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裡有這樣一個場景:
“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
可誰能想到,一語成讖。
電影裡的一句臺詞,有一天卻成了現實。
今天一早,網頁就被“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刷屏了。
昨天下午6點50分左右,也就是日落黃昏時,法國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
據報道,此次大火主要原因可能跟翻修工程有關,隨後有400名消防員在現場進行滅火工作。
到目前為止,主體結構和兩座標誌性的塔樓保存下來了,最重要的文物耶穌受難荊棘冠及很多文物已被成功搶救。
但可惜的是,頂部建築基本被焚燬,標誌性的塔尖更是在大火中轟然倒塌,三分之二被損毀。
院內1260年舉世聞名的玫瑰花窗,有3扇也因高溫炸燬。
……
一名現場目擊者描述那個場景:人們站在那裡,望著它掩面哭泣,或下跪祈禱。
美國CBS新聞網之後發佈了一組聖母院內的照片,真的慘不忍睹。
在特推等境外社交網站上,卡西莫多抱著巴黎聖母院痛苦的卡通,也被很多人轉發。
這場大火讓全世界無數人深感惋惜。
因為世界文明面前,這不僅是法國的損失,也是全世界的悲劇。
然而,這件事發生後,除了惋惜聲,還有隨處可見的討伐聲,以及拍手叫好的聲音。
他們認為,現在表示痛心惋惜的人都是聖母婊,一點也不愛國,因為法國是“火燒圓明園”的主要參與者。
這不是少數,在每條微博,每篇文章的後面,都有很大一部分這樣的聲音。
其實,很多人會聯想到圓明園,我也不例外,也曾想過這是不是因果循環,但我不會拍手叫好。
因為我們曾是受害者,但卻不能一直活在過去的仇恨裡。
前人教我們的是勿忘國恥,但沒叫我們冤冤相報。
正是因為我們經歷過失去的痛苦,所以更懂得這是一件怎樣的心情。
巴黎聖母院,有很多人去過,有的深深震撼有的只是走馬觀花;也有很多人沒去過,沒有多餘的情感。
但幾乎都聽過這個偉大的名字,就像我國的故宮,美國的自由女神像。
巴黎聖母院,不是個國家的所屬物,而是一代文明的符號。
為此,我們深感唏噓惋惜,有什麼錯?
想起霍金先生去世時,很多人發文悼念,有人批評說“連人家幹什麼的都搞不清楚,就會在朋友圈發文裝逼。”
其中一個反駁的聲音我記憶深刻:
我不瞭解,不妨礙我知道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不妨礙我為之惋惜。
其實,巴黎聖母院事件也是這樣。
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一個噩耗,不管怎樣,都不妨礙我為之惋惜。
《笑場》裡有一句話:
“大雨裡百鬼夜行,我們混在其中,比鬼還高興。”那些拍手叫好的,幸災樂禍的人,我不明白他們是為了噴而噴,還是真的太過憤世嫉俗,但我只看到他們的的狹隘和可怕。
他們真的為圓明園感到悲痛過嗎?
我不確定,我甚至懷疑他們其中的有些人,是不是在以愛國的由頭髮洩自己的戾氣。
因為我實在無法相信,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心裡會深藏對國家的大愛。
1860年,圓明園被燒以後,《巴黎聖母院》作者,偉大的法國文學家雨果,寫信給上尉巴特勒。
他在信中怒斥英法聯軍的惡行:
“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劫,一個放火,可以說勝利是偷盜者的勝利,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人類文明的損失,無分國內外。
1937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我國建築大師梁思成和林徽因被迫南下重慶。
之後,盟軍準備大規模轟炸日軍,為了保護敵佔區的古建築不毀於炮火,專門把梁思成邀請過來,但當梁思成圈點完畢交還地圖時,突然沉思幾秒說:
“我還有個建議,希望另外兩個城市也能得到保護,但是不在中國。”他接著說:
“日本的京都和奈良,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兩座古城,古建築林立。”直到日本宣佈投降,國內幾近廢墟,唯有京都和奈良倖免於難,至今完好。
有人不理解為什麼,他的親人也死於抗日前線,但梁思成說:
“要是從我的個人感情出發,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築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結晶。”人類文明,關乎每一個人。
真正的深明大義,也會跨過國家和仇恨。
想起前兩天奔馳女車主事件,一句“我是合理合法維權,不是按鬧分配”,讓大家紛紛為她點贊。
因為她不再只是計較自己的得失,還在為跟她面對相同經歷和可能性的人發聲。
其中有一條高讚的微博評論:
一旦社會趨於黑暗,你要學會發聲,學會為別人發聲。你為別人發聲,以後別人才會為你發聲。
造成悲劇的是罪惡和狹隘,解決悲劇的是善意和包容。
我們祖國發展如今,始終貫徹一個包容的態度,我信服,也堅信:
沒人能在無盡的仇恨中遠行;
也沒人能在卑劣的狹隘中得以自救。
天災人禍面前,世界文明面前,我們要做的是敢於譴責英法的雨果,和保護古建築的梁思成,而不是幸災樂禍的洩憤者。
就像下午@圓明園遺址公園回應的微博:
“衷心祈願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因為,我們要的不是世界滅亡,我們要的是世界和平。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