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立夏:只有大吃一頓,才能表達對春天的惜別,和對夏天的歡迎

吃在立夏:只有大吃一頓,才能表達對春天的惜別,和對夏天的歡迎

小夥伴們,今天就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立夏啦。這一天標誌著美好而短暫的春天正式結束,而我們也進入了生機旺盛的炎炎夏日。

那在立夏這一天,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儀式來告別春天、迎接夏天呢?

在民間,一向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百姓在立夏之日,都要品嚐三類時令鮮食,以此迎接即將到來的盛夏。

雖然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大家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在意時光的流轉、節氣的更迭,但是,每個節氣都有著獨一無二的靈韻,假如我們能放慢腳步,細細品味其中的微妙味道,既是舌尖上的一番享受,也是生活中的一絲樂趣喲。


吃在立夏:只有大吃一頓,才能表達對春天的惜別,和對夏天的歡迎


01 立夏與“三鮮”


在古時,每逢立夏之日,天子都會率領公卿百官,在都城南郊舉行迎夏之禮。當其時,自天子至百官,皆穿赤衣,對應著代表夏天的神靈——赤帝,並奉上三類時令鮮食。


後來,這種祭祀的古禮逐漸流傳到民間,於是就形成了“立夏嘗三鮮”的習俗。

吃在立夏:只有大吃一頓,才能表達對春天的惜別,和對夏天的歡迎


所謂“三鮮”,又進一步細分為“樹三鮮”、“地三鮮”和“水三鮮”。

“樹三鮮”,即新熟的櫻桃、枇杷、杏子。

“地三鮮”,即新熟的蠶豆、莧菜、黃瓜。

“水三鮮”,即新熟的螺螄、河豚、鰣魚。

中國的飲食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而其中的精髓則在於“不時不食”這四字真言。

所謂“不時不食”,就是讓我們順應節律而食,少吃或不吃不到時令而出產的東西。

《黃帝內經》中也有“司歲備物”的說法,這就是說,人們要遵循大自然規律,依據自然界的四季之時、陰陽之氣來採備食物,這樣的食物聚四時之靈氣、天地之精氣,營養價值要比反季食物更高。

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如果不是應季食物,就沒有季節賦予食物的特性,其健康價值也就會大打折扣。因此,立夏嘗三鮮,不僅僅是一種習俗,更是一種順應天地四時,保持身心平衡的養生之道呢。


來吧,讓我們一起去品三鮮,與即將暫別我們的春天餞別吧。

吃在立夏:只有大吃一頓,才能表達對春天的惜別,和對夏天的歡迎


02 生津消渴樹三鮮


立夏之後,天氣漸漸變得炎熱,人們會缺少食慾,因此民間有“苦夏”之說。在夏天,由於大量出汗,人體喪失的水分增多,脾胃的消化功能也會變差,多吃一些酸甜爽口的“樹三鮮”,是補充水分、清涼消暑的不二法門喲。


1、櫻桃


櫻桃,“先百果而熟,含羞帶紅來到人間”,在五月,櫻桃是最先成熟的果實,因此,其素有“早春第一果”、“百果之先”、“春果第一枝”的美譽。


櫻桃的色澤晶瑩紅豔,香氣獨特濃郁,漿汁豐富甜美,歷來為立夏嚐鮮之首選。《禮記•月令篇》就有關於櫻桃“羞似含桃,先薦寢廟”的記載。

白居易是一個愛吃櫻桃的人,他對櫻桃極盡盛讚:“瑩惑晶華赤,醍醐氣味真。如珠未穿孔,似火不燒人。瓊液酸甜足,金丸大小勻。”而蘇軾也對櫻桃極為喜愛,他曾在自己的詩中這樣寫道:“獨繞櫻桃樹,酒醒喉肺幹。莫除枝上露,從向口中傳。


櫻桃除了能醒酒、潤肺之外,還能補充維生素A,經常食用櫻桃,可以讓眼痛、視力下降、怕光等症狀遠離你。不過,櫻桃雖然好吃,但吃多了容易上火,因此不可貪多哦。


吃在立夏:只有大吃一頓,才能表達對春天的惜別,和對夏天的歡迎


2、枇杷


枇杷營養豐富,有著“果之冠”的美名,也是比較適合在立夏節氣前後食用的一種美味的水果。


枇杷不僅味道甘甜,其中蘊含的苦杏仁甙,在體內水解後產生的氫氰酸,能夠潤肺、止咳、祛痰,治療各種咳嗽;而其中含有的棕櫚油酸、油酸、亞油酸和亞麻酸等有機酸,還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對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吸收、祛痰都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枇杷中還富含粗纖維及礦物元素,能夠帶走多餘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增加腸胃蠕動,改善便秘,消除水腫,更是減肥瘦身時食用的優質水果候選人之一哦。


