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和平時期建功立業的父親

建國後和平時期建功立業的父親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國家和軍隊進入和平時期,轉入經濟社會建設階段。軍隊的主要任務是,支援地方建設,確保國家穩定和安全。

父親劉乃晏(曾任26軍77師政委、濟南軍區後勤部副政委),建國後一直隨26軍部隊駐防山東膠東地區,在26軍工作了28年。1978年調到濟南軍區後勤部工作,1985年離職休息。

上世紀40年代末至80年代,父親先後在團、師、軍、軍區後勤部擔任政工領導幹部,常年從事軍隊政治工作。同時,參加了一些上級安排的地方工作。

一、勝利完成抗美援朝任務班師回國

1952年6月,父親懷著完成了黨和人民交待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任務的心情,告別了炮火連天的朝鮮,和志願軍部隊回到了偉大可愛的祖國。

父親當時在志願軍26軍77師230團任政治處主任,跟隨77師作為26軍右路縱隊,於6月6日從朝鮮作戰區域出發,6月16日到達祖國安東市集結。稍事休息後,部隊全體人員乘座火車,經過2天的運行,於6月22日到達山東周村地區。部隊告別了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帶著勝利完成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任務的答卷,意氣風發地凱旋而歸。

二、曾經在坦克部隊擔任團政委

1953年1月,部隊進行換裝,26軍每個師配屬了一個坦克團,時任26軍77師230團政治處主任的父親,來到26軍78師坦克團擔任政委。在坦克團,父親和全團指戰員接受了嚴格地坦克軍事訓練,並開展了卓有成效地思想政治工作,指導部隊加強訓練,提高素質,儘快形成戰鬥力,作好隨時執行軍事任務得準備。1955年3月,父親奉命帶領坦克團來到南京附近,歸屬60軍181師,坦克團還擔負著為南京軍事學院訓練學員的任務。父親在60軍181師坦克團工作了一個月餘。在60軍181師工作期間,父親努力工作,完成了上級賦予的任務。一個月以後,父親接到上級命令,讓他回到了26軍。

父親在坦克團工作期間,在青島巧遇26軍張軍長,留下了難忘的印象。1953年,26軍抗美援朝回國後,駐防在膠東地區。當時,新組建的坦克部隊都在昌濰地區(現濰坊市)集中訓練。78師師部駐紮在煙臺市,去師裡開會要先乘火車去青島,再乘公共汽車去煙臺。時任78師坦克團政委的父親,利用換車的空閒,來到青島,巧遇了26軍張仁初軍長,讓父親留下了難忘的小故事。1953年初冬的一天下午,青島海邊陽光明媚,藍藍的天空,浩瀚的海洋,清新的空氣,襯映出紅瓦綠樹的青島,令人心往神怡。海邊上游人熙熙攘攘,緩步輕語。父親要去煙臺78師開會,利用乘車前的時間,在青島海邊看看。父親沿著行人稀疏的小道,信步向前走去,這是父親第一次在海濱城市的風景區走走看看。行進間,突然發現迎面走來的26軍張仁初軍長。父親有些時候沒有見到老軍長了,只是聽說他在青島療養,不料在此相遇,父親非常高興,趕緊快走幾步向前,向張軍長行軍禮,報告了單位、職務、姓名和來此的事由。張軍長注視了片刻,高興的說":是你,什麼時候來的?”父親回答後,張軍長約父親去他那裡坐坐,父親有些拘緊的說":不打撓首長了。"張軍長堅持說“:一定要去。"父親只好從命。父親懷著敬畏地心情,跟隨張軍長上了停靠在路邊的一輛黑色轎車,這是父親第一次乘坐轎車。轎車沿著海邊公路緩慢行駛,不大一會進入了翠柏環繞的一座小院,院落清潔幽靜。父親隨張軍長進入客廳,就坐後,軍長招呼上茶,讓父親吃糖和水果。父親有些緊張,不知所措,軍長看出了父親的心情,將水果糖紙扒開遞給父親,把蘋果和水果刀放在父親面前,並催促父親削蘋果吃,首長和藹和親,讓父親放鬆下來。張軍長問父親,吃過什麼蘋果?父親回答,吃過沂蒙山和膠東蘋果,還吃過朝鮮蘋果。張軍長說“:這是印度蘋果,你嚐嚐,很甜。"這是父親第一次見到印度蘋果。父親喝著茶,吃著水果,張軍長先問了父親的籍貫、年齡、入伍時間,接著詢問坦克團人員編成、裝備和訓練等情況,當時78師坦克團裝備了T34坦克和自行火炮(駕在拖拉機上的火炮)。父親一一認真回答後,張軍長語重心長的說":現在我們國家還很困難,能購進這樣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裝備部隊,是要花很多錢的,很不容易。"父親邊聽邊掏出隨身帶的日記本,把軍長的話作了記錄。張軍長繼續說":你們要加強對武器裝備的愛護,要保養好些裝備,使之經常處於戰備狀態,能隨時投入戰鬥。裝備越先進,技術就越複雜,你的要好好幹部戰士,認真學習技術,尤其你們團的幹部,一定要學好。只有熟練的掌握了武器裝備的戰術、技術性能,才能在戰場上更好的發揮武器裝備的作用,保證部隊打勝仗。你們團的一些幹部是從學校畢業來的,這有利於取長補短。你們一定要搞好團結,只有團結起來才有力量,才能做好工作。要搞好團結,關鍵是你們團的領導要搞好團結。你說是吧。”父親聽了後很受教育啟發,向張軍長表示,首長的指示很重要,回去後一定要向全團領導同志認真學習傳達,落實好首長的指示精神。張軍長還親切的囑咐:"回去代我問候你們團的領導同志好,你以後開會路過這裡,到我這裡坐坐。"父親懷著感激惜別的心情,告別了張軍長。在返回部隊的路上,父親反覆思考著首長的指示精神以及怎麼樣傳達貫徹好的問題。從煙臺回到團裡,父親召開團領導會議,向團裡領導傳達了張軍長的指示。大家在學習討論中一致認為,張軍長在身體不好療養期間,還關心部隊建設,對部隊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符合實際,這是軍首長對坦克團全體指戰員的關心和鞭策,一定要認真貫徹,抓好部隊訓練和建設,決不辜負張軍長的期望。父親說,和張軍長在青島巧遇,這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次和張軍長見面時間雖短,卻給父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長的指示一直清晰的留在腦海裡,現在回憶起來仍倍感親切。

三、98團的崢嶸歲月

1955年4月,父親從南京回來後,擔任26軍33師98團政委,在這個團工作了7個年頭。1955年第一次授銜,父親被授予少校軍銜,級別定為副團。1958年父親任98團政委期間,軍隊實行第二次授銜,父親被授予中校軍街,1960年級別調為正團。

1、帶領部隊圓滿完各項任務。50年代,26軍駐防山東膠東地區,部隊的主要任務是扼守膠東半島,保衛首都北京。圍繞這一任務,26軍3個師中,76師作為值班師,常年擔負軍事訓練任務。77師和33師所屬部隊,輪流進行軍事訓練和國防施工任務,父親所在33師98團亦在其中,承擔了軍事訓練和國防施工任務。父親說,50年代,部隊進行軍訓,準備打仗的主要假想敵是臺灣國民黨軍隊,因為在美國的扶持下,蔣介石集團一直想反攻大陸,膠東地處沿海,防禦作戰是主要任務。父親帶領230團,無論是國防施工,還是軍事訓練,都圓滿完成了任務。

