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战死在应山的回族将领竟是一门忠烈

每次从应山途径广水,半路总会经过一个叫马都司的地方,以前我对其并无关注,之后翻阅1990年版《应山县志》和清同治《应山县志》之《马都司祠碑》,结合其他文章,对马都司似乎有了些初步了解,经进一步整理,发现了很多新东西。

这位战死在应山的回族将领竟是一门忠烈

马都司其人

马都司姓马,名振,小名仲威,明朝山后(可能是山西)人。出身在武将世家,他的曾祖、祖父、父辈及其子五代都做过都督指挥佥事。1493年(弘治六年癸丑),经兵部推举,表其马振勇武忠勤,提升为河南都司指挥使。1511年(正德六年辛未),霸州(霸州市地处河北省冀中平原东部,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地境开始有刘六(刘宠)刘七(刘辰)纠集一些人作乱,开始有数十人不分白天黑夜烧杀抢掠,横行无忌。河南、河北商人旅客不敢外出,造成贸易交通一时阻碍隔绝,不通往来。朝廷派兵来追剿。但在当时,大多将帅士兵都左顾右盼,畏手缩脚,不敢前去追捕。身为河南都司指挥使的马振,全然不惧,一马当先,亲自率领十余骑士,奋勇追剿这些作乱的人。从河南日夜兼程,直追到应山县树林山口(即现马都司的位置),便开始激战,从上午9时打到下午5时,打得天昏地暗。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被伏兵杀害,其它十余骑也惨死。马都司死后,刘六、刘七纠集的人达万余人,拥有十余万人,攻城掠地,据史上讲,死于刘六、刘七之乱的,仅应山的烈士烈女有记载的就有好几百人。整个中原为之震动。明廷诏兵部侍郎陆完镇压。1512年,刘六又率众回攻霸州,攻陷城池,又被陆完击退,不久乱军失败。陆完上书朝廷,追授马都司荣誉,荫其子女。

几年后,一名河南都指挥佥事,名叫巩臣,非常熟悉马都司的经历,感叹他的英勇,佩服他的为人,与汝宁太守平原的姚宗瀚一起,来到应山,在马都司曾经战死的地方树立石碑,书写马都司的事迹在上面。所以后人才世代相传这件史事,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都司,便把这个地方叫做马都司。

除了马都司的英勇的一面,大家可能很难想起他的其它什么,据《应山县志》上记载,马都司还是一位廉政忠正的好官。史志上说:“公之初来也,将士卒分番入卫,号令明肃,赏罚公信,其律己也廉,其立法也宽,其御众也严,而不苛政。故垂二十年家无长物,而人乐为之用。”说的是他任河南都司指挥使时,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赏罚分明,军法严谨,对老百姓宽厚仁慈,从不实行苛政。当官快到二十年了,他的家里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但是人们都喜欢去用他家里这些不值钱的东西。

马都司家族略考

看完这些,对于马都司已有一定了解,可是对于马都司的面目背景还相当模糊,首先马都司到底是哪里人?前文说是明朝山后人,可能是山西人。那么山后到底是哪里?

山后是古代地区名。五代梁初刘仁恭据卢龙,在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置山后八军以防御契丹。至石敬瑭割幽、蓟十六州于契丹后,才有山后四州的名目。北宋末年所称山后,包括宋人企图收复的山后、代北失地的全部,当时曾预将山后云中一府,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八州之地置云中府路,相当今山西、河北两省内外长城之间地区。

马振家族世代为将,《马都司祠碑》曾记载:曾祖马喇沙,永乐初降附,以功升指挥佥事。祖义,指挥同治,父义,指挥佥事,皆以身死国。

对照《孝宗实录》卷七十一:(弘治六年正月辛卯)赠故镇守广西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马俊为都督同知,并令其子振袭升都指挥佥事,原卫带俸,以阵亡例也。

再对照《世宗实录》卷三百四十一:(嘉靖二十七年十月)庚申,诏河南守臣建祠祀故燕山卫指挥使马义、都督佥事马俊、都指挥佥事马振,义正统中从驾北征死于土木之难。子俊镇广西以征剿古田战殁,俊子振任河南都司击剧贼刘六等亦死于阵。至是,振子昂援都督张世忠故事求立祠,许之。