但要注意的是,枇杷的果核和果葉中含有微量的氰化物,建議大家在食用的時候,先摘去枇杷的蒂部和嫩葉,再將枇杷的果皮劃開剝掉,最後把枇杷底部星狀的尾也去除,防止裡邊的絨毛和髒汙吃壞肚子,如果你願意精細點,還可以將果肉切塊,把微毒的果核剔除。


完成這些工序之後,就可以捧著美味的枇杷,毫無後顧之憂地享用啦。


吃在立夏:只有大吃一頓,才能表達對春天的惜別,和對夏天的歡迎


3、杏子


杏在古代文化中有別樣的意蘊。孔夫子在為七十二名弟子講學時所選的講壇稱為“杏壇”,其實就是一片杏林。


杏樹環繞,花香在上,弟子們在花香的薰染中讀書,孔夫子在花影的輕撫下撫琴而歌,書聲伴著歌聲,風吹花落,如同香雪飄然。


范成大在《晚春田園雜興》這首詩中,也寫過這樣的名句:“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杏子的果肉鮮甜綿軟,一向有“甜梅”的美譽。《格物叢話》中說:“杏實味香於梅,而酸不及,核與肉自相離,其仁可以入藥。”因此,民間有“立夏吃個杏,到老沒有病”的說法。


但小夥伴們在吃美味的杏子時也要注意,杏子過食傷人哦,因此不可貪食,每次吃3—5枚為宜。

吃在立夏:只有大吃一頓,才能表達對春天的惜別,和對夏天的歡迎


03 鮮美爽口地三鮮


在不同的時節,慷慨的大自然向我們提供了不同的食單,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吃應季的蔬菜,是保持身心平衡的養生之道。現在就讓我們看看立夏的節令蔬菜“地三鮮”吧。


1、蠶豆


翠莢中排淺碧珠,甘欺崖蜜軟欺酥。新鮮上市的蠶豆質地酥軟,稍稍烹飪即可食用,咬一口也是軟糯清香,別有一番風味。


在過去,每逢立夏的前一天,江浙地區的孩子們會向鄰家討米一碗,然後用蠶豆、雷筍、豌豆、莧菜共煮一碗“立夏飯”,寓意五穀豐登。


翛然山徑花吹盡,蠶豆青梅存一杯。春末夏初,蠶豆花落,結出一個個飽滿厚實的豆莢子,這時的蠶豆最為鮮嫩。挑選其中的飽滿豆莢輕輕摘下,剝成豆米,“無論是簡單地炒鹹菜、拌香椿,還是和鹹肉、糯米一起蒸,開鍋時那股撲鼻的清香,都會令人食指大動,想要食之而後快。

更重要的是,蠶豆的別名叫“發芽豆”,因此百姓們在立夏這一天吃蠶豆,也是為了討一個“發”的彩頭呢。


吃在立夏:只有大吃一頓,才能表達對春天的惜別,和對夏天的歡迎


2、莧菜


紅莧菜也是“透骨新鮮”的時令蔬菜,民間有“立夏的莧菜雞肉香”的說法。


莧菜中鐵的含量是菠菜的1倍,鈣的含量則是菠菜的3倍,可以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莧菜還具有清利溼熱、清肝解毒、涼血散瘀等功效,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有著“長壽菜”的美稱。


莧菜還是減肥餐桌上的主角呢,經常食用莧菜,可以減肥輕身,促進排毒,防止便秘。

把盤中美味的莧菜吃完後,別忘了端起菜盆,將紅亮的湯汁一飲而盡哦,這是為了取“紅運當頭”的彩頭呢。


吃在立夏:只有大吃一頓,才能表達對春天的惜別,和對夏天的歡迎


3、黃瓜


黃瓜是夏季最佳的美容減肥蔬菜,經常食用黃瓜,不僅可以有效抵抗皮膚老化,減少皺紋的產生,還可以防止唇炎、口角炎。


《本草綱目》中記載,黃瓜有清熱、解渴、利水、消腫之功效,是最適合夏季食用的蔬菜之一。


由於黃瓜當中含有較多的果酸、果膠和纖維素,因此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促進腸道腐敗食物的排洩,祛脂瘦身,預防便秘。