2、軍事演習後的一次小聚。1956年秋天,部隊駐防萊陽縣(現萊陽市)。父親和團長帶領98團舉行防禦演習,時間緊任務重生活艱苦,部隊演習搞了40多天,上下都非常疲勞。演習結束後,團長郝廷曉說好好吃一頓飯去。他約上父親,帶上司機,3個人來到棲霞縣一家小酒店,要了3斤豬肘子、豬頭肉、豬肝等,見到香噴噴的豬肉,3個人不約而同很快吃光,又要了半年肉,這才感覺吃飽了。父親說,那個年代缺“油水",加上連續多日的軍事演習,把大家餓壞了。

3、艱難的國防施工。98團50年代承擔國防施工任務4年多,部隊打坑道條件相當艱苦。全團僅有幾個機械鑽頭經常損壞不能使用,主要工具是鋼纖和錘頭,以手工作業為主,戰士們一錘一錘的打出坑道,建成地下工事的。父親有一次跟班作業8個小時,沒有煤油燈,點著柴火施工,用鋼纖和錘頭鑿山石,弄得坑道內石粉瀰漫,沒有排煙設備,空氣非常糟糕,許多戰士得了肺矽病。父親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98團連續幾年,先後在煙臺市(現芝罘區)、乳山縣、文登縣等地進行國防施工,部隊付出了很大地艱辛和代價。為了國防建設,部隊中許多幹部戰士聽從指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有的獻出了生命,有的積勞成疾。

4、李主任工作看的準,抓得緊。1958年10月的一天,在濟南開會的26軍政治部主任魏伯亭來電話,要時任26軍33師98團政委的父親立刻去濟南接受任務。來到濟南第二天早飯前,父親見到了魏主任,魏主任交待:”軍區政治部主任李耀文要求你,寫一篇你們團幫助駐地農村辦集體食堂的情況。"這是魏伯亭主任在軍區開會時,彙報到33師98團幫助農村辦集體食堂辦得好,李耀文主任當機要求父親來濟南寫出這篇稿件。父親對魏主任說:“李主任工作抓得這麼緊。”魏主任回答:"李主任工作看的準,抓的緊,夠我們學一輩子的。"父親根據首長的要求,寫了一天,晚飯時向魏主任交了稿。魏主任看過後進行了指點,父親接著進行修改,當晚再次交稿。第三天上午,軍區群工部鄭洪武部長遞給父親一份《解放軍報》,告訴父親,這個稿件被《解放軍報》刊登於頭版頭條,並說,李耀文主任對這件事抓的可緊呢。父親放下報紙,反覆思考著,怎樣學習李主任,幹工作,看得準,抓得緊的思維和風格。多年後,父親一直把幹工作,看得準,抓得緊運用於工作實踐中去,取得良好效果。

5、李耀文主任在98團的日子裡。1961年秋天,濟南軍區政治部主任李耀文,來到文登縣(現文登區)26軍33師98團檢查指導工作,父親說,首長來檢查工作,這是全團的喜事,大家都很高興。一天晚飯後,團後勤管理員對父親說,給李主任做的菜退回來一半,說是明天吃。管理員還說,李主任要父親去他那裡有事。父親來到李主任駐地,剛進門,李主任就說:"我們下來和大家一樣,按標準就餐,現在是困難時期,你們團連續幾年施工,沒什麼家底,不要給我們伙食補助。”父親知道李主任生活簡樸,對自己要求很嚴,父親說少補助點,李主任堅決不同意。在98團七八天的時間裡,李主任每天白天召開座談會,和有關人員談話,或深入到營、連了解情況,晚上還要工作到很晚。郝廷曉團長說:“李主任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昨晚十一點多了,他房間裡燈還亮著,這樣時間長了,會影響首長的健康,我們得給他說說,不能這樣熬夜工作。"團機關的同志也反映,軍區首長生活簡樸,工作夜以繼日,我們年輕輕的更應該好好工作。團政治處主任張玉環說:"軍區首長工作上生活上的模範作用,對我們團產生了很大影響,政治處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主動加班加點的同志比過去多了。"李主任離開98團之前,分別和團的幾位領導幹部談了話。李主任對父親這樣說道:”你今後要在願望和效果的統一上多作思考,抓工作時把動機和效果統一起來。"父親認為李主任講的實在中肯,符合實際。父親說,首長的教誨,親切自然,讓人心悅誠服。郝團長說:"這麼多年來,這是頭一次受到這麼深刻的教育。"李主任結束在230團的工作要回濟南了,團領導都依依不捨,都期待著李主任能再來團裡指導工作。

6、注重調研瞭解情況。父親從戰爭年代起,在8縱就一直作為李耀文政委的老部下,跟隨李政委工作20多年,李政委給父親留下了許多印象深刻的事情,其中最深刻的是,李政委注重而善長隨時隨地調查研究,瞭解情況,有的放矢,開展工作。1945年底,時任魯中軍區9師26團2營5連指導員的父親不幸負傷,住在師醫院裡。9師政委李耀文來到醫院看望傷病員,他走到父親病床前,仔細的詢問了父親的傷勢,並表示了親切的慰問。之後,李政委詳細瞭解了父親和連隊幹部有關情況,連隊現有人員和參加過那些戰役戰鬥情況等。父親回憶,第一次面對面見到李政委,感到這位首長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注重調研,隨時隨地瞭解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以後和李政委的接觸中不斷加深了這種印象。上世紀50年代末,時任26軍33師98團政委的父親,兩次參加了時任濟南軍區政治部主任李耀文主持召集的政治工作座談會。兩次會議,是從全軍區軍師團政委中,分別選了五、六個人,探討不同時期如何加強軍隊政治工作的問題。兩次座談會,父親都提出了和平時期加強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議。李主任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並不斷地提問一些問題,解答一些疑難問題,使父親受到了很大啟發和教育。

父親在33師98團工作期間,帶領部隊參加了一些地方的經濟建設。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躍進、總路線時期,父親都親身經歷過,特別是三年困難時期,給父親留下了深刻印記。

1、讓人振奮。1958年,黨中央制訂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相繼發起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父親回憶道,剛聽到看到大躍進、人民公社,之初的確讓人振奮。大家都以為黨中央、毛主席找到了發展經濟,又好又快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父親說,通過實施“三面紅旗”運動,期盼人民生活儘快得到提高。那個時候,聽報告、看文件確實感到振奮,對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優越性深信不疑。帶著這個有盼頭有奔頭的想法,大家工作加班加點,連續開會,也不疲勞。各地報紙、電臺、廣播每天都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某地方畝產糧食幾千斤上萬斤,某地方練出了鋼鐵,有個縣宣佈吃飯不要錢了,等等。父親當時在26軍33師98團,部隊整日訓練高度緊張,沒有具體接觸到地方工農業生產,只能為媒體宣傳報道的好形勢而感到高興。過了一段時間,父親親眼見到了一些現象,開始對"三面紅旗"產生了疑惑。1958年夏末,父親參加了濟南軍區黨代表大會,受到毛主席接見。會議期間,組織與會代表去看毛主席剛參觀過的濟南北園人民公社一塊稻田,說是能畝產上萬斤。到了現場一看,地裡的水稻密密麻麻的,地頭上安裝了一個鼓風機向稻田吹風。這麼密植,地裡又不通風,能高產嗎?父親當時就打起了問號。後來聽說北園稻田的稻子,是用幾畝地裡的水稻移植過來的,造的一個假現場。