马喇沙这名字听起来明显不像汉人,而明代山西云中(今大同)一带已经是边境,鉴于明成祖朱棣于1410-1424年五次征蒙古,可以认为马喇沙在这期间归降明朝政府。景泰年间(1450-1456年),古田(今属广西永福地)壮族农民,因饥荒向地主借谷济荒,同地主武装发生冲突,随后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弘治五年(1492年),明朝派兵镇压“古田起义”,被义军击败,副总兵马俊和广西参议马鋐被击毙。

由此,大致可以排出其家谱:

马喇沙,生卒年不详,官职:指挥佥事,正三品,永乐八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10-1424年)之间降明。

马义(?-1449),官职:指挥同知,从二品,正统十四年(1449年)亡于土木堡之变。

马俊(?-1492),官职:都督佥事,正三品,弘治五年(1492年)亡于古田起义。

马振(?-1511),官职:都司指挥使,正二品,正德六年(1511年)亡于刘六刘七起义。

马昂,生卒年不详,官职不详,可能承父职为都司指挥使,按《世宗实录》记载,其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还在世。

查《明史》列传七十六之石天柱传,曾记载:十一年,都督马昂进其女弟,已有娠,帝嬖之。天柱率同官合词抗论,未报。列传七十六之徐文溥传,记载:十年四月复偕同官上疏曰:……马氏已醮之女弗留乎后宫,马昂枭獍之族立夺其兵柄;另据其他野史记载:武宗到了宣府以后,每天夜里见到豪门大宅就往里闯,不是要酒喝,就是索取人家的女人。他听说延绥总兵马昂有个妹妹,不仅美貌非常,而且善于骑射、娴熟胡乐,还懂蒙古话,就想据为己有。尽管马昂的妹妹已经嫁了人,怀了孕,武宗还是把她抢过来,带入了豹房。

据此可见,在马振亡于应山(1511年)之后四五年间(1515-1516年),马振之子马昂已将自己的妹妹送给正德皇帝,徐文溥也说马昂枭獍之族,可见马昂家族并非汉族。

熟悉明史的都知道,正德皇帝喜欢已婚妇女和孕妇,明朝武将地位偏低,一般都得找文官当靠山,即便名将如戚继光也不例外。马昂家族并非汉族,很难找到文官当靠山,明朝后期要想依照惯例世袭武将官职一般还得送礼打点,故马昂献妹或许与其承袭父职有一定关系。

马都司是回族吗?

综合以上各种证据,马振的家族肯定不是汉族,弘治年间礼部主事都穆的笔记小说《都公谭纂》中这样记载:

马都督俊,其先回回人,不食猪肉,宣宗一日宴武英,宣俊甚急,俊至,以所食猪肉赐之,俊即奉之,几入口,上笑曰:“汝回回人,亦食此耶?”俊叩首曰:“陛下欲臣死即死,况食肉耶?”上即命左右取肉,且曰:“吾戏之耳,不可破汝戒也。”俊复叩首谢。

马俊为马振之父,其家族自然是回族。

张世忠是谁?

前文《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二十七年十月)庚申……振子昂援都督张世忠故事求立祠,许之。张世忠为明朝将领,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七月,俺答杀掠晋南还至祁县一带。副总兵张世忠自候城村起营,突袭俺答,并约诸营官军邀击。俺答以三千精兵围杀张世忠,而诸营官军皆闭营不出,不予增援。张世忠下马步战,箭及火药用尽,俺答军四面围杀,张世忠愤呼:“我军被围苦战,诸将竟不相援,国宪天刑宁汝逭耶!”复上马督短兵接战,自巳至酉,张世忠力竭,头部中箭而死。部将张宣、张臣痛世忠死,皆力战死。七月十九日诏赠右都督,谥忠愍。

张世忠死后六年,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诏准应山人为马振立祠,此地从此被称为马都司祠,马都司这个名字留存至今已经四百七十年。(浪客啥都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