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亂象調查:證件造假、惡意拖時、誘導高價消費

心理諮詢亂象調查:證件造假、惡意拖時、誘導高價消費

燃財經(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 | 燃財經工作室


收費50元/小時到500元/小時不等,其中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閒聊;無任何基礎,可以參加心理諮詢師的培訓;低價吸引患者後,誘導患者高價買課或高價消費……這些現象頻繁出現在心理諮詢行業。

近來年,隨著民眾對心理諮詢認知的提高,心理諮詢服務行業正從幕後走向臺前,處於機遇與危險共生的野蠻生長狀態。

天眼查專業版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85125家經營範圍為“心理診所、心理諮詢”且不包含“心理諮詢除外”的公司(以下簡稱心理諮詢相關企業)。從成立時間來看,近81.44%的心理諮詢相關企業都成立於5年以內,其中僅2019年一年就成立了21991家。

資本也在這一行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公開報道顯示,近幾年來,心理諮詢機構融資逐步加速,2016年,好心情獲恩華藥業提供的5000萬元天使輪融資,2019年6月,壹心理宣佈獲數千萬元B輪融資。

但是爆發式增長的背後,由於行業缺乏統一、心理健康疾病無界定標準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這一行業亂象叢生,湧出了更多參差不齊、標準不一的諮詢機構和諮詢師,商業模式也日漸多樣化。

在此之前,央視也曾在一檔節目中指出過心理諮詢行業的一些亂象,如心理諮詢師證件造假、諮詢師惡意拖延時長、誘導過度消費甚至佔用諮詢時長向來訪者兜售培訓課程、未經同意擅自錄音並威脅來訪者等等。


心理諮詢服務如何才能夠真正解決患者遇到的情感問題?行業應該如何規範發展?隨著心理諮詢服務需求的急劇增長,種種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


被“忽悠”的患者

“你有被抑鬱症逼瘋過嗎”、“如果休學原因是雙向或者抑鬱症的話會對未來有什麼影響”,在以豆瓣、微博為主的各大社區,關於“抑鬱症”的討論層出不窮。

今年5月20日,一名26歲東北男子楊朔疑似遭遇感情PUA而自殺身亡的新聞被爆出,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討論。楊朔的遭遇,除了疑似遭遇感情的PUA之外,還涉及了“心理諮詢服務”這一在當前備受爭議的行業。

根據該事件的公開報道,在楊朔的微信聊天記錄裡,在遭遇感情問題時,楊朔在一名為“娃娃”的情感諮詢師處接受了心理諮詢服務。從2019年年中開始,楊朔便開始與這位“娃娃”進行所謂的“線上治療”,每次收費按499元/小時計算。在“治療”期間,“娃娃”針對楊朔的情況推薦了治療藥物:酒石酸唑吡坦片和草酸艾司西酞普蘭。據查詢,這兩種藥物分別用於治療睡眠障礙和抗抑鬱藥物,其中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的使用說明上明確寫著:該藥物在服用不當的情況下可能會增加自殺風險。

據《金融八卦女頻道》報道稱,“娃娃”不僅推薦治療藥物,甚至還在楊朔提出“你能幫我選個開開心心不疼的死法嗎”自我補充“燒炭吧”,並且交代了遺言後,只是回答了“如果你還是繼續逃避,繼續自我,我真的沒能力幫你”,並沒有報警。

楊朔遭遇不幸後,“娃娃”的身份也隨之浮現。據《金融八卦女頻道》稱,“娃娃”曾就職於廣州確幸信息諮詢有限公司,並向警方提供了資格證書《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證》。

事實卻是,這一證書並不能從事心理諮詢執業。廣州確幸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廣州花鎮教育諮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花鎮教育”)負責人也緊急回應稱,“娃娃”向楊朔提供情感諮詢時並未在公司任職,楊朔也並非公司的客戶,目前已將“娃娃”作停職處理。

天眼查數據顯示,花鎮教育成立於2014年2月,公司介紹稱是中國最大的婚戀諮詢與培訓機構。創始人楊冰陽,曾經是微博上聲勢浩大的“情感教母”Ayawawa,被譽為中國女性“愛情風險”諮詢第一人。