2、令人疑惑。父親對人民公社、大躍進的一些浮誇造假現象,非常看不習慣,認為這些現象違背了我黨實事求是的原則。父親認為,這種浮誇造假的風氣,是由上邊建灶,下邊添柴形成的。父親記得1958年,有一位中央領導人說,要研究研究,這麼多糧食怎麼消化。還有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員說,今後農村也要過集體生活,實行男女分居,過周假日,銀行存款可以歸公,等等。這些脫離國情脫離實際的言論,讓父親對大躍進、人民公社的充滿期望,一下子轉向令人疑惑不安了。

3、一次失敗的大練鋼鐵。上世紀五十年代年末,33師98團駐防牟平縣(現牟平區)解家莊營房。一天晚上,公社書記來到團部求援,請求部隊派出人員,和地方一起用土法冶煉馬口鐵。父親和團長酒同文帶領部隊參加了鍊鐵勞動,在技術員的指導下,先在地裡挖坑,點燃木柴,再放上煤和礦石,最後蓋上土。據說用這種方法,過上多少小時後就成為馬口鐵。父親和團長不懂鍊鐵,又沒有參加過鍊鐵,但在私底下懷疑這種鍊鐵方法,迫於當時的形勢又不敢說什麼。過了些日子,父親問公社書記,鐵煉的怎麼樣了?公社書記說沒有成功,全部報廢了。當時,這個公社用了5輛汽車的煤和木柴,3輛汽車的鐵礦石,就這麼白白浪費了。父親認為,這種不講科學,盲目上馬的鍊鐵,造成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資源浪費,勞民傷財,違反經濟規律,不利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4、全民大鍊鋼鐵。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全國發起了更大的全民大鍊鋼鐵的運動。北戴河會議確定1958年鋼產量要達到1070萬噸指標,實際上前8個月只完成400萬噸,當時的工業練鋼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在剩下的4個月裡完成700萬噸的鋼鐵生產,只能搞群眾運動,由此形起了全民大練鋼鐵。父親回憶說,1958年至1959年,膠東大地到處都是大鍊鋼鐵的景象。在牟平縣城,大的鄉村都建起了鍊鐵爐,到處鐵爐林立,廣大群眾紛紛上山找礦石。圍繞大鍊鋼鐵,城市鄉村,男男女女,都組織起來找礦石砸礦石,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砸礦石的人,好一番熱鬧景象。為了讓新建的鍊鐵爐儘早投入生產,廣大群眾上山砍樹,用來烘鍊鐵爐,因為用量很大,把凡是能燒的木頭全部找來,有的地方把棺材板也拿來烘爐子。根據上級要求,部隊也興起了大鍊鋼鐵。父親所在的98團也在營區裡建起了鍊鐵爐,全團三千多人都出去到處找礦石,洗礦砂,鍊鋼鐵。父親和團的幾位領導輪流守在鍊鐵爐邊,督促檢查鍊鐵情況,晝夜不離開鍊鐵爐,彷彿鍊鐵爐就是戰場,部隊拿出打仗的勁頭參加了大鍊鋼鐵。為了推動大鍊鋼鐵,許多單位開展了“放衛星”競賽活動。廣泛發動,收集鐵製品,如炒菜鍋、烤火爐、炒菜的鐵勺子等都取來,放進練鐵爐裡練鐵。當時,父親任中共牟平縣委委員,縣裡開會佈置開展“放衛星”競賽活動,要求把冬季烤火爐全部砸碎練鐵。當時,父親覺著這麼做不妥,再有兩個月就要入冬了,爐子全部砸了怎麼過冬?父親和98團酒團長商量並報告了33師王師長。父親採取的辦法是,把能用的烤火爐全部保存起來,把不配套的少量烤火爐,放到院子裡,找來幾個戰士,有來檢查的就砸幾下,不檢查就不砸。

果不其然,剛進入初季,26軍長陳宏和33師王師長先後打來電話找父親要烤火爐,父親安排給軍裡送去160個、給師裡送去100個。不久,牟平縣委書記也來要烤火爐,說是縣醫院婦科接生孩子,在地上生炭取暖接生,父親聽說後,立即派人給醫院送去40個烤火爐,解了人民群眾的燃眉之機。

父親說,全民大鍊鋼鐵,幾乎全部失敗。土法上馬的鍊鐵爐根本煉不出鐵,好鐵煉成硫鐵,無法使用。折騰了一年多,紛紛下馬,拆爐子停止鍊鐵,浪費了不知多少人力財力物力。1958年是新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躍進"之年,大鍊鋼鐵是“大躍進”運動的顯著特徵,起因是1957年我國鋼產量535萬噸,在趕美超英不切實際的口號下,提出1958年鋼產量達到1070萬噸,形成了全民大鍊鋼鐵,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成為1959年至1961年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誘因之一。

5、豐產了卻沒有豐收。1958年9月底,農村勞動力都去大鍊鋼鐵去了,莊稼地裡一片豐產景象,可惜抽不出勞動力去收割莊稼。已臨近霜冬季節,牟平縣解家莊公社書記找到部隊,請求部隊派人幫助老百姓秋收,主要是幫助老弱病殘的老百性。父親和團領導商量,在不影響部隊訓練等任務的前提下,安排部分戰士去地方參加秋收勞動。父親說,1958年,膠東地區風調雨順,豐產的玉米、地瓜、花生遍地都是,十分喜人。由於全民練鋼,壯勞力都抽走了,農田裡的糧食沒有及時收成。父親說,許多地瓜地裡,只是用犁耕了一遍,把地表面上的地瓜收了,地下還有漏掉不少沒有收起來。經風吹雨打有些地瓜露出來了,但已經凍壞,不能食用了。老百姓普遍反映,1958年,豐產不豐收。豐產的糧食等作物,沒有及時收上來,浪費在地裡,對此,人民群眾十分不滿意。

