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中西醫結合發展

疫情之下的中西醫結合發展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疫情之下的中西醫結合發展


中醫黑與中醫吹


近幾年,網絡上對中醫的看法呈分裂之勢。


一部分人的標籤是“中醫黑”,指出中醫就是偽科學,用來愚騙升斗小民,根本沒有任何效果,至多起到一個安慰劑的作用,進而列出很多旁證,說是很多中醫大師,都是用西醫治好的病;西醫進入我國之前,百姓的平均壽命不到50歲,是西醫提高了中國人的平均壽命。


更極端的聲音,則喊出了廢除中醫的口號。


而“中醫吹”則認為,這個世界最終需要中醫來拯救,我們“治未病”在前,還沒有副作用。網絡上也流傳著某些老中醫的神奇故事,例如用幾毛錢的藥治好了疑難雜症。


疫情之下的中西醫結合發展


其實,這兩者的看法都有所偏頗。西醫確實治療過中醫大夫,但很多病症西醫也會建議病人去看中醫,很多經典的中醫藥配方,已經延續百年,療效依然強勁。當然,中醫行當裡,的確也出現了不少神棍和虛假的偏方,影響整個行業的聲譽。


至於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則和中醫關係不大。西醫在19世紀有了多項突破,正在享受工業和科技革命的果實,而當時中國正值戰亂年代,很多青壯年都戰死沙場,加之國貧民弱,連最基礎的溫飽都成問題,當然會影響壽命。


隨著歷史的發展進步,人民生活漸漸穩定,壽命也逐漸延長。


特別重視中醫的中國香港人,平均壽命在2015年趕超日本,80.91 歲,女性 86.58 歲。而排在第二名的日本,也頗為重視“漢方”。2015年,美國人均預期壽命是 79.3 歲,排在全球第 31 名。


為什麼中醫會受到這麼多的爭議,我們可以從歷史和當代的經緯線中一窺究竟。


中醫和西醫邏輯不同


西醫是循證科學,講究實證與數據。


比如:用了A,產生了B的效果,然後反覆驗證,得出一個結論,一旦出現了某種症狀,用A就能得B,然後開始製藥。這種邏輯是可以複製的,就好比肯德基,全世界統一配方,然後把原料分類發放,後期只需要根據地區的口味習慣微微調整,就可以在地球任何一個角落吃到美味的炸雞。


靶向治療就是如此,作用於細胞的特定區域,然後產生結果。科技發展到今天,出現了基因靶向,這是西醫的強大之處。


中醫是經驗科學,這個世界裡的因果是不確定的。


比如:一個人想去看中醫,剛出門之前和老婆大吵了一架,氣得血海翻騰,這個時候他如果去號脈,會出現什麼情況?


疫情之下的中西醫結合發展


人是不斷變化的,每天的心情、身體素質、壓力,甚至當時的節氣各不相同。所以,有經驗的中醫都先和患者聊會兒天,看看對方的性格和身體基礎,以及當時的日期和天氣,等到其平靜了,再望聞問切。


中藥的種植也講究地理位置、光照、水源和氣溫,甚至是年份,這導致了很多中藥無法大批量生產,而且有些方子的來源,已經成了國家保護對象,不能實現規模化生產。而西藥是萃取的,實驗室出結果後,在強大的工業流程下可以成批生產,中藥如果採用大規模的大棚種植,必然會影響藥效。


如果再把五行學說等加入進來,事情就更復雜了。金型人的藥方,必然微妙的區別於木型人,有的人風餐露宿,有的人常年在辦公室裡缺少運動,這些行為習慣,也會影響藥方的配比。


而中藥的範圍浩如煙海,每個人帶著不同的職業背景、不同的身體素質、不同的心情前來就診,可以想象一名中醫大夫面對的是多麼廣闊的星辰大海。想要在這浩瀚之中找到良藥,真的需要功夫。


從某種角度講,中醫是個模糊的科學,也正因為這模糊二字,才有了許多濫竽充數的神棍混跡其中,因為每一個藥方,無法確切的判斷是對是錯,這也是中醫招黑的原因之一。


中西醫結合


如果把一個學西醫的學生和一個學中醫的學生放到一起,問他們今天學的是什麼。


西醫的學生可以很具體的告訴你,學到什麼部分了,還有什麼沒學的,有什麼結果、家庭作業是什麼等等。而中醫的學生,可能會給你背一些方子,然後可能和你說一些虛實、陰陽、表裡等聽起來有些玄的東西,不瞭解的人,可能聽得一頭霧水。


疫情之下的中西醫結合發展


西醫院校畢業的學生,可以在醫院立即見到效果,而中醫院的學子們,還需要大量的閱讀資料、在每一個患者身上摸索經驗,還要具備整體的辯證觀念,最好還懂點易學,以及面對病人的自信、接納和敏銳。


在種種條件的限制下,培養出一個優秀的中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天賦、勤奮、知識、經驗以及整個醫療系統推動後的結果。中藥融入工業化製造流程後效果折扣,學校的學習內容無法教授經驗,畢業後的學生面對病人時,開的藥方無法及時反饋療效,這也會讓他們對自己掌握的知識產生懷疑。


西醫和細菌病毒戰鬥了這麼多年,可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兩者在不斷的競爭下,此消彼長,純粹的化學制品藥物的療效只是一時,過了一段時間,新型的病毒就會捲土從來,讓以往的藥效失去作用。


如果用西醫的邏輯,反覆驗證中藥裡的有效成分,然後萃取製成藥片,也許是一條中西醫結合之路。


著名的阿司匹林,就是用水楊酸與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楊酸,其中水楊酸廣泛存在於柳樹皮、白珠樹葉及甜樺樹中。


而中醫朋友都知道,柳白皮是一味中藥,取楊柳科植物垂柳的樹枝,或根部的韌皮,主治功能之一,就是消腫止痛。


中醫站在宏觀看問題,通過天地間之變化,萬物相生相剋之理,調動個體本身的能量,作用於症狀背後的原因,對疾病進行治療,但落實到了具體病例,中醫大夫的個人素質就起了作用。西醫作用於微觀,去除症狀就是治癒,在本次疫情的大考中,也是思考兩者如何有效結合、造福人類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