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伟:中医药抗病毒研究不足 强烈建议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深入研究

2020-04-17 18:00

【环球网报道】4月1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防控工作进展和成效。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王伟介绍,通过这次中医药科研工作,我想有三点值得推广的经验,有两个方向,值得下一步加强,加大研究力度。从经验来讲,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对于推进特别像传染病的这种科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这次中医药研究和临床救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首先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比如说重视科学研究,中国工程院专门成立了中医药的专班,由李晓红院长担任组长,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多方进行支持,所以使得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快速地推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也恰恰体现了我们国家大一统的制度优势,也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第二点,面对临床突发新的传染病,临床救治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个时候,临床和科研一体化同步推进非常关键。包括我们自己项目组做清肺排毒汤也是,前方救治的同时,进行科学数据的收集,后方有强有力的人员,进行紧密的配合,这个经验也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也取得了很多效果,包括“三药三方”,好多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经验。

另外,前线后方的紧密配合,这两者不能脱节,比如说前方科研需要辅助的东西,后方就能够在第一时间支持上去,否则有些东西是断链的。

所以这三点,对后期的科学研究,非常值得我们推广,也是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三个方面。

另外,通过这样的科学研究我们发现,在中医药有两大方面非常值得重视研究。

第一点,中医药抗病毒的研究,这一点,说句实在话,这么多年是弱化的,科研的投入,各方面的力量是不足的。从这次看来,中医药其实在病毒性传染病方面,确实显示了非常好的作用,有不可替代性。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面对这样一个新的大家不认识一种疾病,中医药它独特的优势在哪呢?它可以根据临床的症状体征、发病时间、地域、季节等特点,进行病机的分析,然后进行辨证论治,非常快捷地拿出救治方案,用于临床。但是西医要进行病毒分析,动物实验、临床试验,这时候就赶不及。所以这个意义上讲,对未来的急性传染病,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有可能对应对突发性传染病是有好处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启示,这也是对老百姓、对人民负责的一个做法。

我们中国历史上,初步统计有300多次大型疫病流行,包括中医的很多典籍,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经典,都是大疫之后形成的,所以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抗击疫病的经验,有好多著作典籍,所以从这里面进行深度挖掘,在当下和未来有很多重要的价值,这一点不能丢弃掉。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策略和手段。

另外,这次清肺排毒汤的产生,是得益于葛又文先生在长期治疗流感 这种传染病疾病的经验,结合前期对武汉病例的观察分析,也结合了我们中医的“五运六气”的一些特点,从《伤寒杂病论》里,启用了四个处方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的处方。

一开始我们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但是综合这样的观察,特别是近期的应用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这样充分体现了古方新用,中医这种简单的辨证论治的理念也好、诊疗模式也好,有极强的生命力。从这一点启示,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非常独特的,跟现代医学有很大区别。但是,对这种诊疗模式的深入系统的研究,依然非常不够。

所以我们特别强烈地建议,将来在国家的重大科技项目部署里面,应该把辨证论治的科学规律、科学基础进一步深化研究,将对发展中医药能够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