6、陷入三年困難時期。全民大練鋼鐵不久,大躍進浮誇浪費的弊端完全暴露出來,國民經濟遭受嚴重困難,物質匱乏,食品短缺,物價飛漲,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陷入困境。1958年至1960年,是最艱苦的時期,膠東地區因為缺糧,人們把地瓜秧、槐樹葉都吃了。國家實行了票證制,糧棉油米肉蛋糖等連肥皂都憑票供應,物資十分奇缺。父親於1960年春節因病請假回到煙臺(現芝罘區),當時我和大弟弟在26軍幼兒園,父親、母親和小弟弟3口人吃了一頓水餃,只有憑票買到4兩肉,因為父母供應關係都在單位,只能用小弟弟的4兩肉票,這是春節特供的,平時沒有,春節沒有票也是買不到肉的。我和大弟弟在26軍幼兒園過的春節,因為回到家裡沒有東西吃。幼兒園當時受到特殊關照,軍長陳宏十分關心孩子們,指示有關部門對幼兒園,從萊西縣(現萊西市)26軍生產基地撥付糧食、肉蛋等副食品給幼兒園。有一次,父親帶我5歲的大弟弟上街,地上有個蘋果核,弟弟撿起來就吃了。此情使父親一陣心酸,孩子由於缺少食品缺乏營養捱餓成這個樣子,整個國家食品匱乏到如此的地步。國家經濟、人民生活困難到這種情況,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謊"災,謊言作假造成的災害。那個時候,到處都在放"衛星"。糧食生產動不動畝產幾千斤、幾萬斤的放“衛星”。許多領導幹部也信以為真,對所謂糧食多了怎麼辦,不知所措。有些地方號召"放開肚皮吃,甩開膀子幹"。1958年秋收後,有些地方覺著東西多得不得了,公社食堂敞開吃飯,浪費很大,不到2個月便斷糧了。

其次是“冒”災,超越現實的冒進發展。人民公社嚴重破壞農村生產力,剝奪了農民自主生產的權力,影響了生產積極性,造成了低效的農業生產。加上大幅減少糧食種植面積,許多地方拋荒了,去練鋼鐵了,哪還有糧食產量了。

三是浪費災。大練鋼鐵影響了農業生產,耽誤了農業收成,大量糧食浪費在地裡。公社食堂弊端很多,最先暴露出來的危害就是浪費糧食。食堂開辦初期,社員不管勞動表現好壞,都一樣吃飽喝足。許多農民以為,國家的糧食很多,吃完了政府會供上的,有的公社1958年底糧食就吃光了,第二年就沒有糧食的供給了。

6、群眾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面對吃不上飯捱餓的困難,人民群眾怨氣很大,也影響了生產積極性。1959年春天,父親和部隊在乳山縣進行國防施工。當地一個叫浪暖口村的一些社員,拒不參加農業生產。大隊長找到部隊,請求部隊幫助種上地瓜,部隊利用週末去地裡種地瓜。一些社員看見部隊來幫助農業生產了,這才下地幹活。父親回憶說,當時聽到一些社員牢騷很大,他們說,幹也捱餓,不幹也捱餓,餓著肚子沒勁幹了,反正共產黨也不能讓人餓死。由於政策失誤,導致幹群關係相當緊張。一次,部隊組織去看地形,從村裡找了一個嚮導帶路。中午吃飯時,公社書記也過來了,部隊留下他一起吃飯。公社書記剛拿起饅頭,嚮導一把將饅頭奪過來,說:“你還吃飯,你瞎指揮害的我們吃不上飯了,你還知道捱餓嗎?”

7、幫助地方辦好食堂。部隊駐地牟平縣解家莊是個較大的村莊,和其他村一樣也辦起了食堂。因為大鍊鋼鐵,社員家連鍋碗瓢盤也沒有了,都得到食堂去吃飯。由於食堂管理搞的不好,群眾很有意見。父親和團長商量決定抽空去看看。11月中旬,天氣已經十分寒冷,尤其是來了冷空氣,更冷。父親和團長,帶著2個通訊員,冒著冷洌刺骨的西北風,在將近午飯的時候進村了。在村頭上,遇見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大爺,一手柱著拐扙,一手拿著個飯盒,戰戰兢兢的走著。團長靠近老人問明老人是去食堂打飯,老大爺因為風大,眼睛流著淚回答說:“老伴腿不好,不能去食堂吃飯。"團長說:“那就打回家吃。"老人回答"打回家就涼了,也沒有鍋了,沒法加熱,將就吃吧"。父親和團長邊和老人說著話,不覺經父親和團長來到了食堂。食堂在一個大院子裡,屋內安放了幾口大鍋,沒有桌椅扳橙。到了開飯的點了,老百姓一手端著盛菜的碗,一手拿著窩窩頭,有的站著,有的蹲著,還有在院外路邊上的,男女老少,幾百口人在這裡吃飯,好不熱鬧。父親問:"能吃飽嗎?"一個老百姓回答:"也就七八成吧。”另一個老百姓湊過來說:“這麼差的飯萊,能叫飯菜嗎?"父親看在眼裡,覺著群眾對食堂十分不滿意。父親和團長在院子裡走了一圈,發現有些糧食散亂在地上,白菜堆在那兒,有的爛了,父親和團長向管理人員詢問了有關情況,返回營房。路上,團長邊走邊說,這個食堂管理混亂,浪費嚴重,飯菜質量不好,老幼照顧不到,能辦下去嗎?父親對團長說,我們抽幾個人,幫助村裡辦好食堂。團長同意了。經請示師領導同意,團裡抽調了2名有管理經驗的司務長,由特務連指導員帶隊,團領導對他們提出了辦好食堂的要求。一個周以後,父親和團長又去食堂看了看,徵求了有關方面的意見。群眾反映,部隊派人幫助辦食堂,飯菜質量有提高,老幼病人得到照顧,管理也有了改善。此事,得到了26軍政治部主任魏伯亭和濟南軍區政治部主任李耀文的讚許,並安排父親寫了材料在《解放軍報》上作了報道。1958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譚政指示,讓父親作了書面經驗介紹。

8、不敢講真話。三年困難時期,部隊不僅副食品供應困難,糧食質量也下降了。98團常年擔負國防施工,戰士體力消耗很大,配發的糧食不夠吃,許多幹部戰士吃不飽飯,部隊裡也發生了水腫病人。團機關協理員臉腫的虛胖,不像個樣子,也出不了門。父親去濟南軍區開會,軍區為改善會議伙食,派人去內蒙古狩獵黃羊。當肉端到飯桌上,會議代表一吃,普遍反映黃羊肉實在難吃,但父親認為,在生活這麼困難的情況下,能吃上肉已經不錯了。部隊裡回家探親的幹部戰士,帶回來的消息,都是生活極其困難,大都是負面的。但上級要求,不準傳播這些負面消息。在這種情況下,讓人們再說形勢大好,實在說不出口。父親說,有一位團長回鄉探親,對弄虛作假等不良現象說了些批評的話,村裡有人告發,說這位團長反對"三面”紅旗,為此,這位團長受到了處分。那個時候,有股黑雲壓城的意味,部隊里人們有意見有看法不敢說,只能違心的說些迎合的話,但私底下卻有許多負面的東西在流傳著。那個年代,農業大躍進的主要特徵,是農作物產量指標的嚴重浮誇,連一向低產的西北地區都提出畝產1100斤的指標。1958年,農業部根據各地上報的糧食數據,估產高達8000多億斤,1957年全國糧食產量才3900多億斤,明擺著是虛假的數據。這些現象,部隊裡許多幹部戰士都覺著是浮誇,但大都敢氣不敢言。

父親認為,人民公社制度初創時期,帶有濃厚的平均主義和軍事共產主義色彩,大辦人民公社的過程,實際上成為大刮“共產風”的過程。人民公社化運動,不僅造成對農民的剝奪,而且使農村生產力受到嚴重的破壞,帶來了國民經濟的巨大損失,造成人民群眾生活十分困難。

