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只有深刻經歷,才會刻骨銘心懂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老子:只有深刻經歷,才會刻骨銘心懂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春秋時期的老子,被後世尊奉為道家學派的宗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在《老子.第六十四章》裡闡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意思是,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在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提前防患,要有防患意識,在禍害產生之前就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就和“上醫治未病”是一個道理,就是說一個最優秀的醫生,他的醫術高明的地方在於,治病不是治於發作的時候,一定是治病於還沒有發作的時候,什麼意思呢,就是預防治療的理念。

老子:只有深刻經歷,才會刻骨銘心懂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做事情需要厚積薄發,否則哪來的成功的爆發力呢,一定是未雨綢繆,還沒成功之前就開始努力,也是“未兆易謀”的道理,就是告誡我們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要在小處做起,踏踏實實積累自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人生的積澱使得我們充盈穩健,而只有深刻地經歷才會刻骨銘心的懂得。

老子:只有深刻經歷,才會刻骨銘心懂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不要妄想聽了什麼高明的理論,自己就成了大師,大多數人自己身上的惡習不可能一下清理掉,我們要有自知之明才是。對於習氣重的,少說也得三年兩年,有的人記恨心很重,有的人很犟,就要多學習,多積累,多總結,多練習,持之以恆,慢慢就給自己練明白了。懂得中國文化的人都知道感恩,很多人天天嘴上喊感恩,豈不知只有真正明白道理的人才會懂得感恩並真實做到感恩,不然的話,那叫乾嚎,自己其身不正講話沒有力量。常常由於自己的定力不足、根基淺薄、不能堅持不懈,到了一定時候,自己出現了問題,就不能謙虛的用學過的高明理論改正自己,反而會誹謗聖賢,誹謗老師,他甚至會和老師爭個你是我非,就是所謂的是非心,這樣的人怎麼學最後的結局都是不好的,心態完全不對,心用反了,所以我們要以此檢點我們的心態。

老子:只有深刻經歷,才會刻骨銘心懂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更不要妄想自己和什麼高明的人學了一招半式,就可以信口開河、見解片面地指導別人,豈不知,理論和實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你缺了人生的積澱和歷練,缺少豐厚的實踐經驗,瞭解的也都是皮毛,是沒有真正的底氣的。真正的大師級人物,沒有一個是人生淺薄的,都是全方位的錘鍊,“玉不琢不成器”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不能總用對抗心理來學習,那就永遠不能入道。

老子:只有深刻經歷,才會刻骨銘心懂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必從檢驗自己開始,自己都不踏實,如何指導別人務實呢?脫離了實踐經驗的積累,脫離了智慧的印證,任何的理論都是紙上談兵的死道理,沒有說服力,任何高明的規律或者說道理,只有被運用才會真正活起來。“絕知此事要躬行”,真懂了,自己力行比什麼都有說服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老子:只有深刻經歷,才會刻骨銘心懂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朱子治家格言》說:“宜未雨而籌謀,毋臨渴而掘井”。我們中華民族是有著憂患意識的民族,五千年積澱的內力深厚,自古以來古人就告訴我們,做人做官懂得“如履薄冰”,就沒有不步步為營的,所以說我們要在危險來臨之前就要懂得居安思危,這種憂患意識叫智慧,關鍵要懂得平時要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進行防微杜漸。有的人人生做什麼事情都沒什麼大出息,有的甚至是前功盡棄、半途而廢,關鍵是因為不懂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的道理。

老子:只有深刻經歷,才會刻骨銘心懂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所以說,古人早就告訴我們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領袖們早就預言,改革容易,發展以後的問題不會比之前少。所以在當今全面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時代,我們要懂得與時俱進,懂得衝破陳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懂得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文化表現形式化,這需要突破固化的思維模式,一味地抵抗,最終只能被時代淘汰,被歷史洪流淹沒。

老子:只有深刻經歷,才會刻骨銘心懂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改變每前進一步,都會面臨新的挑戰、新的機遇,處處埋伏著危機與暗流,必然會遇到更多的新問題、新局面,我們不能迴避問題,要客觀冷靜面對解決問題,就要在問題出現之前就看出苗頭,及時熄火。否則就會“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貽誤病情,會錯過解決問題、破解難題、推進變革的最佳時機,由此會造成更加惡劣的影響,反而會付出更多的代價,比如浪費更多的時間、金錢去到處滅火。

老子:只有深刻經歷,才會刻骨銘心懂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所以說,無論是對於每個人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也好,還是團體管理來說,要想不斷推動其前進,就應該要明察秋毫,對所有的不良苗頭和傾向早早了然於胸,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及早處理,才能避免將問題和矛盾由小拖大、由大拖炸。這是團體和個人提升自我內驅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證我們長足進步的基本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