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固執也不淪喪,順從本真,遠離物累,才能活得灑脫,張載神化篇

《正蒙》是北宋張載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從各個方面闡述了他的哲學觀和道德觀。張載其人,流傳最廣的就是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四句教,成為後世文人志士的榜樣。

在前三篇我們分別介紹了張載的哲學觀,宇宙觀,天地觀。這一篇我們來介紹《正蒙》的第四篇——神化篇。在神化篇中,張載試圖統一“神”與“化”的兩個方面,來為人生指明方向。“神”是體,“化”是用,他的理想人格,是不執著於任何一面。神而不化,則太厚拙;化而失神,則失去本根。所以他的理想人格是一種剛柔並濟、不卑不亢的精神。能夠守本達末,根深葉茂,是他所推崇的健全人格。

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他是如何闡述其“神化一氣”的精神理念的。

不固執也不淪喪,順從本真,遠離物累,才能活得灑脫,張載神化篇

“神”與“化”本是一氣的體用

“神、化”兩個字,在張載這裡其實與“德、道”兩個字相應。是把“德”與“道”兩個字從抽象哲學化的表達轉化為功能應用的表達。所以他說“神,天德;化,天道。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

德是體,道是用,所以稱為神與化。而神與化都是一氣的體用,是密不可分的。

他認為“神”是不思慮而知,不思慮而得的,至大而沒有方所,神明是無論遠近幽深的,世間萬物的變化都是“神”的鼓動,那剎那剎那不住的運作和變化,是難以言表的。所以要表達“神”,必須要有充沛鼓舞的“疾辭”,就是當下這一刻最直率的反應,不是通過思慮而得的語言。通過思慮而得的語言,就成了“緩辭”,它不能夠盡力地表現出“神”,而只能表達“神變”之後的“化”。

“虛明,照鑑,神之明也;無遠近幽深,利用出入,神之充塞無間也。”

"天下之動,神鼓之也,辭不鼓舞則不足以盡神。"

"形而上者,得辭斯得象矣。神為不測,故緩辭不足以盡神,緩則化矣;化為難知,故疾辭不足以體化,急則反神。"

不固執也不淪喪,順從本真,遠離物累,才能活得灑脫,張載神化篇

“窮神知化”則為聖人

所以神憑於本覺,化從於直覺,一個德盛的人呢,能夠窮神而知化,這表現為他能夠了察事物變化之機,順於時機而動作停止。一個人能得時,就是知機,知機就是得象,那麼他的心地能合於自然,非時不動,非義不出,通達於事物的變化,順行逆行,利用出入,都合於氣機,所以稱作“窮神知化”。

“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其在人也,知義利用,則神化之事備矣。

德盛者,窮神則知不足道,知化則義不足雲。”

“天之道也運諸氣,人之化也順夫時。非氣非時,則化之名何有?化之實何施?”

“所謂氣也者,非待其蒸鬱凝聚,接於目而後知之。苟健、順、動、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以名之象爾。然則象若非氣,指何為象?時若非象,指何為時?”

“窮神知化”的表現,在於全然的合於本質天然,是每個人本具的“良能”。這個“良能”,後來被王陽明稱作“良知”,而“知行合一”的“致良知”之學也成為他的思想根本,可見張載對於心學的影響是極大的,從陸九淵到王陽明,都從張載這裡充分汲取了思想的精華。

不固執也不淪喪,順從本真,遠離物累,才能活得灑脫,張載神化篇

張載所推崇的是一個人能夠反於天真,純以神而行之,好比《道德經》中所說的“其神不鬼”。他認為一個人只應從“神化”兩個方面去充實自己,神就是那個性靈天真的本體,而化也並不是通過思維分別而做出的選擇,化只是神的應用,只是“熟”而已,就是一個人只要保持其天真本然,久而久之,自然可以“知化”,舉動出入都合於氣機,這不是智力所能勉強去做的事。這裡可以看出,他反對機械地、勉強的、有為的處世態度,認為那樣看起來用了聰明,實際反而因為智力聰辯而降低了生命可能達到的高度,那就是純粹而樸素,至誠而神化。

這與佛家禪宗的本根其實是相通的,也與道家無為清靜而天下正的思想是統一的。一個人如果能完全的合於本然,所行順於時,順於機,與物無違,包容虛闊,心無掛礙,不就是佛家的“淨土”所追求的嗎?可見三教從來一祖風,所言非虛。

“神化者,天之良能,非人能,故大而位天德,然後能窮神知化。”

“大可為也,大而化不可為也,在熟而已。《易》謂窮神知化,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強也。”

“大而化之,能不勉而大也,不已而天,則不測而神矣。”

“大則不驕,化則不吝。”

“無我而後大,大成性而後聖,聖位天德不可致知謂神。故神也者,聖而不可知。”

“神不可致思,存焉可也;化不可助長,順焉可也。存虛明,久至德,順變化,達時中,仁之至,義之盡也。知微知彰,不捨而繼其善,然後可以成性矣。”

“聖不可知者,乃天德良能,立心求之,則不可得而知之。”

不固執也不淪喪,順從本真,遠離物累,才能活得灑脫,張載神化篇

兩種過失

一個人為物所累,就會日漸遠離本真,吝於物而喪其心,變得越來越自私,精神越來越卑鄙,心地狹小。而只知道蠢蠢然不動心,不能體察事物體相的發展變化,不能覺察氣機,也不能順化,就會變得太過敦厚而冥頑。這是因為不明“神、化”本來一體而造成的兩種過失。張載因此提出了批判,讓人明瞭兩種過失,從而遠離這兩種遠離大道的過失。

“徇物喪心,人化物而滅天理者乎,存神過化,忘物累而順性命者乎。”

“敦厚而不化,有體而無用也。化而自失焉,徇物而喪己也。大德敦化,然後仁智一而聖人之事備。”

“無我然後得正己之盡,存神然後妙應物之感。”

“旁行不流,圓神不倚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溺於流也。”

“義以反經為本,經正則精;仁以敦化為深,化則行顯。義入神,動一靜也;仁敦化,靜一動也。仁敦化則無體,義入神則無方。”

既不能徇物喪心,也不能敦厚不化,要能夠通達而無礙,體物而流通。既能夠致廣大,也能夠造精微,利物利人,不自私,不吝嗇,不固執,廓然而大公。這雖然是聖人的標準,但每一個人都可以向著這樣的目標去靠近。哪怕做不到“不勉而中”,也能夠“須臾未嘗離也”,這才是一個人應該有的基本修養。

不固執也不淪喪,順從本真,遠離物累,才能活得灑脫,張載神化篇

結語

以上就是張載在“神化篇”中所闡述的“神化一體”的聖人觀。他認為人應該遠離那些為物所累的各種私心邪心,能夠保守本性的天真,存神而化用,做一個精神寬廣,氣魄宏偉的大寫的“人”。這樣的人,也許表面上看起來和普通人一樣,然而你只要一接觸到他,就會被他的博大虛融而感染。因為他就像是“天”的代表,是“神”的顯化,能夠鼓舞萬物,而不自恃。每個人都能從那裡獲得精神的力量,去越過人生的種種險隘和困苦,超越生活的表面,而達到其寧靜深邃的本質。

本文作者:魚生

想了解更多的古人思想的精華,就點個關注吧。我會持續發表後續的文章,您的支持就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感謝您的閱讀。

不固執也不淪喪,順從本真,遠離物累,才能活得灑脫,張載神化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