但在天眼查官網的討論區,不少用戶對這一公司的評論卻是“打著情感諮詢旗號的銷售型公司,把最貴的東西賣給你 ”、“吃人血饅頭的公司 ”等等。

心理諮詢亂象調查:證件造假、惡意拖時、誘導高價消費

來源 / 天眼查 燃財經截圖

與楊朔相比,小林的遭遇相對幸運一些。

“我以為抑鬱症離我很遠,但疫情期間,隨著失業、失戀等變故的發生,再加上身邊充斥著一些比較‘喪’的消息,無法釋放壓力的我毫無預兆地抑鬱了。”從外表看來,小林與普通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但他說,在他的世界裡,曾經一片灰暗。

小林的求醫道路極具代表性。最開始的時候,小林接觸的是朋友介紹的一位心理諮詢師,因為是熟人介紹,小林和家人甚至沒有要求對方出售相關資質證書。

“收費是200元/小時,這是因為熟人介紹的折扣價,我大概諮詢了五六次,後來就結束了。主要的原因是諮詢的過程中,對我的情緒不能起到任何引導作用,更嚴重的是,由於疏導的方向不對,還曾導致我的情緒極不穩定。”據小林介紹 ,在治療期間,這位心理諮詢師多次對他暗示,“抑鬱症就是精神病,不好治,治好了也容易復發。”這曾讓他一度懷疑自己無藥可救。

隨後,小林輾轉諮詢了三家機構,其中一家是在互聯網是搜索到的知名網絡平臺,小林最初選擇的是300元/小時的一位心理諮詢師,持有國家二級證書,“他們也會配合藥物再加心理疏導,但我感覺作用不大,主要的原因是網絡隔空讓我心裡很排斥,我無法信任一個網絡上的虛擬人物。”

現在的小林,正在在接受一家專業心理諮詢機構的治療,這家心理諮詢機構是老牌機構,資質齊全,在當地擁有良好的口碑。“心理疏導的同時配合藥物,效果還可以。”

小林的經歷並不是個案,在微博、豆瓣、知乎各大社交平臺,與心理諮詢相關的話題層出不窮,網友們對此的態度也基本和小林保持一致。

一位在某平臺購買了諮詢服務的用戶陽***2在評論表示,一兩次根本解決不了什麼問題,他諮詢過兩次,第一次感覺沒有任何作用。第二次諮詢的高價的,也沒什麼效果。“完全是瞎忽悠,有那錢還不如吃點好吃的。”

另一位有著同樣經歷的消費者阿***姐寫道,“所謂的心理諮詢師在收費後,只是簡單的分析下,然後就開始推銷他們1萬多的課程,說有老師一對一指導,太貴我沒有報。”

在黑貓投訴平臺“以情感諮詢”、“心理諮詢”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一條9月11日的投訴稱,花了小1萬塊錢,一共兩個月學習時間,之後覺得自己被騙了,並和指導老師說明停止學習後與客服溝通,客服方面的態度就是不予退款。該用戶補充道,交錢之前平臺一頓忽悠,接待的老師更是一頓洗腦。


隱患重重的行業亂象


患者的遭遇背後,是這個行業暗藏的種種隱患。

“心理諮詢這個行業現在利潤相當高,吸引了大量良莠不齊的從業者參與。”一位心理學專業出身、在心理諮詢行業從業一年的諮詢師Albert表示,由於目前心理諮詢行業進入門檻低,且行業標準並不統一,導致行業目前依然處於不良性的發展狀態。

據燃財經瞭解,目前的心理諮詢服務大致分為:商業化心理諮詢、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以及公立綜合醫院的心理門診或者專科醫院。行業中產生的種種問題,集中體現在商業化心理諮詢領域。

Albert表示,目前商業化的心理諮詢分為諮詢師入駐機構和諮詢師自己接單兩種形式。“現在很多平臺為了盈利,會吸納更多的諮詢師加入,以達到‘多銷多得’的效果。”部分平臺對入駐的諮詢師並沒有嚴格的審核要求,甚至會允許無任何資質和基礎的“諮詢師”加入平臺,在進行簡單的“培訓”後,偽造假證書,讓“諮詢師”直接上崗。

