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端未开,年轻的“东北王”张学良就已经败了。

1931年9月18日,沈阳东北军北大营驻地附近的南满铁路被日本人蓄意炸毁,日军以“铁路被东北军炸毁”为由炮轰沈阳北大营,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因遵照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并未与日军冲突,次日日军占领沈阳,继而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侵占东北全境,“九一八事变”是为14年抗战之始。

战端未开,年轻的“东北王”张学良就已经败了。
战端未开,年轻的“东北王”张学良就已经败了。

那么军队众多,军备精良的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为何在当时不保家卫国?为何张学良最终丢掉了东北?可以说“不抵抗”之令是丢失东北的直接原因。东北军除黑龙江省的军队坚决抵抗(江桥抗战)之外,其余军队均按“不抵抗”军令撤入关内,来不及撤走的无路可走后投降日军。“不抵抗”之令到底是谁发出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是“少帅”,时任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总司令、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的指令。其实是张学良的锅这倒也一点不奇怪,毕竟1928年东北易帜后东北三省只是名义上归属蒋介石统治,实际的统治者和最好决策者还是我们的少帅——张学良。

可以说东北的丢失,作为东北地区最高长官的张学良有着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可是为什么张学良面对日军的侵略行为下令“不抵抗”?难道他不想要他的老家了?答案当然不是,他也想留住父亲给他的基业,他也想坐镇沈阳安稳的做着他的“东北王”。那么导致他丢失东北的原因是什么?以本人粗鄙之见,共有如下几点:

日本觊觎已久,势必占领东北

日本人想占领我们中国那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做这个梦至少有几百年了。远的我就不说了,挑个近的吧,公元1591年,日本最好统治者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占领中国,进而征服整个东亚,史称“壬辰倭乱”,1592-1598年明朝进行了长达7年的“抗倭援朝”战争,最终打的丰臣秀吉郁郁而终,日军狼狈撤回日本本土,从此二百多年间不敢再出国为非作歹,更别提什么侵占中国。

战端未开,年轻的“东北王”张学良就已经败了。

▲万历朝鲜战争明朝出兵前日本军事动向

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放弃了闭关锁国,开始像西方列强学习,逐渐成为一个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唯一一个位列西方列强之一的亚洲国家。强大起来得日本人贼心不死,又开始了他们占领全中国的梦想,先是在台湾试探清政府的态度,又在1894年的与清军平定朝鲜内乱后趁机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的结果很多人也都知道,因为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中国战败,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人除了打到巨额的战争赔款的同时,还割占了台湾并且攫取了许多特权。

战端未开,年轻的“东北王”张学良就已经败了。

日本又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打败了欧洲陆军强国沙皇俄国,攫取了沙皇俄国在东北的许多权力,并将“南满”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经此一战,东北名义上虽然还是中国的,但是东北的许多地方、许多主权我们都没有了。

1927年,日本政府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讨论并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具体方案,并由田中义一起草了一份秘密奏折给天皇,制定《对华政策纲要》,奏折内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史称“田中奏折”。

战端未开,年轻的“东北王”张学良就已经败了。

从“田中奏折”的内容可以看出,日本在张学良当政东北前后已经决定当务之急是首先征服“满蒙”,即东北地区和蒙古地区。所以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和东北的迅速丢失,日本从策划到执行显然是蓄谋已久的,不占领东北他们就觉得一天过不上好日子。

国际环境所导致

战端未开,年轻的“东北王”张学良就已经败了。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地 美国纽约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于美国华尔街,在短时间内席卷全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到了30年代经济危机波及日本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了日本经济的大萧条,日本国内的人民生活矛盾日益激烈,为了转移国内的这种矛盾压力,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趁机宣扬东北地区对改善日本国内局势的重要性,并编造出所谓“满蒙生命线”的概念,让许多不明情况的日本国民都支持日本的对外扩张,期盼着占领东北,取得更好的生存空间。

