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遊仙詩裡無仙人,唯有張三話悲塵

曹植,曹操第三子,端得是翩翩公子,文武雙全的大家風範。

在建安時期,曹植是最負盛名的遊仙派詩人,文學名望蓋過其父曹操、哥哥曹丕。前有山水派詩人謝靈運頌揚曹植之話:天下才氣有十鬥,我一斗,曹植八斗。後有《詩品》,稱曹植為“建安之傑”。

曹植的文學作品現存80多首,辭賦等40多篇。在眾多名作之中,流傳最廣莫過於《洛神賦》。

《洛神賦》是一部抒情小賦,描寫了人神相戀,最後出於人神殊途,無奈分開的傷感故事。書中女主角甄宓是曹植所幻想出來,並未真實存在。詩人的詩辭賦,皆以神仙遨遊的瑰麗幻想為主,借神仙的奇幻經歷,來說出為人子弟的無奈處境。

曹植:遊仙詩裡無仙人,唯有張三話悲塵


世人皆愛風雅、豪邁、飄逸的巍峨形象。而曹植“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才思敏捷,少年時期更是受盡曹操寵愛,一度成為太子備選人。詩人盡攬世間美好,然而,這是他一生最鼎盛時期。他的遊仙詩,因其後期苦悶的成長環境造就,詩作風格——慷慨激昂,富於想象力。備受建安文壇才子追隨,乃至後世依然影響深廣。如謝靈運這般傲氣之人,也是對他仰慕之極,雖然他是借曹植自誇,足以說明曹植的文學建樹之高。

細讀詩人的詩作會發現,其實遊仙詩裡並沒有仙人,仙人不過是一個意象。更像是塵世中普通人的張三,將他所不能實現的籌謀,放至於仙境之中,得以保存心中最後一絲絲倔強。接下來就從兩個方面來說曹植遊仙詩裡的張三痕跡。

從人生軌跡看

首先:曹植生於帝王家,年幼文采天賦盡顯,曹操對其寵愛有加,一直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出遊之際也是華服美食相伴。

因此曹植最初寫的詩歌,是為表明內心宏圖大志。特別像一個年輕的少年,對其君父或天下,點明心中之意。曹植前期的詩作多見於贈友、遊宴這類,其中一首《白馬篇》寫得是意氣風發的少年一心為國殺敵,突出視死如歸的奉獻精神,體現出曹植建功立業的雄心。

早期曹植筆下自己的影子,一直是樂觀積極,精忠報國的少年郎。與任何一個普通張三相似,受盡父母呵護,初出社會對生活充滿了美好憧憬。而曹公子早已上陣殺敵,各方面順風順水,至少精神上不受桎梏。

曹植:遊仙詩裡無仙人,唯有張三話悲塵


然而:曹操最喜愛的不是曹植,而是曹衝。有經典名故:曹衝稱象。可惜,曹衝13歲就病逝了。曹操痛失愛子,只能從曹植、曹丕中選擇。曹操對曹植的這份寵愛,少了一絲親情,多了一份權衡。

曹植內心必定知曉,普世之下父母對子之愛,無法掩映半分。他內心對此並無太多芥蒂,依然是個愛國憂民的壯志少年郎。其中一篇《送應氏》表達詩人對戰亂的無限感慨,詩中那句“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完整描繪了亂世之中洛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試想一位懷有仁愛,想殺敵護國的帝王之子,所見之處滿目瘡痍,心中的悲憤與無奈盡顯。

再次:從世人眼光看,曹公子文武雙全,高位自是囊中之物。曹操愛才,曾一度想立曹植為太子。可惜曹植因為性格上的缺陷,遭曹操冷落,繼而曹丕有機可乘。曹操去世後,曹丕上位。

曹植遊仙詩文風轉變,從曹丕即位開始。當時曹丕對曹植一直充滿猜疑與忌憚。曹植雖名為藩王,實為囚徒。曹丕屢次將他削爵封禁,他向上請求建功立業的願望,一再冷落。這種精神與際遇雙重迫害的情況下,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郎,成為鬱鬱寡歡的中年男子,生活上困頓苦悶,內心孤獨又充滿矛盾。

響絕後世的曹植遊仙詩,從此拉開序幕。詩人所創遊仙詩,一共11首。

其中一首《遊仙詩》人生不滿百,慼慼少歡娛。意欲奮六翮,排霧陵紫虛。蟬蛻同松喬,翻跡登鼎湖。翱翔九天上,騁轡遠行遊。東觀扶桑曜,西臨弱水流,北極玄天渚,南翔陟丹丘。