四、到北京解放軍政治學院深造

從團單位來到了師單位。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父親一直在團單位擔負政治工作任務。1962年7月,擔任了7年團政委的父親,調到33師任政治部副主任。1962年父親在33師任政治部副主任期間,軍隊第三次授銜,父親晉升為上校軍銜。

1963年8月,父親來到北京解放軍政治學院,成為解放軍政治學院一名學員。父親從兒時就渴望求知上學,因為家境貪困,沒有上過一天學。父親參軍後,拜戰友為師,經過自學,多少有了些墨水,由普通一兵成長為軍隊政工領導幹部,完全是部隊培養和個人努力的結果。

反覆學習了毛澤東選集。由於當時是林彪主持軍委工作,他作出規定,軍隊政治院校以學習毛澤東思想為主。父親說,在政治學院,每天手捧毛澤東選集,天天學習。當時以自學為主,上課輔導不多,一至四卷,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不知反覆看了多少遍。學習期間,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來學院講過外交形勢,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肖華和幾位副主任先後來學院講過政治工作。父親於1965年5月畢業,當時校方想留父親在學院政治部組織部工作,父親謝絕了校方的留意,堅持回到了26軍。1965年5月,父親在政治學院學習期間,我軍取消實行了10年的軍銜制和13年的軍官制,軍官改稱幹部。並實行了減酬定級,參照地方國家行政幹部級別定級,父親級別定為12級,減薪50元。

五、77師的艱難歲月

1965年10月,從解放軍政治學院畢業的父親任26軍工區副政委,11月又改為26軍77師副政委。1968年8月,77師政委韓友慶調到26軍,父親接任77師政委。77師,父親一入伍就在這支英雄的部隊,1955年調離77師,先後去78師和33師工作,10年以後,父親又回到了77師老部隊。當時,77師師長劉學山,副師長朱道良,參謀長丁其朝,政治部主任王俗易,父親和他們一起共事了兩年多。

1、參加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對國內外階級鬥爭形勢估計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黨中央決定在全國城鄉發動一次普遍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社教運動簡稱“四清"運動,重點是在農村進行。1965年10月,剛從解放軍政治學院畢業的父親,在文登縣參加了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吃住工作均在農村,1966年6月,父親完成地方"社教"工作,回到了部隊。後來,"社教“運動擴大到部隊,77師作為部隊“社教”運動試點單位,也開展了“社教”運動,父親作為副政委,參加了77師黨委機關"社教”運動,前後40多天。

2、十年“文革"讓人不堪回首。父親經歷了這段令人難堪的歲月,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父親來到77師不久,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這場內亂初期,父親和師黨委堅決執行中央軍委關於軍隊“不介入”的指示,採取各種措施,保持了部隊穩定。父親回憶道,“文革"之風先從地方興起,以後又刮到部隊。部隊開展"文革",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學習文件,學習"5、16“通知精神。父親說,開始,師黨委一班人學的很認真,很高興。都以為這是反修防修的重大措施,為保證黨、軍隊和國家永不變色的重大舉措,大家都堅決擁護。

第二步,機關進入大鳴大放大批判大字報階段,師黨委成員作檢討。第三步,進行總結再教育。父親說,這三個階段,最“熱鬧"的是第二步。父親說,師黨委成員的個人檢討,要求深刻剖析,觸及靈魂,"上綱上線”,不惜說些違心的話,也要檢討到位。既便是這樣了,第一次檢討,師黨委成員多數仍然過不了關。有位黨委成員第二次寫個人檢討稿時,拿著筆,看著紙,兩個多小時過去了,一個字也沒有寫出來。他說,想來想去不知從哪裡寫起,人的腦子都不轉了,都“炮轟傻”了。

按照規定,部隊不準搞"四大”,只要求充分發動群眾,發揚民主,對錯誤的東西進行批判。但受地方“文革”影響,部隊機關裡,只要是把予頭指向領導的,這就是“正確”方向,而且批判要有新態度、新觀點、新水平,要"上綱上線"。這樣一來,許多師黨委成員很難過關,一位師黨委成員流著眼淚對父親說,我就不相信,就他們“革命,我們不革命。"遇到問題就“上綱上線"。“文革”期間,在職幹部全部受到審查外調,發現問題就無限上綱,就連軍齡差了幾十天,也成了大問題。有的幹部入伍時間,登記表上和檔案裡不一致,也成了政治問題。好在對父親的調查結論,個人填報與檔案完全一致,才倖免於難。

3、領導幹部反覆檢討不過關。“文革"期間,父親和77師黨委成員經常向機關幹部戰士作檢查。父親說,那個時候,領導班子除個別成員外,大都被劃在劉鄧路線一邊了。個別造反派說,師長劉學山已經沒有共產黨員氣味了,說父親共產黨員氣味也不多了。因為當時在搞"吐故納新”,父親覺著,我們這些幾十年跟黨走的人,從槍林彈雨走出來的人,競然成為"劉鄧反動路線"的人,落到了這樣的地步。為此,師長劉學山傷心地落淚了。面對無休止的反覆檢討,師黨委成員個個難以過關。父親和黨委成員只好說些違心的話,每次檢討,都要把自己上綱上線到劉鄧路線上來,把個人說成是違反毛主席革命絡線的人。父親說,剛開始這麼講,很不習慣,難.以承受,次數多了,就習以為常了,因為大家都這麼講。

4、總政治部亂的不能正常開展工作了。77師是部隊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試點單位之一。1966年底,父親在26軍、濟南軍區機關有關同志陪同下,去北京解放軍總政治部彙報試點情況。一進總政大院,滿眼撲面而來的全部是大字報。原來安排聽取彙報的是總政副主任劉志堅,因為被批鬥沒有來開會,開會時臨時改為總政宣傳部部長,剛開會不久,部長又被叫走去批鬥了,只剩下副部長和機關幾名幹部在聽彙報。父親在彙報中提到,在部隊搞社教和文革,只能在機關中發動群眾,通過大鳴大放提高思想認識,但不能在基層部隊開展大辯論大批判大字報,這樣容易把部隊搞亂,彙報到這個問題,引起了副部長的關注和重視,他和父親進行了交流。父親說,此來北京,看到總政治部受到衝擊,已經無法正常開展工作了。軍隊最高政治機關都亂成這樣,可見"文革"對軍隊的衝擊影響有多大。當時北京到處亂哄哄的,招待所裡住著到京串連的紅衛兵,一片混亂景象。父親說“這是我第一次在北京看到"文革"混亂地場面,和學習文件時的感受大不相同。”

5、"文革”不是一場好運動。父親對“文革"的看法,經歷了有“好”到“不好”的過程。"文革”剛開始,軍隊組織學習"五一六”通知精神,大家普遍認為,黨和國家進行“文革",是為了吸取蘇聯赫魯曉夫篡權變修的教訓,是我們黨和國家反修防修、不改變顏色的重大措施。父親說,隨著不斷的學習,運動的不斷深入,參加軍隊支持地方"左派"的活動,得到了一些不同的感受,對“文革"由初衷的是場"好運動",逐步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即“文革”引起了社會動盪,經濟社會發展停滯不前了。父親認為,所謂"文革",就是要發動全國人民、特別是學生,打倒一切領導幹部,越亂的地方,說成"形勢越好",不亂的地方,說成“死水一潭。”對打砸搶的人、一些群眾組織胡作非為,甚至打死人,一概不管不究,還稱其為“左派"和革命組織。不搞打砸搶的人和組織,稱其為“保守派、""保皇派。"有些被稱為造反有理的人,組織串連,周遊全國,坐車不要錢,吃飯不要錢,住宿不要錢。工人不搞生產,學生不上學校,全國共計1100萬紅衛兵到北京串連,這樣下去,危害經濟,破壞社會安定,敗壞社會風氣,影響年輕一代的成長。