东北军对东北三省的控制力不足

“九一八事变”之时,日本人竟然最先从沈阳城外进攻?不觉得奇怪吗?原来东北三省名义上是东北的,其实许多地方早已渗透着日本人的势力,许多主权早已经归日本人所有,这不知道为日本人短时间内占领东北全境提供了多少便利。

战端未开,年轻的“东北王”张学良就已经败了。

1904年的日俄战争竟然实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开战决战,从一开始的旅顺口到后来的沈阳决战,无一例外都是在中国的国土之上,这岂不是笑话?原来沙皇俄国早在清末时期就趁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取得了在东北地区修建铁路、驻军、租借港口等特殊权利,直到后来日本人打败了俄国人,东北地区又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

当年张作霖是怎么被日本人炸死的?沈阳城外的皇姑屯正好是日本人的南满铁路与中国的京奉铁路交汇处,日本人在那里享有驻军和管辖权,在那个地方埋个炸弹炸死张作霖岂不是易如反掌?

以上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对东北地区的势力渗透是外部力量,然而东北军对于东北地区的控制力不足还有他内部的原因。东北军的前身是张作霖的“奉军”,奉军可以说是北洋军阀三大派系中内部派系最乱的一个,有他父亲张作霖当初打天下时的元老派、有以张学良本人为代表的新派,还有许多后来加入奉军的其他人,这些人对外不能一心,对内却明争暗斗。可以说张学良这个东北王当的也没有多风光,他诛杀杨宇霆就是最好的例子。

战端未开,年轻的“东北王”张学良就已经败了。

况且1930年中原大战,张学良率领东北军精锐部队尽数入关,就在东北地区的部队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多是东北地方部队,而不是张学良的嫡系。所以貌似强大的东北军其实在日本人面前外强中干,日本人早已摸清了这一点。

控制了沈阳就等于控制了东北

战端未开,年轻的“东北王”张学良就已经败了。

沈阳自近代以来就是东北的中心,清朝的东三省总督府设在此地,奉军的最高长官也长期坐镇于此,日本和外国的许多领事馆也设在沈阳。况且沈阳还是东北地区南北方向的交通枢纽,当时东北最主要的就是铁路,沈阳市东北南北向、东西向铁路的交汇点,控制了沈阳,就切断了吉林、黑龙江两省与奉天的联系,日本人南北两向同时出击,很快就占领了东北三省。

张学良“东北王”这一角色的历史局限性

战端未开,年轻的“东北王”张学良就已经败了。

张学良做为当时东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确实难辞其咎,“九一八事变”中东北三省地区的丢失张学良必定要承担主要责任,这是公认的。但是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考虑过当时的张学良本质上是什么人?他是一个实打实的“近代军阀”啊。“军阀”的性质又是什么?当然是“对内镇压人民维护统治,对外屈膝妥协求得苟安”。纵观中国近代黑暗历史,无论是袁世凯还是蒋介石他们谁都没有走出这个“历史限定”的角色“军阀”,他们害怕帝国主义,对于帝国主义的态度只有“妥协”或者“有限度的反抗”,他们在面对侵略时,往往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甚至觉得“帝国主义侵略者”不敢明目张胆的占有大片领土,顶多就是多加个“租界”或者多签订一份“权益条约”。他们的性格和侥幸心理可能让他们永远无法与“帝国主义侵略者”撕破脸皮,这一点在抗日战争时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蒋介石政府才敢跟在英美屁股后面对日本正式宣战中可以体现出来。

张学良做为一个大军阀肯定也走不出这种“设定”,所以这种“设定”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张学良军事判断和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直接导致了东三省的丢失。

总的来说,“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地区将被日本侵占已成定局,身为东北最高长官的张学良也明确察觉到了日本想要侵占东北的意图,但是因为前前后后种种原因,最终做出了“不与日本发生冲突,避免落下口实”的决定,拱手让出东北,多年后这无疑成为张学良心中的痛处,也为数年后“西安事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张学良本人也因此经历了数十年的软禁生涯,无缘回到自己的老家东北主政,更在晚年觉得愧对东北父老未选择回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