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端未開,年輕的“東北王”張學良就已經敗了。

1931年9月18日,瀋陽東北軍北大營駐地附近的南滿鐵路被日本人蓄意炸燬,日軍以“鐵路被東北軍炸燬”為由炮轟瀋陽北大營,駐守北大營的東北軍因遵照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並未與日軍衝突,次日日軍佔領瀋陽,繼而在幾個月的時間內侵佔東北全境,“九一八事變”是為14年抗戰之始。

戰端未開,年輕的“東北王”張學良就已經敗了。
戰端未開,年輕的“東北王”張學良就已經敗了。

那麼軍隊眾多,軍備精良的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為何在當時不保家衛國?為何張學良最終丟掉了東北?可以說“不抵抗”之令是丟失東北的直接原因。東北軍除黑龍江省的軍隊堅決抵抗(江橋抗戰)之外,其餘軍隊均按“不抵抗”軍令撤入關內,來不及撤走的無路可走後投降日軍。“不抵抗”之令到底是誰發出的?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是“少帥”,時任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總司令、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張學良的指令。其實是張學良的鍋這倒也一點不奇怪,畢竟1928年東北易幟後東北三省只是名義上歸屬蔣介石統治,實際的統治者和最好決策者還是我們的少帥——張學良。

可以說東北的丟失,作為東北地區最高長官的張學良有著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可是為什麼張學良面對日軍的侵略行為下令“不抵抗”?難道他不想要他的老家了?答案當然不是,他也想留住父親給他的基業,他也想坐鎮瀋陽安穩的做著他的“東北王”。那麼導致他丟失東北的原因是什麼?以本人粗鄙之見,共有如下幾點:

日本覬覦已久,勢必佔領東北

日本人想佔領我們中國那不是一天兩天了,他們做這個夢至少有幾百年了。遠的我就不說了,挑個近的吧,公元1591年,日本最好統治者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妄圖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佔領中國,進而征服整個東亞,史稱“壬辰倭亂”,1592-1598年明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抗倭援朝”戰爭,最終打的豐臣秀吉鬱鬱而終,日軍狼狽撤回日本本土,從此二百多年間不敢再出國為非作歹,更別提什麼侵佔中國。

戰端未開,年輕的“東北王”張學良就已經敗了。

▲萬曆朝鮮戰爭明朝出兵前日本軍事動向

1868年明治維新,日本放棄了閉關鎖國,開始像西方列強學習,逐漸成為一個近代化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唯一一個位列西方列強之一的亞洲國家。強大起來得日本人賊心不死,又開始了他們佔領全中國的夢想,先是在臺灣試探清政府的態度,又在1894年的與清軍平定朝鮮內亂後趁機發動侵華戰爭,史稱“甲午中日戰爭”,戰爭的結果很多人也都知道,因為清政府的腐敗落後,中國戰敗,1895年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人除了打到鉅額的戰爭賠款的同時,還割佔了臺灣並且攫取了許多特權。

戰端未開,年輕的“東北王”張學良就已經敗了。

日本又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打敗了歐洲陸軍強國沙皇俄國,攫取了沙皇俄國在東北的許多權力,並將“南滿”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經此一戰,東北名義上雖然還是中國的,但是東北的許多地方、許多主權我們都沒有了。

1927年,日本政府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討論並確定了侵略中國的具體方案,並由田中義一起草了一份秘密奏摺給天皇,制定《對華政策綱要》,奏摺內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史稱“田中奏摺”。

戰端未開,年輕的“東北王”張學良就已經敗了。

從“田中奏摺”的內容可以看出,日本在張學良當政東北前後已經決定當務之急是首先征服“滿蒙”,即東北地區和蒙古地區。所以說“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和東北的迅速丟失,日本從策劃到執行顯然是蓄謀已久的,不佔領東北他們就覺得一天過不上好日子。

國際環境所導致

戰端未開,年輕的“東北王”張學良就已經敗了。

▲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地 美國紐約

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於美國華爾街,在短時間內席捲全球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到了30年代經濟危機波及日本資本主義經濟,造成了日本經濟的大蕭條,日本國內的人民生活矛盾日益激烈,為了轉移國內的這種矛盾壓力,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趁機宣揚東北地區對改善日本國內局勢的重要性,並編造出所謂“滿蒙生命線”的概念,讓許多不明情況的日本國民都支持日本的對外擴張,期盼著佔領東北,取得更好的生存空間。