“而諮詢師個人接單治療,監管難度就更大。”Albert分析稱,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目前患者對心理諮詢治療尚處於初級認知狀態,最開始的時候,他們會更願意在私下尋求心理諮詢治療,這給了“私單”肆意增長的空間。

“至於患者說的以低價吸引諮詢下,誘導進行下一步的高價消費,這種就更是層出不窮了。”

為求證Albert的觀點,燃財經在電商平臺某寶上找到了2家諮詢服務機構,以工作、生活壓力太大為由進行了諮詢。

其流程大致相同,客服首先會簡單瞭解諮詢訴求,並給出困擾幾大情緒的來源,如:婚姻戀愛、情緒壓力、人際發展、孩子教育等等。之後,需要詳細提供姓名、年齡、職業、婚姻狀態、教育程度、所在城市等等基本情況。

接下來,便進入了正題:付費。其中一家給出了明確的收費標準:從初級50元/小時到特邀500元/小時不等。在被問及初級老師和特邀老師的詳細信息在哪裡瞭解、有什麼不同時,該機構的客服對燃財經表示,只有拍下付款之後才可以獲得老師的信息。

在進一步溝通中,燃財經詢問能不能推薦心理諮詢師時,該平臺店鋪的客服從中級或者高級的諮詢師當中,推薦了一位100元/小時的諮詢師。

之後,該客服表示,諮詢師的價格區別在於但不限於從業年數、經驗、資歷、受訓背景以及好評率等等方面。最後,燃財經以100元/小時的價格添加了這家名為夢立方m3旗艦店客服推薦的諮詢師助理微信白白。

在白白的指導下,燃財經下載了名為“情說心理諮詢”的APP,開始進行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亂象調查:證件造假、惡意拖時、誘導高價消費

來源 / "情說心理諮詢"APP 燃財經截圖

在隨後的整個諮詢過程中,雖然沒有出現推薦課程或強制推薦更高級別諮詢的情況發生,但詢問基本信息佔據了三分之一的時間,之後是基本情況的描述,真正給出解決方法的時間微乎其微。

在“情說心理諮詢”平臺上,燃財經發現,平臺上持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鑑定頒發的1-2年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證書的心理諮詢師不在少數。但官方信息顯示,早在2017年9月1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文《關於公佈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人社部發【2017】68號),共公佈了140項職業資格,其中並沒有“心理諮詢師”。

這也意味著這個由2002年正式啟動、2003年9月第一批獲證、進行了為期15年的國家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考試在2017年就已經退出了舞臺。

那麼最近1-2年的證書從何而來?“現在很多證書是偽造的。”Albert直言,他告知燃財經,伴隨著心理諮詢服務需求的增長,心理諮詢培訓行業也在快速發展,“這個裡面就更亂了。”

在網絡上搜索“心理諮詢培訓”,“零基礎學心理”成為各培訓平臺的宣傳語,“半年可拿證、拿證即可上崗”“從新手到專業,只需要9個月”“黃金行業,無限增長空間”……等等內容成為這些培訓機構的口號。

“真正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至少需要有3-5年以上的經驗沉澱。”Albert表示,這些速成班出來的所謂“諮詢師”,無法也不可能真正解決患者的需求。

燃財經發現,在招聘平臺搜索“心理諮詢師”,關於該崗位的招聘要求門檻極低。

燃財經在某招聘平臺搜索“心理諮詢師”這一崗位,薪資從2k-25k不等。一家名為“北京光計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計劃’)”關於心理諮詢師崗位的招聘信息寫道:你可以沒有經驗,但你必須有夢想、有拼勁、敢於挑戰高薪。關於工作內容,該招聘信息顯示,微信或電話與主動留下聯繫方式的學員溝通解決疑問,每天舒舒服服坐在辦公室;帶薪培訓,提供專業的紙質版文字話術,沒有經驗也不用擔心;公司主要負責各種資格證,1-3天必須出一單。

另一家名為“北京學璐教育科技公司(以下簡稱‘學璐教育’)”顯示的心理諮詢師崗位招聘信息則更為誘人,不僅有著高達9700元的無責底薪,還提供系統話術的培訓和個性化職業晉升指導。按照其招聘信息寫的每三個月一晉升,你可以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裡,從諮詢師做到總監級別。