6、“文革"造成各級黨政機關一律打倒廢除。父親回憶,“文革"開始時間不長,全國縣以上黨委政府全部推倒,所有企事業單位、學校等黨組織全部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成立革命委員會。靠打砸搶起來的人,紛紛成為各級革命委員會成員,更有甚者是,一些野心分子、冒險分子、投機分子以及各種社會渣滓,也進入革委會,取代各級忠於黨和國家的革命幹部。在這種"革命路線”指引下,沒有人抓生產抓教育,到處都是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停工鬧革命,停課鬧革命,否則就會被戴上“只知低頭拉車,不知抬頭看路"的帽子,這樣一來,黑白顛倒,社會豈能不亂。

7、“文革"劃分出兩條路線鬥爭。父親說,“文革"期間,提出“兩個司令部"、“兩種道路"、“兩條路線”鬥爭的問題。一條是以毛主席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另一條是以劉鄧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反革命路線。廣大幹部中無產階級革命派不多,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幹部是站在劉鄧反革命路線一邊,這是打倒一切領導幹部的依據,所以老幹部統統要打倒。

8、軍隊中極"左"之風盛行,烏煙瘴氣。父親回憶,"文革"之風颳遍全國,軍隊也難以逃脫。1967年1月,中央軍委在北京京西賓館開會,討論軍隊開展“四大”的問題。江青、康生、陳伯達等鼓吹軍隊應該和地方一樣搞運動,葉劍英、徐向前、聶素臻三位老帥堅決反對。後來,中央軍委《八條命令》下達,然而,這樣的文件已經無法扭轉“天下大亂”的局面,包括軍隊,許多軍隊單位無法開展正常地學習工作訓練,影響了國防建設。最可恨得是,"文革"中軍隊中具有"造反”精神的人受到“重用”。父親說,"文革"剛開始,中央就有文件規定,團以下單位不準搞“四大”,但也得發揚民主,發動幹部戰士,給領導幹部提意見。部隊裡一些極“左”分子,乘機向領導幹部發難,認為給領導提意見,越尖銳越革命,越有造反精神,越有水平。有一段時間,上級提出,軍隊提拔幹部,要選擇具有"造反”精神的人。父親說,當時,他所在的77師,就出現過少數有所謂“造反”精神的人得到提拔重用。70年代末,父親調到濟南軍區後勤機關工作,機關裡還有派性作怪,影響工作,影響團結,父親深感“文革"的遺毒極深,一時很難消除。

9、李耀文陪同楊得志來到77師。1969年,濟南軍區副政委李耀文陪同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來到煙臺福山縣26軍77師住了十幾天。父親經常陪同兩位首長到各團、營、連視察,調查研究,瞭解情況。李副政委每到一地,都詳細瞭解部隊訓練以及對“文革”的看法,並經常發表些精彩的講話,使父親受益很大。父親說,老首長親切可信,每次見到他,都願意和他說些心裡話。就"文革”問題,父親和楊司令、李副政委進行過交流,他們的看法完全一致,戰爭年代走出來的革命軍人,生怕把社會搞亂,引起國家動盪,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他們時刻擔憂著黨和國家的前途。

10、先後參加了兩次"三支兩軍"工作。1967年3月,周恩來總理在軍隊軍以上幹部會議上宣佈,地方上陷入癱瘓、半癱瘓的單位,包括邊防、沿海、交通要道、專政機構、機密要害部門,都應實行軍事管制。後來,中央軍委下達了《三支兩軍的決定》。從1967年開始,軍隊派出大批人員赴地方參加"三支兩軍","三支兩軍”工作到1972年8月結束,人民解放軍先後派出280多萬人次參與,數量之大,持續時間之久,範圍之廣,影響之廣,在軍隊歷史上都是空前的。

父親第一次"支左"。1967年至1970年期間,在福山縣、棲霞縣等地“支左",父親擔任福山縣革委會副主任。根據上級指示,77師具體負責福山縣(現福山區)、棲霞縣、招遠縣(現招遠市)三縣“支左"任務。並先後派出部分幹部戰士,赴濟南、青島、煙名三市廠校“支左"。父親多次去福山、棲霞等地,在當時社會秩序混亂、情況複雜、鬥爭激烈的情況下,父親和部隊幹戰一起堅持說服教育,為制止武鬥、穩定局勢、恢復生產做了大量工作。

1968年,濟南軍區黨委辦公室來電,要求父親組織一個班子,去山東省公安廳“支左"。父親考慮到師長已帶領部隊去惠民地區(現濱州市)“支左",一個單位不能兩個主官都不在崗,向26軍政委魏伯亭彙報了這個想法。後來濟南軍區同意父親的想法,改派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去公安廳“支左”。

父親第二次“支左”。1971年至1973年,時任26軍政治部副主任的父親,去東營市勝利油田“支左”。父親和部隊"支左”人員一道,在維護社會穩定,減少工農業生產損失,儘可能減輕“文革”的破壞,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勝利完成了“支左”的任務。

11、組織部隊野營拉練。根據中央軍委和毛主席指示,1969年冬和1970年冬,父親和77師領導、機關組織帶領所屬部隊先後兩次野營拉練,在膠東大地,冒著寒冬,苦練殺敵本領,提高了在實戰條件下,部隊走、打、吃、住、藏等能力。

12、進行了整黨建黨工作。遵照中共中央關於整黨工作的指示,從1968年至1970年,77師各級黨委和支部都進行了整黨建黨。黨的"九大”之後,部隊開展了學習新黨章活動。父親堅持原則,按上級要求組織部隊抓好黨建教育,做好黨建工作,不斷提高了部隊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戰鬥保壘作用。

13、抓好先進典型總結和宣傳工作。1969年7月17日,77師230團2連排長盛習友,為搶救章丘縣(現章丘區)胡山公社捲入洪水的9名婦女英勇獻身。父親及時組織師團機關有關人員,對盛習友英雄事蹟進行總結,並上報上級。26軍給盛習友追記一等功,並報請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1971年5月24日,中央軍委授予盛習友“愛民模範"的榮譽稱號,並號召全軍向他學習。根據上級要求,父親組織召開了師團誓師大會學習英雄,並配合26軍組織事蹟報告團,舉辦事蹟展覽,編排文藝節目,在軍內外進行巡迴報告和演出。1970年3月29日下午,在青島擔負國防施工任務的77師230團3營機炮連戰士孫學林、雷學禮、胡書祥、毛瑞祥4名戰士,用自己的身體頂住了順著37度陡坡飛馳約一輛千斤重的失控礦車,保證了作業面上10名戰友的安全。孫學林等2名同志英勇犧牲,另外兩名同志身負重傷。父親立即組織師團政治機關,對四位英雄事蹟進行總結上報。為表影他們捨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和英雄行為,230團黨委給四位英雄分別追記和記一等功。濟南軍區黨委作出了關於開展向"四英雄"學習的決定。

