗特的命運不會有什麼不同。那麼她會嫁給誰呢?落在她身上的擔子更重。

自從馬丁路德抗議羅馬教會運動以來,新教勢力蓬勃發展,從瑞士傳入的胡格諾派在法蘭西南方紮下根來。法蘭西的天主教和新教勢力水火不容,國家就像一個煎鍋一樣撒上了水。更麻煩的是,1559年,正當壯年的亨利二世在一次比武中被人刺中眼睛去世,次年剛登基的長子弗朗索瓦二世病死,次子查理九世即位,年僅10歲。

主幼國疑。況且掌權的寡母凱瑟琳·德·美第奇是個意大利人,在法蘭西沒有自己的勢力。因此,為了維護王朝的穩定,瑪格麗特的母親希望將她嫁給信奉新教的南方納瓦拉國王亨利(他也是法蘭西王室波旁家族的成員,擁有繼承法蘭西王位的資格)。因為納瓦拉的亨利的母親胡安娜是胡格諾派的精神領袖,所以這一聯姻,具有穩定法蘭西新教勢力,調和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矛盾的意圖。同時也為了把砝碼加到新教一邊,略微削弱天主教首領吉斯家族的權力。

女神阿佳妮所演的瑪戈王后,和歷史的差距有多大

電影中的“黑寡婦”,美第奇太后

這個設想相當大膽,因為瑪格麗特是天主教徒,納瓦拉的亨利是新教徒,不同教派的信徒結婚,即便這是一場政治婚姻,也是破天荒的事情。


屠殺

雙方經過了漫長的談判,終於在1572年8月18日,也就是瑪格麗特19歲,亨利18歲那一年。他們結婚了。雙方商議的一個重大事項是,雙方都無需改變各自的宗教信仰。

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大的麻煩:新教徒納瓦拉國王不願走進天主教堂,更不願參加傳統天主教婚禮彌撒。雖然後來雙方商定,婚禮改在教堂外面特意搭建的露天平臺上舉行,婚禮儀式結束後,新娘進入教堂聽彌撒,新郎和隨從留在教堂外面,算是勉強的解決方案,但從中可以看出這場婚禮有多麼不合常理。

女神阿佳妮所演的瑪戈王后,和歷史的差距有多大

和電影不同,真實的婚禮並非在教堂中舉行,新郎也沒有參加彌撒

婚禮的慶典和狂歡持續了4天,可是沒等人們緩過神來,就發生了一場臭名昭著的大屠殺。

原來,太后拉抬新教的手段雖然暫時壓制了吉斯家族的氣焰,但逐漸抬頭的新教人物也並非傀儡。他們在王室宮廷的重臣加斯帕爾·德·科利尼不僅是海軍大臣,也是國王查理九世最信任的父親一般的人物,影響著法蘭西的外事決策。

法蘭西雖然在和西班牙的鬥爭中落敗,可西班牙此時也陷入了戰爭的泥沼。長期作為西班牙屬地的尼德蘭造反,打著正是新教的旗號。作為鄰國的政治人物,又是新教徒,科利尼當然力主發兵支持尼德蘭革命。而法蘭西的天主教勢力則堅決把尼德蘭人視為叛賊,要聯合西班牙鎮壓叛亂,或者至少坐視不理。

凱瑟琳太后作為出身天主教名門美第奇家族,生怕查理九世聽從科利尼,出兵援助尼德蘭對抗西班牙,於是決心誅除科利尼和準備參戰的胡格諾教徒。

所以在8月22日,太后又和天主教徒站在了一起,她指使吉斯家的亨利派人暗殺科利尼。科利尼受了重傷。這個消息傳到了正在參加婚禮的國王隨從耳朵裡,義憤填膺的胡格諾教徒摩拳擦掌,準備要替科利尼報仇。

為避免反噬,國王和太后決定先下手為強,在8月24日聖巴託羅繆日黎明前的幾個小時,發動對新教徒的追殺行動,殺光巴黎城內的所有新教徒。

女神阿佳妮所演的瑪戈王后,和歷史的差距有多大

據估算,單在巴黎城內就有5000-6000人被殺害,其中包括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女和兒童。接下來的幾天,屠殺擴散到法國各地,成為大規模的慘案。