在這兩則招聘信息裡,均沒有提出學歷、專業、資質等要求。

天眼查顯示,光計劃與學璐教育涉及業務均包含職業資格,執業資格以及職業教育培訓等多個方面,但除此之外,其經營範圍並不涉及其他“心理諮詢”或“情感諮詢”相關的業務內容。


心理諮詢亟待統一標準


“坦白說,目前我們國家的心理諮詢機構並沒有很成熟。”一位剛剛獨立出來創業的資深心理諮詢師俊介表示,在心理諮詢行業,很多從業者都是高中文憑,甚至有的諮詢師高中都沒有畢業,診斷的過程中也是粗暴的把所有病人歸於心情不好、抑鬱症和鑽牛角尖。“當然,也會有學習心理學、比較專業的諮詢師,但是鳳毛麟角。”

俊介強調,不同於醫師執業資格證,目前心理諮詢行業並沒有完善的機制,難度低、門類雜,而且它們不屬於醫療體系,從業人員也不需要具備病理、心理、生理等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知識儲備,“說白了就是找人聊天”。

心理圓工作室創始人,教育心理學在讀博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巍霓向燃財經透露,心理學特別是臨床心理諮詢,一直是被譽為朝陽行業,目前全國持證的心理諮詢師高達130萬。“但是這個看起來欣欣向榮的景象,早在10多年就基本是目前這個情況,到現在為止,仍然是這樣的論調。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家都在肯定心理諮詢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這個行業的不成熟,心理諮詢師的資質更是被頻頻詬病。”

王巍霓直言,在這130萬所謂的持證心理諮詢師中,到底都是持了什麼證書?“這很難判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年甚至半年速成班受訓出來的。”

同時,王巍霓強調,在半路出家的心理諮詢師當中,不乏中小學老師轉行的心理諮詢師,“儘管他們在家庭教育輔導方面做得非常不錯,但在評估以及系統性治療層面,確實會有所欠缺。這在歐美這些相對來說心理諮詢行業已較為成熟的地區,是很難想象的。”

心理諮詢亂象調查:證件造假、惡意拖時、誘導高價消費

圖 / unsplash


深圳市健康產業協會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委員、西南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周旭對燃財經表示,可以提供比較正規的心理諮詢服務人員包括專業的精神疾病專科醫院的心理科醫生和名牌大學裡面長期從事心理諮詢服務的教授。

周旭直言,“目前社會上宣稱可以提供心理諮詢服務的機構,大多都是以商業化為前提的,其本質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盈利。”


一位資深心理諮詢師L對燃財經表示,被業內認可的證書有兩類,其一是在2017年之前由人社部頒發的二級或三級心理諮詢證書。另一種就是自從國家人社部取消了心理諮詢師認證考試以後,中科院心理所頒發的證書。

但L強調,儘管有資格證書的保障,但由於沒有龍頭企業和行業獨角獸的出現,行業缺乏統一的標準,並處於比較粗獷的發展階段。各平臺、各機構幾乎都有一套自己的標準來招賢納士,因此,會有很多不專業的諮詢師出現也是肯定的。這是一個行業還沒有達到成熟之前會出現的必然現象。

現實的情況是,目前很多機構和平臺都是以佔有市場為主,一些小機構為了生存不可避免會打擦邊球,這其中就會出現心理諮詢師不專業,還會有情感諮詢、PUA等公司的出現。L強調道,“嚴格意義來說,情感諮詢其實是不屬於心理諮詢範圍之內的,但很多患者都會把二者混淆。”

“在這樣的情況下,行業只能做到相對儘可能的規範,但由於市場和資本的不穩定性,很多時候,機構需要迎合資本來做調整,因此標準上很難有一個統一性和延續性。”

但儘管如此,作為業內人士的L還是對這個心理諮詢服務行業充滿了信心,他表示,“隨著市場和資本的變化,這個行業肯定會迎來一片向好。”

*題圖來源於pexels。(應採訪者要求,文中小林、Albert、俊介、L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