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曲解的“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的意思是背後臨近河水擺陣;或佈下的陣勢。後來指絕境求生,為求出路而決一死戰。

歷史上,韓信和張耳率軍欲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趙王歇、成安君陳餘聽說漢軍來襲,在井陘口聚集起號稱二十萬的軍隊。而韓信故意安排軍士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次日交戰,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全面出擊,背水列陣的士兵沒有退路、拼死拒敵。趙軍大敗,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被曲解的“背水一戰”

這是我們所熟知的版本,我們通常用這個成語來詮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略計劃。但是反觀歷史我們發現,有雄心、不惜拼死一搏,但最終失敗的案例卻數不勝數。其中最知名的當屬三國馬謖。

彼時,蜀將馬謖也想運用“背水一戰”原理,先將部隊全都拉上山,再“置之死地而後生”拼死殺敵。可結果,魏將張郃圍而不打、斷其水源,蜀軍軍心大亂……

南北朝時,南齊十萬餘精兵在宦官王寶孫的指揮下背水列陣,與蕭衍決戰,結果被人數處於劣勢的蕭衍軍打得大敗,無數士兵跳到水裡淹死。此後,南齊軍隊便一蹶不振。

考證歷史發現,我們往往所獲知的並非全部。事實上:

  1. 韓信首先認清了趙軍統帥陳餘是個戰略思維呆板的傳統軍人,不懂“兵者詭道也”。
  2. 其次,韓信瞭解到陳餘拒絕了李左車“在井陘道口挖深溝、築高壘,守而不戰”+“出奇兵堵後路,截其糧草”的策略。這奠定了韓信的戰略基礎。
  3. 分兵三路。先派兩千輕騎埋伏於趙營周邊,待趙軍離營後迅速佔領;再派一部分軍隊故意背靠河水列陣以引誘趙軍。待決戰時,漢軍的誘敵部隊佯敗退回臨水陣地。趙軍見漢軍敗退則全軍出動,乘勝追擊。韓信此時將誘敵軍隊與原背水臨陣的軍隊合在一起,憑死地激發士兵拼死一搏。當趙軍發覺對手拼死以抵且無法佔到便宜時,本欲退回自家營盤,但忽見營中已插滿漢軍旗幟,故而軍心大亂,在腹背夾擊的情況下崩潰。

韓信的“背水一戰”,更像是打的一場知己知彼的心理戰,對手的自大成就了韓信的成功,而背水,只是為了讓誘敵佯敗的部隊,不至於“由佯變實”,逃跑的剎不住陣腳。

被曲解的“背水一戰”

隨之時間的推移,現今我們所說的成語“背水一戰”,只是後人從歷史中抽取了片段為己所用。現實中,戰場如職場,面對對手擁有必勝信心固然重要,但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方式並不可取,一旦逼上絕路再無翻盤機會,畢竟你不能永遠幸運。身在職場,要學“諸葛亮”,在心底要給自己留下退路、留下應變、應急之道,當預案多了,自然也就事事盡在掌握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