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要興旺,離不開這四個字

一個家庭要興旺,離不開這四個字

一個家庭要興旺,離不開這四個字:

孝,勤,儉,和。

“孝”是家風之基,“勤”是興家之本,儉是持家之道,“和”是家旺之根。

一個家庭的運勢,都藏在這四個字裡。

1孝。

孝,即孝順父母。兒女孝順,家庭和順。

《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是做人的根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隨著《都挺好》電視劇在各大平臺上熱播,當代父子關係再掀熱度。

在贍養老人一事上,現代人不得不考慮各種利害關係。

隨著蘇母的去世,“父親由誰照顧”成為一大難題。子女們紛紛表示,由父親選擇,想去誰家就去誰家。

大兒子想把父親接到美國養老,但他沒有考慮到自己已經失業,而且父親還沒有綠卡。

父親只好住在二兒子家,但老二早已從“媽寶”變為“啃老”,為了房產證暴打親妹妹。

劇中,蘇父經常抱怨二兒子對自己“虐待”。

因為贍養老人,在現實的生活中,家庭危機也在不斷升級。

這些矛盾危機無疑圍繞在金錢、時間、精力三個方面。

天平的一邊是父母年老無用,另一邊是子女付出的大量時間精力,為了得到平衡,吃光父母的老本在普通家庭中屢見不鮮。

照顧生養自己的老人,難道一定要計算利害關係?

孝道的衰敗,是始於矇蔽真心。

不是由內而發的愛,即使付出了,也只有抱怨。

《都挺好》劇中父母大半生的積蓄都花在二兒子身上,可因為父親忘關煤氣,結果卻換來兒子的一頓數落。

只有情感由內而發,方能摒除利害,讓孝道成為自然。

那個為“塵肺”父親籌錢換肺的兒子廖延龍,值得人敬佩。

手術是“高投入高風險”,事實是“救與不救,都後悔”,但他選擇四處借錢,為了父親的生命,搏一搏。

換肺不久,父親因術後感染不治身亡。

廖延龍要付出的代價不僅僅是十年的時間,六十萬的債務,未來的生活,他們也許要付出更多。

給父親治病而背上六十萬元的債務,固然是一個沉重的包袱,但是與讓自己始終可以昂首立於人前而心無愧疚,不必因為愧疚而虛偽,由於虛偽而墮落相比,這個代價並不昂貴。

但是,他們從此得為人子,兌現了自己的基本價值準則。

正所謂“你養我小,我養你老”。

這就是中國古代強調孝道的根本初衷與意義之所在。

孔子說:“求仁得仁,又何怨”,這也是人該有的天良,對父母有愛,有生之年,又能夠表達,就應該知足。

那些真心愛父母,真心盡孝的子女,那些在父母的疾病生死麵前仍不肯卻步的靈魂,即使日後的生活諸多艱難,也一定能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氣。

奉行孝道,關愛自己的父母,所求的不過是心安而已。這個心安,不是安於世人的評說,而是安於自身真實情感的得以著落。

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表達對他們的愛,這不僅僅是為人子女的責任,更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

2勤。

俗話說得好:成由勤儉敗由奢。

不論是修身自律,還是齊家治國,“勤”字都是不二法門。

“勤”是興家之道。

天道酬勤,勤能補拙,勤儉節約,“勤”體現在家庭裡,便是興家之道。

一個家,想要興旺,往往都離不開一個“勤”字。

一個富裕之家,其祖上必是由勤勞致富發家,這便是勤的好處。

曾國藩說:“凡一家之中,勤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

曾國藩把“勤”字看作興家立業的根本。

曾國藩深知勤勞的好處,他在家書裡告誡弟弟們:“勤儉二字看似平淡,實則獲上在此,信友在此,服民亦在此”。

他在“八本堂”裡,又刻上了一個著名的“八字訣”家訓,即書,蔬,魚,豬,早,掃,考,寶。

這八字讓曾家百代不衰。百年以來,曾氏家族,始終保持著勤儉、樸素的家風,曾氏後代勤奮好學,家道昌盛興旺。

曾國藩用這八個字作為家訓,如一劑良方,根治了曾氏一族所有人的懶惰。曾家不光在曾國藩的手裡聞名鄉里,而且在他死後依舊如故。

曾國藩曾寫給次子曾紀鴻的信中說:“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習慣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可見,曾國藩恪守的“勤”,不光自己踐行,還勸家人也恪守,他希望勤勞就像陽光一樣,輻射到每個親人身上。家族人人勤奮,家道自然興旺。

達·芬奇曾有言:“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曾記得古訓有言“以勤儉持家,其家必勝,人必富之,以富貴持家,其家必敗,人必窮之。”

有了勤,可以使窮者變富,可以使富者變奢,一個家庭只要勤快,懂得適當地節儉,日子便不會太差,而一個人只要勤儉,便能有好的生活,好的事業,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