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日記的果然不是正經人,就連曾國藩也沒能逃脫

姜文電影《邪不壓正》

​裡面有句經典臺詞,專門來諷刺寫日記的人不是正經人。

寫日記的果然不是正經人,就連曾國藩也沒能逃脫

姜文


“日本人靠不住”

“那我靠誰啊?”

“老蔣?”

“一個寫日記的人。”

“正經人誰寫日記啊?”

“你寫日記嗎?”

“我不寫。”

“我也不寫。”

“誰把心裡話寫在日記裡。”

“寫出來的那能叫心裡話?”

“下賤。”

電影諷刺寫日記的人不是正經人,當然了電影只是一種藝術罷了,並不是一種分別人是不是正經人的標準。

這裡有幾個疑問,寫不寫日記跟正經人有關係嗎?

先來看看寫日記的有哪些人吧,若說起寫日記的人那到多了,而且寫日記的名人更多,有達官顯貴,有大師鴻儒,有各界名流。

比如有胡適、曾國藩、常凱申、雷鋒、鄭孝胥、曾紀澤、翁同龢、唐景崧、宋教仁、魯迅、竺可楨、顧頡剛、季羨林、周作人、閻錫山等人,寫日記的名人不勝枚舉,不在此一一列舉了。

這些寫日記人都是名人,或建功立業於沙場,或研究學問於典籍,或聲名遠揚於四海。這些人中正經人有之,不正經人亦有之。

寫日記的果然不是正經人,就連曾國藩也沒能逃脫

曾國藩


就拿剛才列舉的那些人來說吧,鄭孝胥和周作人投降日本人當了漢奸,自然算不得正經人。曾國藩、翁同龢、唐景崧、曾紀澤皆是清朝大員,這些人中除了翁同龢之外,都有功於社稷。曾國藩更是厲害,後世的很厲害的兩個人都佩服他,這三人也算得上正經人。

而翁同龢則未必,為報一己之私仇,發起了停購船械的事,六年間不曾給北洋水師撥過一兩銀子。最終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一敗塗地。

此人陽奉陰違,維新變法中舉薦康有為,結果康有為被皇帝器重,搶了翁同龢的風頭。翁同龢心中不快,又百般詆譭康有為,失了大家風範,算不得正經人。

至於宋教仁是革命先驅,為了實現內閣制度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若不是正經人,則天下誰人敢說自己是正經人。至於常凱申運輸大隊長,不便多言。閻錫山,一軍閥耳,為人圓融,鬼精鬼精,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算不得正經人。

寫日記的果然不是正經人,就連曾國藩也沒能逃脫

魯迅


魯迅、竺可楨、顧頡剛、季羨林等人,都是學界泰斗,治學嚴謹,學貫中西,蜚聲海外。他們都是正經人。

雷鋒叔叔更不用說了,他已經是十四億人學習之榜樣,自然是正經人。

可以說寫日記的有正經人,也有不正經人。正經人也寫日記。寫不寫日記跟是不是正經人沒有關係。

晚清四大日記:《越縵堂日記》、《緣督廬日記》、《湘綺樓日記》、《翁同龢日記》

民國四大日記:《竺可楨日記》《顧頡剛日記》、金毓黻《靜晤室日記》《吳宓日記》

日記裡的是不是心裡話​?

日記也分兩種,一種是給人別看的,往往這種日記並不真實,有美化自我,貶低他人的意圖。這種日記一開始就做了向公眾公開宣傳的打算,而不是記錄自己的內心,記錄自己經歷的事。例如閻錫山的《感想日記》,滿篇都是“論語”式的格言,一望而知是教人如何成聖成賢的,沒有多大價值。

寫日記的果然不是正經人,就連曾國藩也沒能逃脫

日記


一種是主要為寫給自己看的。這種日記,最開始沒有對外公佈宣傳的打算,往往記錄了很多個人內心真實的情感和經歷過的真實的事。主要是為了修身養性,或者是一種生活習慣,或者說一些自己平日裡想說而不敢說的話,所以這種日記中有很多都是比較真實的。比如曾國藩的日記、常凱申的日記都是如此。

但是不論日記是給別人看的,還是給自己看的,我們都不知道日記中的是不是他們的心裡話。他們心裡的話我們是不知道的,所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

也許有的人的日記記錄的就是自己的心裡話,也有的人的日記記錄的只不過是美化的自己的事。當然了心裡話也有可能寫出來,寫出來那也是心裡話。只不過斯人已逝,是不是他們的心裡話我們無從追溯。

但是有一點就是很多人對自己的性慾還是如實記錄下來,不管是半個聖人曾國藩還是委員長常凱申還是國學泰斗季羨林都不能避免。這點上可以說他們的日記真實性還是非常可以的,也說明了他們也是常人,有常人所應有的生理需求。而從日記的內容來看,這些寫日記的人都不是正經人。

曾國藩在日記中寫到:“有用之歲月,半消磨於妻子”,三月初二日,“日中,閨房之內不敬。去歲誓戒此惡,今又犯之,可恥,可恨!竹如來,久談。久不克治,對此良友,但覺厚顏”。

常凱申於日記中寫:“晚往森福家待花,竟不如願,又討一場懊惱,介石介石,汝何不能戒色也。”

季羨林於日記中寫道:只要拿來當課本讀,立刻令我感覺到討厭,這因為什麼呢?我不明瞭。

過午看女子籃球賽,不是去看[打]籃球,我想,只是去看大腿。因為說到籃球,實在打得不好。

十七日 前兩天下了點雨,天氣好極了。 今天看了一部舊小說,《石點頭》,短篇的,描寫並不怎樣穢褻,但不知為什麼,總容易引起我的性慾。我今生沒有別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幾個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觸。


寫日記的果然不是正經人,就連曾國藩也沒能逃脫

季羨林日記


每個人的日記都有其特點,也反應了每個人的特點和那個時代的風氣。

最有意思的是胡適的打牌日記,胡適喜歡打麻將,但是他本來計劃要學習莎士比亞。可是呢,沒過幾天,胡適就開始打牌消磨時間,忘卻了學習莎士比亞。心裡知道這樣不對,可是呢還是無法集中精力投入工作中。

就這點來說,國學大師和我們這些普通人有相似之處,我們這些普通人平日裡也想學習或者做某件事,可是結果呢還是去玩,還是幹其他事情去了。

胡適日記:7月4日

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最有文采的還是雷鋒叔叔的日記,他的日記文采還是不錯的,今天的人寫不出這樣文采斐然的日記。說明了那個時代的文化色彩和氛圍很濃重。而今天沒有這種文學氛圍了,也沒有這樣純真無邪的心靈。

寫日記的果然不是正經人,就連曾國藩也沒能逃脫

雷鋒叔叔


雷鋒日記:我願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願在暴風雨中艱苦的鬥爭中鍛鍊自己,不願在平平靜靜的日子裡度過自己的一生。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能永遠不會乾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

當然了,寫日記是件好事,可以鍛鍊文筆,也可以將自己平日裡想說而不敢說,想說而不能說的,不能對任何人說的話,自己的喜怒哀樂,對別人的看法和評價都可以寫進日記中。

但是要記住,這種日記是不能公開發布的,一旦發佈了有可能就會讓你處於風口浪尖之上。這是你的隱私,也不要給別人看。別有用心的人看了,以此為藉口對你群而攻之,那就得不償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