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宋朝歷史上,范仲淹被稱為“范文正公”,其實,還有一位“王文正公”,此人就是宰相王曾。

《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公元1022年(北宋乾興元年),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病重,臨終前,召王曾前來,在御前草擬遺詔:

以明肅皇后輔立皇太子,權聽斷軍國大事。

這裡的“明肅皇后”指的是當時的皇后劉娥,而“皇太子”指的是六皇子趙禎,也就是後來的宋仁宗。

《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沒想到,王曾草擬的這份遺詔一出,引起了宰相丁謂的激烈反對,丁謂認為,應該把遺詔中的“權”字去掉,“權”字在此處的意思是“全權代理”的意思。因為當時宋仁宗年僅13歲,宋真宗的意思是讓劉娥代政,而宰相認為,太后代政,有出現呂雉、武則天的風險,因此建議把輔政的權力交到宰相手裡。最終,王曾沒有聽丁謂之言,依舊把“權”字留在了遺詔裡。

《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仁宗登基後,尊劉娥為皇太后,劉娥以雷霆手段貶謫宰相丁謂,忠心耿耿的王曾被提拔為宰相,王曾還推薦另一人擔任宰相,此人就是呂夷簡。只是,王曾是“首相”,而呂夷簡是“副相”。王曾和呂夷簡這兩位北宋宰相,在一起共事多年,他倆沒想到的是,他倆最終卻因為朝堂鬥爭,被宋仁宗一鍋端了。

《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在最近播出的北宋歷史劇《清平樂》中,宰相呂夷簡戲份很多,而另一位宰相王曾卻似乎很低調。隨著呂夷簡越來越跋扈,王曾終於看不下去,打算把呂夷簡拉下馬。劇中,呂夷簡和王曾的鬥爭,是建立在“梁懷吉被舅母和縣令合謀,賣入皇宮”這個案子的基礎上。實際上,這個案子是原著《孤城閉》裡的藝術故事,在歷史上並無此案的記載,而王曾和呂夷簡的鬥爭,卻是因為另一個案子。

《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王曾出身於著名的門閥太原王氏,因父母雙亡,由叔父養大,才華橫溢,曾連中三元,楊億曾評價少年的王曾是“王佐之才”。而呂夷簡乃宰相呂蒙正之侄,一直被宋真宗看重。王曾和呂夷簡二人搭檔多年,仁宗年幼時,天下太平,河清海晏,這二人功勞很大。

《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公元1029年(天聖七年),玉清昭應宮失火,王曾因此被罷相。劉娥去世後,宋仁宗登基,罷免了呂夷簡、張耆等朝廷輔臣,不久後,因呂夷簡給宋仁宗提了“八條規勸”,宋仁宗打算召呂夷簡重新擔任宰相。正在此時,呂夷簡聽聞宋仁宗也有召王曾回來的意思。呂夷簡認真思考後,展示了他的權謀:呂夷簡率先給宋仁宗上了一份奏疏,說自己的才能不及王曾,建議召回王曾來做宰相。

《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宋仁宗正在糾結王曾和呂夷簡二人誰做首相最合適,一看到呂夷簡的的奏疏,頓時有了主意:若論才能,呂夷簡不如王曾,但宰相不僅需要才能,還需要心胸,呂夷簡勇於推薦王曾,定然是“心胸寬闊”之人,於是,呂夷簡擔任首相,王曾擔任副相。

《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二人同在中樞,但卻和以前大不相同。王曾擔任首相時,凡是和呂夷簡有商有量,而輪到呂夷簡擔任首相時,卻不怎麼給王曾面子,王曾以君子自居,處處忍讓呂夷簡。但呂夷簡越來越過分,王曾終於忍無可忍。《宋史》雲:

初,呂夷簡參知政事,事曾謹甚,曾力薦為相。及夷簡位曾上,任事久,多所專決,曾不能堪。

《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特別是“範呂之爭”之後,范仲淹被呂夷簡貶黜京城,王曾便想扳倒呂夷簡。不曾想,呂夷簡為人謹慎,很少有把柄,有一次,王曾查到呂夷簡的一個大紕漏:曾參與買官賣官。《宋史》:

王曾與夷簡數爭事,不平,曾斥夷簡納賂市恩。

原來,有一個叫王繼明的小吏曾給呂夷簡送了3000貫錢,呂夷簡便安排他做秦州知州。王曾把這個案子舉報給宋仁宗後,宋仁宗大驚,連忙質問呂夷簡,沒想到,呂夷簡很淡定地說:“這是誣陷!”

《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王曾為了查清此案,特地派遣呂夷簡的死對頭、御史中丞範諷親自負責此案。

時外傳知秦州王繼明納賂夷簡,曾因及之。

查案的結果,讓王曾大跌眼鏡,第一,那個叫王博文的秦州知州並沒有行賄,第二,呂夷簡的確經手過3000貫錢是呂夷簡自己的,只是經過他人之手打算捐給家鄉修建學館而已。

《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王曾到此時才明白,所謂的受賄案,不過是呂夷簡故意拋出來的誘餌,引王曾上當罷了。這一招,當年呂夷簡對付李迪的時候也用過。

《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王曾在當時的清流眼中是一位好宰相,范仲淹一直看不慣呂夷簡,但卻對王曾非常推崇,王曾被呂夷簡坑了一把後,那些諫官們便盯著呂夷簡不放。宋仁宗被王曾和呂夷簡鬧得實在厭煩,一氣之下,將這兩位宰相一鍋端了,全部罷相。《宋史》:

“曾言亦有過者,遂與夷簡俱罷。”

《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當時的朝廷中樞一共有5個人,呂夷簡、王曾為宰相,宋綬、蔡齊、盛度三人為參知政事,其中,呂夷簡和宋綬交好,王曾和蔡齊交好,只有盛度孤身一人。宋仁宗便問盛度,王曾和呂夷簡被貶後,三位參知政事誰是能擔任宰相呢?

《宋史》:

仁宗問度曰:“王曾、呂夷簡力求退,何也?”度對曰:“二人腹心之事,臣不得而知,陛下詢二人以孰可代者,則其情可察矣。”

盛度是個聰明人,他對宋仁宗說:“陛下只要問問王曾和呂夷簡的意見,就知道了。”

《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宋仁宗依盛度之言,問王曾和呂夷簡,結果,王曾推薦蔡齊,呂夷簡推薦宋綬,沒人推薦盛度,宋仁宗這才明白盛度的意思,一口氣把王、呂、蔡、宋四人全部貶黜,獨留盛度一人。從這件事可知,宋仁宗對呂夷簡和王曾的爭鬥,已經厭惡至極。

《清平樂》呂夷簡和王曾,兩大宰相的鬥爭,宋仁宗為何一鍋端?

在北宋的歷史上,王曾和呂夷簡二人的政治貢獻都很大。不過,王曾是純粹的君子,《宋史》評價王曾“忠厚賢相”。呂夷簡擅長權謀,但他並不是貪汙受賄之徒,《宋史》在肯定呂夷簡“深謀遠慮,有古大臣之度焉”的同時,不忘評價呂夷簡“收恩避怨,以固權利”。王曾和呂夷簡,或許就是“賢相”和“權相”的區別。

《清平樂》呂夷簡:站在范仲淹的對立面,不一定都是奸臣

《清平樂》太后和八大王的恩怨:先帝臨終伸8根手指,令叔嫂反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