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李建成才是太子,為何有能力的人,卻都去投奔李世民

唐朝初年有個讓人一直不太理解的現象。李建成是太子,李世民只是秦王。但是,李世民身邊全都是能臣名將,比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秦叔寶等等,簡直多得數都數不過來。別的不說,光是凌煙閣中的二十四功臣,個個都是響噹噹的名字。

但是,李建成的身邊,則幾乎沒有什麼文臣武將。稍微有一點名氣的,也就是魏徵。而魏徵出名,還是在他後來跟了李世民之後。武將中比如馮立、謝叔方、薛萬徹等人,都能是二流角色。要是沒有去仔細研究“玄武門政變”這段歷史,我們幾乎就不知道他們。

明明李建成才是太子,為何有能力的人,卻都去投奔李世民

(李建成劇照)

這裡就奇怪了。明明李建成才是太子,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去投奔太子,將來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而李世民只是秦王,要是投奔李世民,將來不但不可能飛黃騰達,很有可能連湯也喝不到一口。李建成當了皇帝以後,他一定會忌憚擁兵自重的李世民,一定會削藩。只要削藩,李世民手下的人,都會跟著倒黴。如果中途轉去投奔李建成,一方面會被別人批評不忠,另一方面,依然不會受到李建成的重視。總之,只要跟著李世民,將來李建成當了皇帝,李世民身邊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

既然如此,為什麼那麼多文臣武將,而且還都是一些有遠見卓識的文臣武將,卻不投奔李建成,卻要投奔李世民呢?難道當年他們就已經知道了,李世民會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掉李建成自己當皇帝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玄武門政變”只是小概率事件。也就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李世民才做了這件事。如果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間,不是一種劍拔弩張的關係,而且這種關係不是已經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李世民“殺兄篡位”的事情,大概率不會發生。

明明李建成才是太子,為何有能力的人,卻都去投奔李世民

(李世民劇照)

那麼,怎麼解釋這個現象呢?

我認為,出現這種現象,至少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李世民是打江山的那個人。

李世民和李建成在大唐建立的過程中,各自所發揮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李建成主要是在長安坐鎮,處理朝廷的事情。而李世民則主要是去南征北戰,消滅那些在隋末割據一方的諸侯李密、劉黑闥、竇建德、王世充等人。

因為是這樣一種情況,實際上前往投奔李建成的人才是並不多的。因為李建成那裡沒什麼事做,呆在李建成身邊,不會有建功立業的機會。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當大官的可能性就不大,除非你能成為李建成的心腹。但是,哪有那麼多機會成為太子的心腹呢。所以一般只會去投奔李世民,謀求建功立業。

除了主動投奔李世民的,還有很多人才,是李世民與上面那些諸侯們作戰的過程中,從戰場上俘獲過來的。比如尉遲恭、秦叔寶、程咬金、徐世勣等等。既然是俘獲過來的,他們自然只可能跟著李世民,不可能跟著李建成了。

還有,李世民在留用人才的時候,非常在乎一個人的忠貞問題。比如同樣是俘獲過來的,他對待尉遲敬德和對待單雄信,就不一樣。他認為單雄信是個不忠的人,而尉遲敬德是純臣,是忠臣。因此,他把尉遲敬德留在身邊,並重用他,而殺掉了單雄信。

這樣一來,實際上留在李世民身邊的,都是一些既有本事,又忠貞不二的人,他們自然不可能中途去投奔李建成了。

明明李建成才是太子,為何有能力的人,卻都去投奔李世民

(玄武門)

其二,李建成身邊的人沒有得到表現才幹的機會。

也許李建成身邊的人,也是有一定能力的,是能夠有一番作為的。可惜的是,因為他們沒有展現的舞臺,因此,就算有能力,也沒有表現出來。

比如上面提到的馮立、謝叔方、薛萬徹這樣的將領,畢竟他們是參與過“玄武門政變”,打擊過李世民的。雖然李世民並沒有為難他們,但是,肯定也不可能重用他們,不可能把兵權交給他們。

既然不可能把兵權交給他們,他們自然就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所以在歷史上就沒有留下什麼事蹟了。

李建成身邊唯一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並且有大才乾的人,也就是魏徵。魏徵之所以脫穎而出,應該說是得益於魏徵的性格。因為他敢於指出李世民身上的缺點和錯誤,而李世民為了留下“善於納諫”的好名聲,也容忍他。李建成身邊的其他文臣,就不敢這樣大膽,他們也沒有脫穎而出的機會了。

總之,由於李世民身邊的大臣,有非常好的崗位,又獲得了鍛鍊。而李建成身邊的大臣,沒有這樣的機會。因此,兩類人的結局,自然就不一樣了。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