分裂

屠殺之後,太后還想對外公佈,因瑪格麗特與納瓦拉的亨利並未圓房,因此婚姻無效。太后認為,既然瑪格麗特看不上亨利,這個建議一定會獲得瑪格麗特的支持。

但她沒有想到,瑪格麗特同樣怨恨母親,甚至比對亨利的厭惡還要厲害得多。一大批臣民在自己的婚禮期間被殺害,她知道那些新教徒是無辜的,他們都是來參加自己婚禮的客人,來慶祝她成為納瓦拉的王后,卻被無情地背叛了。

女神阿佳妮所演的瑪戈王后,和歷史的差距有多大

凱瑟琳·德·美第奇巡視大屠殺的成果

何況,即便自己與亨利切割,總有一天還是會再次被母親和哥哥“賣”到其他地方。誰知道下一站等著她的會是哪裡的糟老頭。她正值浪漫的年紀,亨利也年輕,也許這並不是一個太壞的選擇。

所以,她懷著憤怒、憐憫、忐忑,選擇了和亨利站在一起,並期待著大屠殺的陰霾消散後,他們能成為真正的夫妻。

不過,對於亨利來說,接受瑪格麗特要困難得多。天主教徒對新教徒的血海深仇自不必多言,在大屠殺後,他的隨從被清除乾淨,自己被滯留在巴黎宮廷像人質一樣,受盡屈辱。特別是得每天看見仇人吉斯家的亨利在宮廷裡耀武揚威,只能忍氣吞聲。憤懣的他,從沒有體會到妻子的用心,只把她當作王室安插在身邊的奸細,對她非常疏遠。

瑪格麗特這才意識到,從此以後她只有自己一個人了。

女神阿佳妮所演的瑪戈王后,和歷史的差距有多大

11月,胡格諾地方叛亂再起,國王派遣王室軍隊前往平定。納瓦拉的亨利也隨同前往。丈夫走了,瑪格麗特體驗到了貴族已婚婦女的快樂。對於中國讀者看來,古代女人結婚之後守“婦道”是理所當然的,而在歐洲貴族那邊,則正好相反,待字閨中的貴族是政治交易的籌碼,決不能有半點閃失,但結了婚,交易已經完成,婦女就可以“為所欲為”。舉辦沙龍、結交年輕男性、調情,只要不玩出離婚,破壞雙方家庭的契約關係,那就都不是事兒。

瑪格麗特沉浸在歡愉遊戲中,認識了大情聖約瑟夫·伯尼法斯,也就是電影裡的拉·摩爾。他可不是新教徒,而是正兒八經的天主教貴族。

女神阿佳妮所演的瑪戈王后,和歷史的差距有多大

電影中瑪戈保護拉·摩爾。在真實歷史中,瑪格麗特確實保護過一個新教徒。

後來,拉·摩爾涉嫌謀害國王被處死,查理九世去世,弟弟亨利·瓦盧瓦即位,法蘭西政局再次動盪,納瓦拉國王亨利出逃……直到法蘭西宗教戰爭再次爆發,“三亨利”之戰,納瓦拉國王亨利代表的波旁家族入主巴黎,法蘭西進入波旁王朝時代,瑪格麗特王后全部都親身參與了。特別是“三亨利之戰”,戰爭的三方,分別為親哥哥法蘭西國王亨利、丈夫納瓦拉國王亨利,以及早年的情人吉斯公爵亨利。也正是因為她在法蘭西曆史中非常重要,而且處於各種勢力交叉、爭奪的關係網的核心,既受萬人矚目,也被萬人詆譭,留下了放蕩、感性、毀滅性的“紅顏禍水”形象。

關於歷史上真實的瑪格麗特的故事,需要一整本書才能說得明白。這方面目前最優秀的讀物,當屬南希·戈德斯通的《法蘭西雙皇后》,細節豐富、評述精彩,勾勒了瑪格麗特陷入宗教、政治、情感漩渦的一生。

女神阿佳妮所演的瑪戈王后,和歷史的差距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