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蘋果的設備不標註內存?以前總說優化好,這次說點不一樣的

大家好,這裡是Mikan的數碼營地

平時經常會遇到小夥伴詢問這樣一個問題:蘋果為什麼每次都不公佈內存容量,卻需要大家來猜?內存真的這麼重要嗎?

首先先說結論,內存當然非常重要,作為PC系統中俗稱三大件的主板內存CPU,內存是PC的核心存儲器,如果系統的內存不足,那麼很多軟件將會無法正常運行,甚至整個系統都無法正常運行的。

為什麼蘋果的設備不標註內存?以前總說優化好,這次說點不一樣的


但內存對於整個系統來講,除了一些專業應用內存越大越好外,一般情況下都是屬於在某一個階段的軟件和系統環境下,內存容量達到這麼一個點就OK,這就夠用了,再大也沒有太明顯的效果,也就是到邊際效應了。所以其實整機廠商不管是手機還是電腦,安卓還是蘋果,都會選擇把主流產品的內存容量設置在剛好超過一點點夠用的容量上,然後旗艦型號把內存加大到更舒適一些的容量上。

為什麼蘋果的設備不標註內存?以前總說優化好,這次說點不一樣的


而對於蘋果來講,不公佈內存的理由可以有很多,比如把精力更多放在用戶體驗上啊什麼的,用戶不必關注內存容量啊什麼的。可這些和公不公開內存容量有什麼關係?不公開現在不也還是會被用戶把這項參數給找出來嗎?

其實不公佈內存容量,要說就是想靠內存來讓機器強行換代倒也有點過了,可能還是一種習慣吧,以前手機也是不會標內存的,S60時代的塞班也不標內存的。畢竟手機消費者不是電腦用戶,對計算機系統的存儲器的具體用途和各種名詞也都不會有什麼瞭解,公佈這麼多參數也沒什麼意義,容易讓用戶混淆。並且少公佈一項參數就意味著可以少一個和其他競品對比的項目,不會陷入"互相比著隊內存容量"的場景,可以安心的把內存設定在剛好夠用的容量,節省成本也避免無謂的堆料。

為什麼蘋果的設備不標註內存?以前總說優化好,這次說點不一樣的


後來windows手機出現後,則延續pc的習慣,標不標用戶都得把數據找出來,肯定得標內存了。android的機器現在也基本都會標註內存容量,因為用戶大多已經開始瞭解內存的用途了。為此甚至還有了個新名詞叫做:"運行內存",可見內存(主存儲器)和外存儲器(硬盤,flash閃存等),以及只讀存儲器(ROM)的區別大部分用戶還是很難分清的,手機上的存儲芯片叫硬盤也不大貼切,也只好這樣來區分了。

以前品牌機PC也習慣在內存上做文章,畢竟這雖然用戶體驗大,但宣傳起來效果一般的參數,哪有cpu多塊,硬盤多大來的有震撼性,更何況內存確實貴。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用戶都明白內存的意義了,筆記本大廠的一般不會在內存容量上做什麼文章了,要做文章只會從頻率上做文章了,容量不會少的。

為什麼蘋果的設備不標註內存?以前總說優化好,這次說點不一樣的


蘋果方面對內存的速率要求很高,與之相關的就是內存價格會更高,更不能隨便加內存的,不過這幾年mbp內存也沒那麼摳門了,iPad Pro內存加的也挺頻繁的,據說使用A14X的下一代iPad Pro就會升級到8GB了。而使用A12Z處理器,給開發者的Mac mini ARM版直接就是16G的,這說明ARM Mac應該也會是16G起步了。

為什麼蘋果的設備不標註內存?以前總說優化好,這次說點不一樣的


iPhone這兩年內存的提升其實也挺勤快的,X的3GB是7p,8p用過來的,XS就是4GB,然後11沒變,12pro已經和iPad Pro一樣是6GB了。只是蘋果習慣性的還是沒提內存的參數,但也沒攔著不讓別人說,估計等以後內存容量也比較有宣傳效果的時候也會公佈這個參數的,比如iPad Pro剛發佈的時候其實就提過幾次內存4GB起步的,說明了只要公佈內存容量會顯得比較有競爭力,那麼蘋果也會公佈內存容量的。

為什麼蘋果的設備不標註內存?以前總說優化好,這次說點不一樣的


另外iOS確實對內存的管理有非常好的調度,但這是作為一個合格的操作系統所必須的,並不是內存縮水的理由,內存不夠了下一代就必須果斷加內存的,當然高速內存太貴,蘋果肯定是隻能加到夠用就行。

為什麼蘋果的設備不標註內存?以前總說優化好,這次說點不一樣的


而現在手機系統的這個"剛好夠用"的容量,安卓系統是6G-8G,旗艦機可以上到12GB來優化體驗。iOS是3GB-4GB。旗艦機上到6GB-8GB。

為什麼蘋果的設備不標註內存?以前總說優化好,這次說點不一樣的


這其中牽扯到另一個問題:就是內存的容量,對於不同產品來講意義是不同的,不同的操作系統對於內存的管理是不一樣的,軟件環境也不同,所以不同的操作系統下,這個內存"日常剛好夠用"的容量是不一樣的。並不是說安卓機8GB內存就比iOS的6GB體驗好,實際安卓的8GB內存可能還沒有Windows10和macOS的8GB來的體驗好呢。如果操作系統和軟件環境如果對內存的調度管理有些問題的話,個人感覺是不太好的。。。


好了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內容啦,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我,帶來新鮮的數碼資訊和不太一樣的觀點,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我們下次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