曹植:遊仙詩裡無仙人,唯有張三話悲塵


頭兩句詩人感慨自己處境堅忍,然而他並沒有被暫時的困境打垮。詩中“蟬蛻”表達了內心不甘,意欲似神鳥翱翔九天上。詩人將現實中的懷才不遇等憤怒,轉化為神仙遨遊慰以精神寄託。

實際上詩人在朝堂之力已然落幕,半世前的雄氣之意,漸漸消然殆盡。至於神鳥飛於九天,不過是一個普通人的美好憧憬。更何況,詩人在當時受盡監視與圈禁,普通人還有行走的自由。成王敗寇,他唯有用蒼勁之筆力,化以對古代階級統治者的對抗。

從遊仙詩風看

早期曹植對於遊仙詩裡的仙道,是聽而不信。畢竟現實中,詩人想得到的一切,十之八九皆以實現,而神仙之說虛無縹緲。但遊仙詩的源頭源自《楚辭》與道教玄理,其中對人生命運的解讀,依然是有待考量,並不是完全不信。

如:建安22年,曹植就《七啟》就批判了道家虛妄之言。

予聞君子不遁俗而遺名,智士不背世而滅勳。今吾子棄道藝之華, 遺仁義之英,耗精神乎虛廓,廢人事之紀經。譬若畫形於無象,造響於無聲,未之思乎?

詩人此作之意是對道家持反對之意,同時也流露出細微的傾慕之情,對仙道避世之意,完全符合那個動亂年代,渴望安定自由的精神意識。一方面詩人鼓舞能人智士建功立業,另一方面又表達出到家隱逸生活自由愜意之感。

曹植:遊仙詩裡無仙人,唯有張三話悲塵


由此可見,曹植建功立業是為安定生活,而非似秦始皇求千古英名。這也從側面顯示出曹植的性格,隱藏在內心深處:求安穩、樂於過灑脫生活的文豪隱象。這個隱象直到曹操去世後,高權壓迫下,逼出來的全副體現。其實再多遊仙詩作,也是空想之言。

到了黃初年間,曹植已然面臨生命危機與生活困頓,日益遭受監視與封禁的高危情況。唯有在精神上實現自由,給自己編織一個沒有戰亂、萬物自由翱翔的天地。期間陸續創作多篇遊仙詩,如:《遊仙詩》《飛龍篇》《昇天行》《桂之樹行》等多首詩作。

曹植遊仙詩的主要內容皆是三個方向:求自由、求建淡泊、求長生。

《仙人篇》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驅風遊四海,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寥寥幾句,展現的是一副仙人逍遙四海,遊歷八荒的詩意圖形,熱切的歌頌自由無憂的生活篇章。這應該是實為囚徒的詩人,在漫長歲月居於一城三十里地的情感抒發。滿眼愁緒的曹植,通過幻想仙人遊歷,得以緩一時苦悶。在眾多遊仙詩中,以自由為主題是詩人的主旋律。

其實像極了天下眾多張三,得不到的總是想盡辦法,實在得不到,只能在文字之間找到精神寄託。

曹植另一首遊仙詩《桂之樹行》“要道甚省不煩,淡泊無為自然” 講得是老莊無為而治的思想,隱含出世隱逸之感。這首詩實際表明了詩人內心深處對世事無力承擔,一度處於崩潰的境地。求而不得,不如放下。可是曹植本質上對年輕時的理想,建功立業是他一生最燦爛的光亮,對這束光的追隨永不熄滅。

曹植:遊仙詩裡無仙人,唯有張三話悲塵


就算詩人是曾經為曹丕書寫文書,將他比同儒家大學的智者,也不過是為了爭取對方安心,給自己喘息的一個機會。可惜,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直到曹丕之子上位,物質上雖得到了較好的待遇,也一直得不到建功立業的機會,才華無處施展,心中那抹光亮似油燈枯槁。

求長生是曹植後期遊仙詩的主題,詩人期盼長生得以實現內心渴望——為國捐軀建功立業。

《昇天行》願得紆陽轡,回日使東馳。

意思是說,如果太陽能從東往回走就好了,迫切的希望時間倒退,或者時間靜止。詩人才有可能延長生命之華,得以實現人生抱負。

實際上直到曹植逝去,這個願望也未能實現。終觀曹植短暫一生,特別是臨到暮年之際,自己的大功未能實現,他十分渴望,能求得仙術,得以長生,力保能在生命之末,為國為民做出一些貢獻。

結語:縱觀多篇遊仙詩,曹植以生動的筆觸,變幻莫測的想象,借一仙道,訴說求而不得之苦,偏向於避世自由之意,曹植遊仙詩實為疏解壓力之作。同時曹植的遊仙詩也體現出對理想的堅守與執著,滿篇皆是以建功立業,為他人奉獻而不得其法的苦悶。只是灑脫之人,難以在工於心計的世道存活。


參考書籍:

中國古代文學史

曹植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