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意象角度解析《千與千尋》:迷失自我的孩子,該如何自我救贖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千與千尋》是宮崎駿代表的動畫作品之一,去年在大陸上映,得到更多人的認可。這部電影是以日本社會為藍本的人性表達,但在全世界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憑藉這一點,它無愧地榮獲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第52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千與千尋》片名的"千"與"千尋"都是同一個人即女主荻野千尋。在搬新家過程中她和父母誤入隧道來到了奇怪且無人的世界。爸爸媽媽看到不收費的美食貪婪地吃了起來,結果變成豬。千尋在這個世界裡為了生存下去並救出爸爸媽媽,經歷了不少磨難。在這個世界裡,千尋不想變成豬就必須要在油屋工作,而在那工作時自己的名字被湯婆婆規定的"千"。雖然名字差別不大,但是小白對她強調一定要記住自己是荻野千尋,否則就會忘了自己是誰。

從意象角度解析《千與千尋》:迷失自我的孩子,該如何自我救贖

可能名字對我們來說也就是一個稱號,即使換一個稱號,我們也知道自己是誰。但是在這個奇怪的小鎮裡,忘了自己原來的名字就會忘了自己是誰。從電影敘事手法上來說,這無可厚非,從意向角度解析還論證了網友們的觀點:"這是一部關於迷失自我又找回自我的故事。"也正如大陸海報上那樣寫著:"別丟了自己。"因為電影裡的奇怪世界就是慾望的具體形象,人物的經歷就將迷失自我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表現出來。

千尋是個10歲左右的孩子,他們父母在這個奇怪的世界迷失了自我,千尋因為要救回父母看到這個世界迷失自我的人和找回自我的人,從而有所成長。孩子能有所啟示,我們大人也能從中有所感悟。今天,我們用意向角度解析《千與千尋》,以無臉男、巨嬰、白龍為例看看迷失自我並找回自我的人的經歷以及引發的思考和啟示,探討迷失自我的孩子進行自我救贖的方式。

探討前,我們先了解下"自我"以及與其相關的"超我"和"本我"。

按照弗洛伊德理論,"本我"代表慾望與自私,也會受意識控制但不論對錯只為追求慾望而活,"超我"只有少部分意識,是後天形成的道德規範、良心等。"本我"和"超我"就像人們腦海中的一個超級壞人一個超級好人,而"自我"就是負責根據外部環境協調"本我"與"超我"的關係。由"自我"占主導地位的人,他們會基於現實和道德合理追求自己的慾望,是理智與智慧的兼得。反之,人則被"本我"或者"超我"控制。

無臉男:無臉男因為缺愛將"本我"的慾望和貪婪放大,"自我"不再控制"本我"。最後因為愛認可並找到自我。

無臉男是眾所周知的形象,但是我看了《千與千尋》才真正瞭解這個角色。他第一次出現在電影中,是那座通往油屋的橋——具有連接過去和現實象徵意味。他站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中,無人關注,無人與其交談,他孤獨又空虛,他走不出過去也走不進現實。他帶著面具,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下雨天都無處躲雨。他隱形起來,因為沒有認可過自己所以害怕被人發現而嘲笑,他戴著白色面具,希望身上的一點點白吸引人去關注他。

從意象角度解析《千與千尋》:迷失自我的孩子,該如何自我救贖

他無人愛無人疼,直到千尋與他對視,千尋打開屋子給無臉男避雨。他渴望千尋更多的愛也渴望去愛千尋,給千尋偷來許多高級浴藥但被千尋拒絕了。他備受打擊,更深感缺愛,於是舉動詭異,在油屋用假金錢獲得人們"阿諛"的關注和關愛。那時候的他,不再像一開始那麼單純,已經一步步地迷失自我,從大吃大喝到吃人。

他在千尋面前鎮定了下來,給千尋很多很多金錢。千尋幫助了他吐出了所有吞噬的東西,那些象徵著慾望、權利、剝削的東西。無臉男在千尋的友愛下,找回了自我,並決定陪伴守護著千尋。最後,在慈愛、寬容的錢婆婆那裡感受到家的溫暖,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安定於錢婆婆那裡幫錢婆婆織毛衣。