六、26軍的風雨歲月

1970年10月,父親告別了77師,調到26軍任政治部副主任,在這個職位上一干就是8年。父親分管組織工作和保衛工作,父親非常重視部隊的黨建工作,經常深入部隊瞭解黨建情況,有序推進組織工作地開展。父親經常講,保衛工作無小事。他經常帶領軍機關保衛部門的同志,到部隊基層單位檢查指導保衛工作,杜絕行政和違紀事故的發生。

1971年1月至1973年10月,父親被軍黨委派去東營市勝利油田“支左",擔任勝利油田軍代表、黨委核心組組長。

1、穩定形勢,搞好團結。在油田“支左”期間,父親面對文革'派性”干撓,還要解決地域“派性"(油田分大慶派、玉門派、勝利派)。這些因素,都不利於團結和工作。父親從大局出發,從抓好領導班子團結入手,堅決克服派性干撓,和油田總指揮劉佩榮等油田領導,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密切形成了工作合力,使領導班子成為油田堅強的領導核心。

2、只爭朝夕,加班工作。父親帶領一班人,不受“文革”影響,穩定形勢,抓緊時間,推進工作。父親說,在油田工作,沒有節假日,天天上班,白天工作沒做完,晚上繼續幹。經常晚上開會到半夜十一、二點。有時候早晨父親還沒有出門,門口一群油田工作人員,在等待向父親彙報請示解決問題。1971年春節,由於工作緊張,父親在勝利油田過了個春節。春節期間,和平時上班一樣,研究工作,深入一線,抓好生產。這一年,父親沒有回濟南和家人團聚,節日期間在油田和領導班子一起加班加點工作,給油田職工帶了個好頭。

3、抓好生產,提升產量。父親在油田工作期間,科學規劃,精準施工,新上了兩個油田,一個是孤島油田,一個是河口油田。孤島油田的開發,父親到油田之前,已經是三起三落了。因為此地地質條件很差,不利於施工打井。夏季蚊蟲盛行,開會都要躲在蚊帳裡,面對困難和上級要求,父親在油田領導班子會議上下了死命令,集中力量,克服困難,在孤島必須打出油井來,否則,就等於打了敗仗。勝利油田的石油工人們積極響應油田領導號召,不怕艱苦,頑強奮戰,經過努力,終於打出了油井,逐步建成了孤島油田。後來,加上河口油田的開發,勝利油田年原油年產量由1971年的400萬噸,上升到1973年的1200萬噸,成為全國繼大慶油田之後的第二大油田,父親為勝利油田的開發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父親在油田"支左”兩年零十個月,工作努力,團結奮進,成績斐然。石油部對勝利油田工作較為滿意,於1972年在勝利油田召開了“文革”後第一次全國石油工作會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康世恩到會講話。

4、父親沒有回家送別去世的父親。1974年,父親從勝利油田支“左”回到26軍不久,便接到老家我爺爺病危的電報,父親找26軍陳瑛政委請假,陳政委沒有批准,並說他父親病故也沒有回去送別。當時父親分管組織和保衛工作,任務比較繁重,沒有回去送別我的爺爺。父親還向我說起,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在幼兒園期間,得了痢疾,住院報了病危,父親想請假到醫院探視,但請假請不下來。父親說,那個年代,公事為大,私事為小,個人、家庭利益完全服從國家軍隊利益。

七、告別野戰軍,來到大軍區機關工作

1978年7月,父親從萊陽縣(現萊陽市)26軍調任濟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1980年年底,擔任了12年正師職職務的父親,升任濟南軍區後勤部副政委。

當父親向26軍告別奔赴濟南前夕,26軍軍長陳福勝、政委徐瑋考慮到軍裡"文革”落實政策工作沒有了結,向軍區要求讓父親完成這項工作後再去軍區報到,經軍區同意,父親繼續留在26軍完成落實政策任務後,於當年年底來到濟南軍區後勤部報到上班。

1、承擔了軍區後勤部繁重的政治工作任務。父親來濟南軍區後勤部工作兩年後,升任濟南軍區後勤部副政委。過去軍區後勤部有四位副政委,父親任職時,只有父親一個副政委了,由此,大量的政治工作任務壓在父親一個人身上。當時軍區後勤部下轄3個分部,還有軍區總院、青島一療等師級單位,100多個團營級倉庫、醫院。後勤單位多駐防散,遍佈山東各地。當時,軍區後勤除正常的政治工作外,還有"文革”落實政策工作尚未完結。面對大量繁重的政治工作,父親緊緊依靠後勤政治機關,夜以繼日的努力工作,努力抓好後勤部隊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推動部隊革命化正規化現代代建設。。

2、經常下基層下部隊調研情況。父親在軍區後勤機關工作時,經常處在緊張的工作狀態,他帶領後勤機關有關人員,常年奔波于山東大地,下部隊下基層考察干部,調查研究部隊思想政治工作建設情況。有一次,父親到萊陽十分部考察干部,我當時在分部政治部秘書科工作,想請父親來家裡吃頓飯,父親工作任務很緊,沒有安排上,只是和我在家裡,匆忙見了個面,交待我幹好工作,就去忙他的工作了。

3、完成了棘手的落實政策工作任務。濟南軍區後勤部是“文革"重災區,落實政策工作,情況複雜工作量大,其中有10起人命案件,涉及所屬單位團營連幹部數人。這個"文革"落實政策的問題,一直是後勤工作的"老大難"問題,好多年了久拖未決。父親根據上級要求,決心徹底解決這些棘手的老大難問題。父親在後勤黨委的領導下,緊緊依靠後勤政治部和有關部門,按照政策要求,依據事實,經過不懈努力,終於使這十起棘手的問題全部得到了妥善解決,受到解放軍總政治部的肯定。

1981年,父親任濟南軍區後勤副政委期間,級別調為11級。這是自1965年取消軍銜制改為行政級,事隔16年之後,父親才由12級調整為11級。

4、到勝利油田參加援建工作。1983年8月至1984年,父親受命,任濟南軍區援建勝利油田領導小組副組長。當時,油田在孤東發現了新油田,急需開發,但基礎設施落後,需要完成修路等基礎設施才能進行開發。油田找到濟南軍區要求部隊援建,軍區把支援油田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安排父親和軍區有關領導,帶領部隊去完成援建任務。當時,軍區安排26軍76師、炮8師、46軍1個師赴油田。父親和援建領導小組成員一起,努力工作,精心組織,抓好協調。部隊幹部戰士不怕困難,不怕疲勞,經過一年多艱苦奮戰,終於幫助油田修好道路,建好水庫,為開發新油田創造了條件,父親和援建部隊圓滿完成了任務,受到濟南軍區通令嘉獎。

九、父親一生中難忘的幾件事情

1、先後四次受到了毛主席接見。第一次,1958年8月8日至9月6日,濟南軍區黨委召開一屆二次全會,父親參加了這次會議。8月9日,正在山東視察工作的毛主席,在濟南市接見了與會代表併合影。

第二次,1958年12月26日至1959年1月12日,解放軍總政治部在廣州市召開第5次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父親和26軍政治部主任魏伯亭參加了會議。毛主席接見與會代表併合影留念。

