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牌的發源地竟然在中國:葉子戲你會玩嗎?

文|周冉

隋唐五代開始,普遍用紙包裹各種商品,這種紙稱為生產用紙,包裝的東西包括食物、藥品、茶葉和一般貨物。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中藥成藥萎蕤丸,外部就使用了白麻紙包裹,唐代飲茶之風盛行,陸羽在《茶經》裡寫道:“紙囊,以剡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洩其茶也。”好茶要用產自浙江剡縣(今嵊縣)的白而厚的藤紙包起來烘烤,以防止走味。由於官府和私人多用藤紙,引發主要產區剡州一帶藤林被砍伐殆盡。

為了防潮,包裝紙一般採用皮紙,牛皮紙是最常用的包裝紙材料。牛皮紙的原料與牛沒有任何關係,因紙面呈黃褐色,質地堅韌強度大,如同牛皮而得名,是工業包裝紙的主要材料。現代社會從五金用品、汽車零件到日用百貨、紡織產品的內包裝都使用牛皮紙。

普通包裝紙的作用是防潮、防破、隔油,鞭炮禮花的外皮紙卻不一樣。宋代是火藥技術迅速發展的時期,有專門製作火藥的紙。焰火和炮仗都是把火藥放在紙筒裡,用藥線引燃。煙花外殼由四層紙黏合而成,包裹不同配料的火藥,燃放時呈現不同顏色。做藥線的紙要薄而強韌,火藥紙筒紙卻要厚,此外戰爭中用到的火箭筒和火球,也需要用紙包裹。《金史》中記載有金軍以飛火槍擊殺蒙古軍圍城的情形:“槍制,以敕黃紙十六重(層)為筒,長二尺許,實以柳炭、鐵滓、磁末、硫黃、砒霜⋯⋯以繩系槍端。”

近代紙張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生產,而鞭炮禮花紙依然會選擇手工紙。因為一般的機制紙緊度大,配製火藥時需要添加氯酸鉀增加爆破力,同時也增加了禮花在儲存運輸過程中的危險係數。手工紙結構疏鬆,火藥引燃後的紙屑更碎,面積更大,成本也低,成為大部分鞭炮生產廠家的首選。我國湖南生產的粗料紙是近代生產鞭炮的主要材質。

紙牌的發源地竟然在中國:葉子戲你會玩嗎?

四川瀘州油紙傘節

禮花只在節慶燃放,葉子戲卻可以每天玩。很少有人知道,紙牌的發源地在中國。唐代稱為葉子戲,葉子即紙片,本為書冊中的一頁。唐代讀書人為了方便查找,讀書時會在葉子上寫上備檢索的要目,置於書卷軸後。歐陽修說:“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又葉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備檢用者,卷軸難卷舒,故以葉子寫之。”說白了,葉子更像貼在書後的標籤。史載最早把葉子使用在博戲上的是賀州刺史李郃,他在賀州江上游船時常與隨行妓女玩這個遊戲,怕世人不熟悉玩法,還寫過《骰子彩選格》(因這種骰子彩選格是繪寫在一張張葉子上,也稱葉子彩選格)。唐開成二年(837),李郃調任京師,將這種葉子戲帶入京城。

唐人士族宴聚時的娛樂活動中,葉子戲極為盛行,至五代、宋初時亦然,歐陽修年幼時就玩過。鹹通九年(868),同昌公主出嫁,府邸位於長安城的廣化裡,韋氏一族在此聚會時最喜好玩葉子戲,玩到晚上太陽下山,燈火又不足,公主命人以琉璃盤盛放夜光珠捧著立在旁邊照明,“光明如晝焉”。

這種紙牌用厚紙板製成,起初用手工畫圖案和文字,雕版印刷術發明後為統一印刷。李郃時期的葉子戲玩法如今已經失傳。宋代葉子戲發展為行酒令的工具,宋人曹繼善說,“以葉子行觴,歡場雅事也。”此時葉子戲一套多達119張,每張葉子上記錄一則古代善飲或嗜酒者,並用一首五言詩概括這個典故,以一句話作總結,最末寫上罰酒的方法。

明代葉子戲最著名的是打馬吊,最初以《水滸傳》裡的人名為角色。馬吊分為十字門、萬字門、索字門、文錢門共四十葉,其中的十字門和萬字門繪有水滸人物二十人,萬萬貫上印的非宋江莫屬。這些圖像的繪製應當是依據了民間流傳的宋江故事。

清代《錫金物產錄》中寫,無錫東亭鎮出產的紙牌頗負盛名,裱糊講究,用多層江西連史紙裱成,加印花紋,用蠟磨光,底背用羊腦染黑製成緞紋,最後用模打切成形。清末,人們在紙牌上增加了東南西北四風牌和“中發白”,擴展到140張,由於數量太多,查看和出牌時非常不方便,便受到骨牌的啟發,把牌從紙質改為骨質,麻將就誕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