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黄帝陵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轩辕庙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轩辕庙院分古柏大院、中院、祭祀大院。院内主体建筑沿南北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东西两侧为碑廊及陈列展览区。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诚心亭北有碑亭,其形式与诚心亭相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碑亭面南柱子上有一幅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亭内现存石碑四块。东侧两块:前是孙中山先生1912年所作“黄帝赞”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后是蒋介石于1942年冬题写“黄帝陵”三字。西侧二块:前是1937年毛泽东题写“祭黄帝陵文”手迹。后是邓小平1988年题写“炎黄子孙”四字。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碑亭西前方,矗立着四块石碑: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黄陵谒祖祭文碑。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大殿重建于明,后代屡有修缮之举。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门楣上悬挂“人文初祖”匾额,系程潜将军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占地1万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可容纳5000人举行祭祀活动。广场南端东西两侧各建三出阙,阙前台上摆放着八尊青铜铸鸿叔簋;广场东西两侧分列着九尊青铜铸牛鼎。鼎原本是炊器,后来演变为传国重器,簋是盛黍稷类主食的器皿,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九鼎八簋”成为中央政权的象征,成为祭祀时的重要礼器。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拾阶而上,祭祀广场地面为花岗岩石铺就,东西两侧分列着代表56个民族的56面龙旗。东面有一口龙魂大钟,钟纽为双凤耸立,两侧以双龙为扉棱,钟面正中心为篆体“龙魂”二字。西面则立一面龙威大鼓,鼓重750公斤,鼓面直径2.5米,鼓高1.5米,与龙魂大钟相得益彰,显得威风八面。整个祭祀广场,庄严肃穆,威风凛然。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祭祀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巍巍矗立着轩辕殿。轩辕殿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由36根高3.8米的圆形石柱围成长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履巨型覆斗屋顶,沉长的屋檐、硕大的斗拱、简洁而古朴的屋脊,具有古汉风格。屋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体现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思想。站在大殿中央,仰望天空,张手托蓝天,一种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整个轩辕殿设计取“天圆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阳光雨露,象征着中华远祖质朴的宇宙理念。轩辕殿内竖一高大花岗岩石碑——轩辕黄帝线性石刻浮雕像,浮雕像的背面,镌刻着《史记·五帝本纪》节选: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龙湖,桥山三面被沮河环绕,状似龙而得名。相传龙湖乃黄帝洗印、铸鼎之湖,所以又称印池、鼎湖。夕阳下的龙湖,那山、那水显得分外妖娆, 龙湖桥头分别有两组雕塑:钻木取火和嫘祖缧丝,沮河水越过堤坝倾泻而下,仿佛回到那遥远的岁月。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钻木取火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嫘祖缧丝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下)——西行散记(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