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又忙又窮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如何改變

前幾天有個朋友來和我吐槽:“我要換工作!我受不了了!”

我問他說:“你這工作才幹了一年多,怎麼突然又要換了呢?”

朋友回答我:“我現在工資又低工作量又大,領導還動不動半夜在群裡@我,我還要爬起來處理各種急活。你看我那個同學,工資是我的兩倍,還時不時的去各種地方旅遊和跑馬拉松。我也想要這樣的生活啊!”

安撫完朋友以後我就想,似乎很多人把不爽了就跳槽作為一種習慣,就像當初父母口中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一樣,我們也會不由自主的羨慕“別人家的生活”。為什麼我們總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真的是現在從事的工作有問題嗎?怎樣才能讓自己有一個更好的發展路徑呢?

不可否認,換工作的確是職業生涯向前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未經思考的情緒化的頻繁跳槽,就絕對不是一種好的選擇了。最近讀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主席吉恩·凱斯的《能力清單》這本書,發現裡面的很多建議正好回答了這些問題。

從現在做起,評估你擁有什麼

比又忙又窮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如何改變

有一個成語叫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原意本來指的是下棋的人沒有旁觀的人對棋局看的清楚,而延伸出來也可以說明,我們每個人在看待自我的時候往往不夠客觀,甚至會誇大自己的優點同時忽略自己的缺點。

一個人如果都不能看清自己的能力,那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髮展就無從談起了。奧美互動全球CEO布賴恩曾經總結過職業生涯的三大燃料,這三種職場燃料是比薪水更重要的價值回報,它們是決定你的職業高度以及支撐你跑完職場馬拉松的重要能源儲備。

第一種燃料是“可遷移的技能”。就是指在工作過程中,處理問題的基本能力。比如,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和說服的能力、幫助和求助的能力,以及你的情商和吸引人才的能力。

這些能力會長在你的身體裡,無論你跳槽到哪裡,從事什麼樣的行業,它們都會成為你勝任工作的得力幫手。

第二種燃料是有意義的經驗。你的經驗多樣性,往往是決定了你的職業生態系統穩定性。也就是說,當你的經驗越豐富,你的職業可能性也就更多,抵禦風險的能力也就越強,像“倒閉、裁員、破產”這樣不可抗拒的破壞性因素對你的傷害性也就越小,最近這幾年越來越流行跨界明星,也能證明經驗多樣性的重要性。

第三種燃料是持久的關係。持久的關係是應該是這三種職場燃料中最有效、最耐用的一種。等你工作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其實職場圈子非常小,很多人的一生的事業高度往往是由“前同事”決定的。

無論是你的上司,還是你的客戶,還是一些其他的同事,他們都有可能在未來,成為你的合作伙伴,而你過去所做的事情,除了獲得報酬之外,也是在向他們證明,你是一個靠譜的人。

仔細算一算,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生涯會有40年以上,如果想要走的更高,那就要先盤點一下你擁有怎樣的職場燃料。

比又忙又窮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如何改變

挖掘無限潛力和可能

比又忙又窮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如何改變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經說過:“傑出的人不是那些天賦很高的人,而是那些把自己的才能在可能的範圍內發揮到最高限度的人。”

每個人都是飽含無限潛力的種子。是否能夠真正發揮出潛力,關鍵在於對自己的認識。

通過不斷的挖掘,不斷的嘗試,找到自己真正擅長的,把它用對地方,不斷的死磕下去,才會逐漸綻放出自己的光彩,逐步走向無限。

今天,斯皮爾伯格以其諸多經典大片名聞天下,包括《外星人E.T.》《大白鯊》《奪寶奇兵》《辛德勒的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等等。然而,他從小患有閱讀障礙症,高中時經常受到同學欺負,畢業時的平均成績也只有C。他想去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但申請被駁回,最後勉強上了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大學期間,斯皮爾伯格在環球影業弄到一個實習機會,他的才華終於燦爛綻放。

斯皮爾伯格的導演生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在1979年拍攝的“二戰”題材喜劇片《1941》就遭到影評家們的一致差評。但史蒂文說,他為自己創作的每一部電影感到驕傲。他能夠欣然接受失敗,並視之為創造力的源泉。用他的話來說,“每個月,老天都會塌下來砸我腦袋一回,我醒過來,我看到另一部我要拍的電影”。

當然,一樣有潛力不代表大家能夠發揮出來的能力也都一樣,個人的心理態度和努力程度也都不盡相同,它們會影響個人潛力的開發,此外教育背景和所處的環境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影響。

這個時候突然想到了劉慈欣的故事。劉慈欣生於1963年,他的年紀足以承前啟後。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就在山西省陽泉市的娘子關發電廠擔任計算機工程師,工作忙忙碌碌,但是他用業餘時間堅持寫小說,最終寫出了包括家喻戶曉的《三體》在內的十幾部科幻小說,現在可以說是拿獎拿到手軟。