無臉男不僅僅代表了空虛、寂寞的人,還代表那些因為追求愛而迷失自我的孩子。他們渴望真正的友情和家的溫暖,在渴望中會以討好別人、犧牲自我的方式獲取並不真心的愛以填滿內心,但因為不是真心的愛所以永遠填不滿內心。而在討好別人、犧牲自我的過程中便逐漸迷失自我,做出一些違背善良、正義傷害別人的事或者傷害自己的事。

巨嬰:因為湯婆婆的溺愛,極度控制自己的外出慾望,"超我"控制了"本我",但失去了"自我",所以時而會放大"本我"。

湯婆婆的兒子穿著肚兜,躺在娃娃堆裡。他長得很高大,已經是個成年人的模樣,但言行舉止都像個孩子。在他的認知裡,他待在屋子裡不出去是因為怕病菌傳染,出去就會生病。從廣義上講,不出門就是自己的"規範",他在用湯婆婆定下的"超我"控制外出慾望的"本我"。

但他在湯婆婆的溺愛中沒有自我,只有湯婆婆說的"不準出去,外面有病毒,會生病的",只有對湯婆婆的依賴,覺得周圍人對自己都是有求必應,從而自私自利。如果不是千尋,他永遠都只是湯婆婆的寶寶,而沒有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有可能活了一輩子都還是個長不大的孩子。

其實他內心多多少少也不希望這樣生活。他看到千尋一開始小心翼翼地說:"你是來傳播病毒的對不對?"接著又一股腦的自顧自地說:"外面全部是讓人生病的細菌,外面對人的身體也不好,你還是留在這陪我玩吧。"這樣的他,渴望有夥伴又害怕病毒。所以看到千尋進來的時候不管千尋朋友是否有危險,他也胡攪蠻纏要留千尋陪自己玩。這時候他"本我"放大,"超我"已經不存在。

後來巨嬰變成了小老鼠。雖然巨嬰一開始非常不樂意,但是後來也接受了這個身份。他和千尋一起找錢婆婆,在錢婆婆那樣與湯婆婆相反人格下開始了真實的生活。從看起來有力量實際無用的大胖子變成實際力量微弱的小老鼠,代表了巨嬰開始面對真實的自我,並接納自我弱小一面。在變成小老鼠的過程中,他走出了原來的生活,提升了自己能力,最終形成了對自我的認識。因此在最後他即使變回大胖子,也不再在湯婆婆定義下的"超我"中和"本我"中兩回跑,而是大膽做"自我"勸湯婆婆放走千尋的父母。

從意象角度解析《千與千尋》:迷失自我的孩子,該如何自我救贖

白龍:求功名中失去自我,被"本我"和湯婆婆賦予的"超我"完全控制,從而做了不少壞事。最後因幫助千尋救回父母找回"本我"。

白龍原本是琥珀川的河神,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琥珀川被建築物填埋,所以他化身為白龍。之後他跟湯婆婆學習魔法,希望自己能擁有一項高於其他人的技能。

但是和湯婆婆學習魔法就要簽訂契約,即失去自己的名字和自己的自由,他沒有了自己原來的名字,身上有著湯婆婆下的魔咒,他因為"本我"失去了自我。另外,對於白龍來說,湯婆婆的魔咒就是賦予在自己身上的"超我",他不得不按照湯婆婆所說的那樣幹盡壞事,否則自己就會身亡,因為這個"超我"他更加失去了自我。在油屋裡,人們都叫千尋離冷酷無情的白龍遠一點。鍋爐爺爺也對千尋說白龍自從跟從湯婆婆之後,臉色越來越臭。可見周圍人所見的白龍並不像千尋見的白龍那樣善良溫暖。

從意象角度解析《千與千尋》:迷失自我的孩子,該如何自我救贖

白龍幫助千尋,因為覺得千尋是以前臉熟的人。這裡一是因為千尋代表堅持自我的人,那麼白龍就是從千尋那看到了自我。於是良心發現幫助千尋不消失自己的身體,提醒千尋不要忘記自己名字,幫助千尋找回父母。這些都說明白龍在一點一滴地找回自己,最終脫離了湯婆婆的"超我",控制了"本我",完成了自身的"超我"並找回了"自我"。第二是因為白龍曾經幫助過千尋,看到千尋就想起了以前善良的自己,從而踏上了找回"自我"的路。

《千與千尋》中角色找回自我的經歷,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和啟示?