第三次,1965年,父親在北京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期間,和全體學員到人民大會堂受到毛主席接見。

第四次,1968年,在北京市人民大會堂,毛主席接見濟南軍團以上領導幹部,父親也在其中。

1976年,毛澤東主席逝世,父親和濟南軍區團以上幹部赴北京,參加毛主席追悼大會並向遺體告別。

2、父親留戀堅守在老部隊。建國後,父親有幾次差點調離26軍,但命運卻讓他繼續留在了老部隊。1954年,父親時任26軍78師坦克團政委。根據上級命令,父親帶領坦克團歸屬南京軍區60軍181師,在南京東邊駐紮。父親人在南京,但還是懷念老部隊,父親曾去過華東軍區幹部部打探能否回到老部隊。1個多月後,父親如願調回了26軍。

1965年父親在北京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畢業時校方想讓父親留校,在學院政治部組織部工作,父親想回26軍,沒有答應,校方尊重父親的意見,同意畢業後回到原單位。

1965年,父親於解放軍政治學院畢業,安排惠民軍分區任政治部主任,時任26軍副政委魏伯亭得知此事,找軍區把父親要回了26軍。

父親曾經先後兩次到勝利油田"支左”和援建,油田工作做的很有起色,深得國務院分管領導和石油部賞識和信任,一直想要父親轉業去油田工作。1984年,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餘秋裡來濟南軍區檢查工作,點名要見父親,父親知道餘主任此約,與讓父親去油田工作有關,父親去軍區招待5所見餘主任時,刻意迴避了此事。1984年,國務院副總理康世恩,欽點父親去勝利油田擔任一把手,要求父親轉業到油田工作5年。康總理對父親說"老劉,你再去油田工作5年。"省委書記蘇毅然也同意此事。接著,石油部找中共中央組織部要求調人,組織部找到總政治部,總政委託濟南軍區徵求父親去油田工作的意見。濟南軍區副政委潘啟琪找父親談了話,父親考慮年事已高,身體不好,還有對部隊有幾十年的感情,不願意脫下軍裝離開部隊。父親想好了理由,在和軍區領導談話時,充分闡明理由,說服了軍區首長,沒有轉業去油田,所以繼續留在了部隊直至離休。其實,當時潘副政委對父親說了一句:"你已經退休了,來徵求你的意見。如果沒有退休,就下命令了。"

父親從當兵就一直在26軍77師,1953年至1965年離開77師,任78師坦克團政委和33師98團政委。1965年11月又回到77師,先後任77師副政委、政委。

父親每當說起26軍77師,富有感情,深有感觸,有說不完的心裡話。那是他當兵的起點,戰鬥成長的搖藍。他於1970年離開77師,先後到26軍政治部和濟南軍區後勤部工作,但始終關注77師的成長變化,幾次軍改,77師由師變旅,但一直保留下來,2016年轉為海軍陸戰旅,父親甚為高興。父親對自己的老部隊始終念念不忘,77師,父親幾十年的軍旅生涯,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和精力。

3、十分注重運用我軍優良傳統搞好部隊的政治教育。父親從軍幾十年,先後在《光榮的成長》、《前哨》、《解放軍報》、《孟良崮戰役》、《難忘的記憶》 發表數十篇文章,成為部隊傳統教育的教材。

十、告別工作崗位離休,繼續發揮"餘熱"

1985年12月,父親結束軍旅生涯,告別了45年來戰鬥生活的軍隊工作崗位,離職休息了。父親來到濟南原軍區聯勤部干休2所休養,擔任了幹休所管委會主任。父親不顧年事已高,經常為幹休所建設管理操心操力,出謀劃策。父親還根據軍區和後勤安排,經常去地方大專院校和部隊有關單位,宣傳革命傳統精神。由於父親離休不退色,繼續保持和發揚共產黨人的傳統作風,先後被解放軍總政治部、濟南軍區、濟南軍區聯勤部授予先進離休幹部稱號。

1、為家鄉捐款建撟。父親是從沂蒙山區走出的革命軍人,當年在沂蒙山區打擊日寇,與人民結眾結下"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情誼。多年來,父親始終沒有忘記家鄉,沒有忘記沂蒙革命老區。2012年,父親從退休金拿出十萬元,讓我匯給沂南老家,想為家鄉百姓做點事。老家位於臨沂革命老區沂南縣雙垢鎮東梭莊,沂蒙山區為中央扶貧地區,經過多年扶貧開發,農村經濟社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但還欠發達。父親拿出這筆錢,想的是在村南邊的小河上,建個小橋。父親說,村南邊有條小河,老百姓過河要脫下鞋子趟河過去,秋天水很涼了,過河不容易。這也是父親多年來時常牽掛的一件事,經常說起這件事。這筆款到了鄉鎮後,經過村委會合計,決定用這筆錢在村南河邊上建一座漫水橋。2012年底,橋建好了,村民們不用趟水過河了。村民們高興地稱之為"將軍橋",父親也了卻一個心結。

2、捐款給四川汶川受災群眾。2008年,父親被解放軍總政治部授予“全軍先進離退休幹部”榮譽稱號,並獎勵1萬元,當時濟南軍區僅2人獲此殊榮。事隔不久,四川省汶川發生大地震,父親心繫災區群眾,惦記群眾的生活,拿出總政獎勵金1萬元,捐給了災區人民。

3、宣講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父親於1985年離休,但人退志不退,繼續發揚“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傳承"老八路”的傳統作風。

父親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應濟南軍區、軍區後勤和地方大專院要求,多次去山東工業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建築學院、濟南大學、山東交通學院,給青年師生宣講革命傳統和戰鬥故事。

山東師範大學聘請父親和山東省委原書記蘇毅然、濟南軍區陸軍學院原顧問孟方、濟南軍區一位副參謀長為校外政治工作顧問。十多年來,根據軍區後勤安排,父親先後給濟南軍區聯勤部駐濟20多個單位宣講戰鬥歷程和戰鬥故事。

通過這些宣講活動,讓年輕一代瞭解共產黨帶領人民和軍隊打天下,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有多少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勝利來之不易,共和國的建立來之不易。"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父親用戰爭年代浴血奮戰的親身經歷,講述革命思想和傳統,讓年輕人瞭解我黨我軍的歷史,讓革命傳統發揚光大,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4、得到軍區領導的讚賞。父親離休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堅持義務宣講革命傳統十多年。父親先後去學校去部隊,宣講幾十場次。每次講完課,被宣講單位都安排宴請和贈送禮品,每次都被父親謝絕。父親對我講過,“每次出去宣講革命傳統,從來不吃人家的飯,不受人家的禮,這樣,心裡踏實"。父親不吃請不收禮,義務宣揚革命傳統精神,體現了一個老共產黨員、革命軍人的品格風範。濟南軍區領導得知此事後,非常讚賞父親的作法。特意委託濟南軍區聯勤部部長張宗林,代表軍區首長專門宴請父親,答謝父親發揚老八路精神,一身清風、宣揚正氣、宣講傳統的革命精神。

wP老馬根據父親劉乃晏手稿、口述整理。

初稿於2018年4月28日

修改於2020年4月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