《三體》中有這樣一句話:“現在,人類生存的最大障礙其實來自自身。”我想把這句話換一個說法“現在,人類進步的最大障礙其實來自自身。”如果你不去發現,你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

比又忙又窮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如何改變

用“分段法”完成遠大的目標

比又忙又窮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如何改變

我曾經從事的工作和運動有些關係,所以認識了很多運動圈的牛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在全世界跑過幾十場馬拉松,還有很多人跑過100公里越野賽,另外還有幾位大牛專門到全世界參加鐵人三項賽。鐵人三項賽可是由由1.5公里游泳、40公里自行車和10公里組成的非常考驗人的體力和耐力的比賽。

慢慢的我也開始跑步,剛開始的時候看著別人輕鬆的跑完10公里、20公里,我只能在3公里以內徘徊,總是心有不甘而力不足。我就找到了一位跑步牛人求教。得到的答案几乎異常的簡單。

我得到的建議是:當你的目標是跑完5公里時,可以把目標分解成5個1公里,甚至是10個500米。跑完第一個500米,再進行第二個,然後第三個第四個……現在的跑步APP可以每跑完500米就提醒一次,完全可以藉助這種工具的力量。或者還可以藉助現有的場景,比如說在路上跑步的時候,先把第一個目標定在遠處的一棵樹,跑到這棵樹的位置再修改目標到下一棵樹,直到最終完成5公里的目標。

用“分段法“完成目標”,看起來簡單,其實也蘊含著一定的智慧。人生中的所有事情都是一樣的,千里之行,必始於足下;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以,我要請你好好想一想,如何將“不可能”的任務分成小段。

訓練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實在練不動了。我發現,有些日子我會覺得自己精力旺盛、健跑如飛,但有些天邁出每一步都要經過一場鬥爭。我的感受是,跑步如此,人生的挑戰也是如此。總有那麼幾天,會讓你覺得堅持完成任務比往常更困難,你只能深挖潛力,尋找內心積聚的力量,繼續朝著你的目標前進。關鍵在於,

你要提醒自己,明天也許就會容易一些。

比又忙又窮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如何改變

為重要的事情擠出時間

比又忙又窮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如何改變

人生中有許多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比如說多陪陪家人,多培養興趣;或者說努力工作,保持健康。再或者堅持閱讀、學習、成長。但是為了人生中那些最重要的事情騰出時間並不總是那麼容易。有時候我們總是會覺得時間不夠。

如果你對你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些事情缺乏專注,你就很容易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在那些漫無目的的行為和工作上。這些事情並沒有那麼重要,你只是因為舊習慣或是其他錯誤的原因而去做它們。試試下面的辦法也許能讓你更加專注。

把你最想做的4件事情寫下來,放在你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為了讓你的注意力保持在正確的事情上,你必須每天都提醒自己什麼是對你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好好想一想,把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縮小到4件,然後把這4件事情寫在兩張便籤上,一張貼在你工作的地方,一張貼在你的床頭櫃上。

在你做認為重要的事情時要專注。問問自己:當你專注做某件事的時候,哪三點是你最大的干擾因素?想一想你能怎樣避免這些事情讓你分心。比如關上你辦公室的門,把手機調成一個小時的靜音,或是關掉微信和郵件的通知等等。

當然,也要適當的注意勞逸結合。神經繃的太近會容易疲勞過度,從而導致效率降低。在手機上設個45分鐘提醒的鬧鐘,然後把它放在某個你看不到的地方。在這45分鐘裡,讓自己進入無干擾環境中,儘可能地專注於你的工作。然後再設置一個15分鐘休息的鬧鐘,你可以在這段時間儘可能地休息休息。出去走走、吃點小點心,或是和別人聊聊天。

另外,每年中你肯定有不少時間花在路上或是在等待中。你會如何利用這些時間呢?即使你每天只花20分鐘在上下班的車上 ,但是一年365天,每天20分鐘還是一段不短的時間。你還是需要更好地利用好它們。

我和都喜歡讀書的同事組建了一個閱讀小組,小組的名字叫做“書架拯救計劃”。我們約定每個人每天最少要讀完40頁紙書,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圖書都可以。這個計劃我們共同堅持了一年時間,然後我就養成了每天必須閱讀紙書的習慣,我會在上下班的公交車上讀書,每天累計可以有2個小時讀書的時間,我每個月平均可以讀完10本紙書。這就是我利用通勤時間的方法,希望對你也有用。

每個人都渴望有理想的工作和生活,每個人也都渴望儘快實現財務自由。

你的心裡,一定也燃燒著一股拼搏的火焰,埋藏著一個浪漫的夢想。在充滿如此多需求的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我們再也承擔不起原地踏步、碌碌無為的代價。

每一次迂迴曲折,每一次幻滅失敗,都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只要我們咬定青山不放鬆,哪怕登頂之路荏苒蹉跎,溯水逆風,我們最終都一定能夠成功。

來源:鳳凰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