《千與千尋》中曾經擁有自我的人會迷失自我,未曾認識自我的人也找到了自我。其實"自我"、"超我"、"本我"之間的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會迷失自我,大人如此,小孩子也如此。因此,我們在迷失自我的時候要學會自我救贖。那麼,迷失自我的孩子應該怎麼進行自我救贖呢?接來下,結合動畫內容給大家提幾點建議:

1、 利用喬哈里視窗,認識你自己

認識自己很重要,這與動畫裡白龍說的"不要忘了你原來的名字"一樣,就是內心中得有對自己清晰明確的認識,如果白龍沒有想起自己,最終還是會迷失自己。美國心理學家喬哈里依據人際傳播雙方對傳播內容的熟悉程度,將人際溝通信息劃分為開放區、盲目區、隱秘區和未知區,這就是"喬哈里視窗"。用在認知自我上,開放區就是大家和自己都知道的自我,盲目區就是別人知道但我不知道的自我,隱秘區就是別人不知道但我知道的自我,未知區就是大家和自己都不知道的自我。利用這個窗,我們通過積極聆聽周圍人的反饋來把盲目區轉化為開放區,通過勇氣誠實面對自己以及坦誠地把想法和感受告訴別人的方式把隱秘區轉化為開放區,通過積極嘗試新鮮事物發現新的潛能和能力更新對自己的認識,從而建立對自己更全面更客觀的認識。

從意象角度解析《千與千尋》:迷失自我的孩子,該如何自我救贖

2、 形成富人心態,尊重你自己

富人心態就是相信世上資源是吩咐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會把生活當作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你存我亡"的競爭劇場。如果是窮人心態,就會覺得資源不夠用,機會給了別人,自己就沒了,別人上了路就擋住了自己的路。巨嬰就是典型的窮人心態,覺得千尋去救朋友就不能和自己玩,覺得違背了湯婆婆的"規則"自己就會失去所有。如果一直持有窮人心態,那麼會過分犧牲自己,也會過分地像刺蝟一樣對待別人。只有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才不會被他人的言行舉止而左右從而再次迷失自己。巨嬰變成小老鼠後,猶豫不決最後還是尊重自己想法跟著千尋勇敢地走出去,這才能使得他找到自我。如果他一直在房間裡,在湯婆婆身邊,無論變成什麼樣他都不能完全找到自我。另外,尊重你自己也才能最終得到真正的愛,像無臉男沒有尊重自己時得到的只是油屋裡"阿諛"的關心。尊重自己的時候,就要給自己規定目標和制定別人不可請發的界限。

3、 利用詹姆斯公式,同情你自己。

白龍因為現實無家可歸想學習更強的法力,無臉男因為獲得不了千尋的友誼開始大吃大喝。他們因為挫敗而悲傷,但沒有同情過自己。這時候又因為沒有其他人給予他們關懷和愛,他們就因為情緒開始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也迷失了自我。如果當我們遇到困難而迷失自我時,我們可以用"自尊=成功/自我期待"來調整內心情緒,即取得更多成就,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在降低完美自我期望時候,踏踏實實按目標完成任務取得小成就,就不容易自暴自棄,還能從中慢慢找回自我。失敗的時候,我們不要責怪自己無能無力,應該同情自己遭遇,並對事不對人地有針對性的反思。

從意象角度解析《千與千尋》:迷失自我的孩子,該如何自我救贖

經濟和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裡,不少人都迷失了自己。不僅僅大人,孩子也是如此。我們可以看到未成年犯罪事件次數上升,那些孩子被"本我"所控制,或者被一些不法分子賦予的"超我"控制。如果孩子一直迷失自我,孩子痛苦,我們父母也痛苦,社會更痛苦。因此,我們要持續關注孩子自我形成問題,幫助孩子解決自我迷失的問題。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