東北軍對東北三省的控制力不足

“九一八事變”之時,日本人竟然最先從瀋陽城外進攻?不覺得奇怪嗎?原來東北三省名義上是東北的,其實許多地方早已滲透著日本人的勢力,許多主權早已經歸日本人所有,這不知道為日本人短時間內佔領東北全境提供了多少便利。

戰端未開,年輕的“東北王”張學良就已經敗了。

1904年的日俄戰爭竟然實在中國的東北地區開戰決戰,從一開始的旅順口到後來的瀋陽決戰,無一例外都是在中國的國土之上,這豈不是笑話?原來沙皇俄國早在清末時期就趁著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取得了在東北地區修建鐵路、駐軍、租借港口等特殊權利,直到後來日本人打敗了俄國人,東北地區又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

當年張作霖是怎麼被日本人炸死的?瀋陽城外的皇姑屯正好是日本人的南滿鐵路與中國的京奉鐵路交匯處,日本人在那裡享有駐軍和管轄權,在那個地方埋個炸彈炸死張作霖豈不是易如反掌?

以上日本在“九一八事變”之前對東北地區的勢力滲透是外部力量,然而東北軍對於東北地區的控制力不足還有他內部的原因。東北軍的前身是張作霖的“奉軍”,奉軍可以說是北洋軍閥三大派系中內部派系最亂的一個,有他父親張作霖當初打天下時的元老派、有以張學良本人為代表的新派,還有許多後來加入奉軍的其他人,這些人對外不能一心,對內卻明爭暗鬥。可以說張學良這個東北王當的也沒有多風光,他誅殺楊宇霆就是最好的例子。

戰端未開,年輕的“東北王”張學良就已經敗了。

況且1930年中原大戰,張學良率領東北軍精銳部隊盡數入關,就在東北地區的部隊數量雖然不少,但是多是東北地方部隊,而不是張學良的嫡系。所以貌似強大的東北軍其實在日本人面前外強中乾,日本人早已摸清了這一點。

控制了瀋陽就等於控制了東北

戰端未開,年輕的“東北王”張學良就已經敗了。

瀋陽自近代以來就是東北的中心,清朝的東三省總督府設在此地,奉軍的最高長官也長期坐鎮於此,日本和外國的許多領事館也設在瀋陽。況且瀋陽還是東北地區南北方向的交通樞紐,當時東北最主要的就是鐵路,瀋陽市東北南北向、東西向鐵路的交匯點,控制了瀋陽,就切斷了吉林、黑龍江兩省與奉天的聯繫,日本人南北兩向同時出擊,很快就佔領了東北三省。

張學良“東北王”這一角色的歷史侷限性

戰端未開,年輕的“東北王”張學良就已經敗了。

張學良做為當時東北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確實難辭其咎,“九一八事變”中東北三省地區的丟失張學良必定要承擔主要責任,這是公認的。但是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考慮過當時的張學良本質上是什麼人?他是一個實打實的“近代軍閥”啊。“軍閥”的性質又是什麼?當然是“對內鎮壓人民維護統治,對外屈膝妥協求得苟安”。縱觀中國近代黑暗歷史,無論是袁世凱還是蔣介石他們誰都沒有走出這個“歷史限定”的角色“軍閥”,他們害怕帝國主義,對於帝國主義的態度只有“妥協”或者“有限度的反抗”,他們在面對侵略時,往往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甚至覺得“帝國主義侵略者”不敢明目張膽的佔有大片領土,頂多就是多加個“租界”或者多簽訂一份“權益條約”。他們的性格和僥倖心理可能讓他們永遠無法與“帝國主義侵略者”撕破臉皮,這一點在抗日戰爭時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蔣介石政府才敢跟在英美屁股後面對日本正式宣戰中可以體現出來。

張學良做為一個大軍閥肯定也走不出這種“設定”,所以這種“設定”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張學良軍事判斷和軍事指揮上的錯誤,直接導致了東三省的丟失。

總的來說,“九一八事變”前後,東北地區將被日本侵佔已成定局,身為東北最高長官的張學良也明確察覺到了日本想要侵佔東北的意圖,但是因為前前後後種種原因,最終做出了“不與日本發生衝突,避免落下口實”的決定,拱手讓出東北,多年後這無疑成為張學良心中的痛處,也為數年後“西安事變”的發生埋下了伏筆,張學良本人也因此經歷了數十年的軟禁生涯,無緣回到自己的老家東北主政,更在晚年覺得愧對東北父老未選擇回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