炎炎夏日,人們往往容易感覺煩躁、口渴、食慾不振,這時候吃些清爽的黃瓜,就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呢。

吃在立夏:只有大吃一頓,才能表達對春天的惜別,和對夏天的歡迎


04 鮮美豐腴水三鮮


夏天是魚蝦長膘的時候,因此在立夏這天吃“水三鮮”,其中包含的無上美味,大概只有一個字最能概括,那就是“鮮”。


1、螺螄


清朝的瀛洲竹枝詞《農家美食》有這樣的記敘:“櫻珠梅子乍含酸,立夏輕風麥秀寒。覓得螺螄青殼蛋,攤粞寒豆共盤餐。”可見,立夏吃螺螄早已成為民間的傳統習俗。


江南的夏天,又怎能少得了螺螄?南方人吃螺螄,就相當於北方人擼串,再配上一大杯冰涼的啤酒,這才是完整的夏天啊。


猶記得前幾年,我還在江南的時候,每年夏天,一到傍晚的時候,路邊的大排檔總是人滿為患,相約三五好友,找一家相熟的大排檔,要上一盤螺螄,一邊聊著天,一邊“哧溜”一吸,美味的螺螄肉就乾淨利落的蹦到嘴裡啦,大家一邊喝啤酒,一邊嗦螺螄,雖然肉不多,但卻吃的津津有味!


吃螺螄,既是美食的享受,也是生活的樂趣。


吃在立夏:只有大吃一頓,才能表達對春天的惜別,和對夏天的歡迎


2、河豚


最早知道河豚,就是因為大吃貨蘇軾的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對美食極為講究的人,每年都會有兩個翹首期待的時節——金秋伺螃蟹,暮春候河豚。在日本的俳句裡寫道:“河豚的味美可解失戀之苦”,而在中國民間,則有“拼死吃河豚”的俗話。


不由感慨造物者的神奇,竟把至毒、極鮮二物融於一體,真讓人又愛又恨,且欲罷不能。若是想要一膏饞吻,只有拼命一試。


據說老饕蘇東坡謫居常州時,酷愛吃河豚。當地有一個官員,家裡的廚師烹製河豚頗有獨到之處,於是這位官員就想請大名鼎鼎的“蘇學士”吃一頓。


在蘇軾大嚼河豚時,官員的家眷們都躲在屏風後面,想聽聽蘇學士對自家的河豚如何點評。


但見蘇軾埋頭大啖,不聞讚美之聲。正當眾人相顧失望之際,已經吃到飽嗝不已的蘇軾忽又下箸,口中唸唸有詞:“也值得一死!”


吃在立夏:只有大吃一頓,才能表達對春天的惜別,和對夏天的歡迎


3、鰣魚


鰣魚鱗白如銀,肉質肥嫩,味極鮮美,它因“魚肉細嫩,富於脂肪”而聞名,素有“魚中之王”的美稱。作為魚中佳品,鰣魚自古就為人所愛,明代陸容《菽園雜記》雲: “鰣魚尤吳人所珍。”


鰣魚尤以富春江所產最為肥美。郭沫若遊富春江時,就曾經寫過“鰣魚時已過,齒頰有餘香”的詩句。


東漢名士嚴子陵,因難捨富春江畔垂釣之趣、鰣魚之美,因而婉拒了漢光武帝劉秀的徵召,挈妻攜子,隱居富春江畔,耕作垂釣、終老林泉,傳為千古佳話,鰣魚從此名滿天下。

北宋的彭幾把“鰣魚多骨”列為生平“五恨”之首,張愛玲也曾說過,“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


到了明清兩代,鰣魚不僅僅是席上珍品,還成了被列為皇室貢品,因而鰣魚也成為社會等級和身份的象徵。《金瓶梅》中就提到了“糟鰣魚”:“落後才是裡外青花白地磁盤,盛著一盤紅馥馥柳燕蒸的糟鰣魚,馨香美味,入口而化,骨刺皆香。”寥寥數語,令人垂涎。


鰣魚有魚的美味,亦有肉的質感,吃到嘴裡肉質細膩,肥腴醇厚,馨香撲鼻,為一般魚類所不及。民諺雲:“鰣魚吃鱗,甲魚吃裙。”鰣魚的美味全在於那一身披掛著油脂的閃閃發光的魚鱗,所以烹製鰣魚時絕對不可去鱗。


吃在立夏:只有大吃一頓,才能表達對春天的惜別,和對夏天的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