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股權,不同群體視角下如何去達到一致

一家創業公司的一天是怎樣的?

CEO在思考著公司未來的戰略方向;HRD在公司雷厲風行,操心著執行事務;員工在工位上努力工作,心裡盤點著何時能漲工資;投資人看著手裡的盡調材料,分析項目的發展前景,糾結要不要投資。

這些不同身份的人群,其實都在考慮同一個問題——股權。

資本寒冬下,CEO要用股權招人、留人、篩選人;HRD要負責執行員工股權激勵;員工在想要不要接受股權激勵,手裡的期權何時能夠增值;合理的股權架構,在投資人眼裡也是加分項。

事實上,不同身份的人群有著不同的股權需求,不能一概而論,而市場上的“常見做法”,多是基於股權律師自己處理過的項目經驗形成的判斷。但是,股權領域基礎數據量不夠大,專業精度要求又高,單憑律師的經驗判斷,難以保證實施效果。

通過對創始人、HRD、員工和投資人四個人群的股權痛點做了統計分析,分享我們對股權需求小趨勢的洞察,並提出相關解決方案,希望對創業者們有所幫助。

關於股權,不同群體視角下如何去達到一致

不同人群的股權需求

創始人|具有較高的股權風險意識,頂層股權架構設計最重要

創始人是公司的掌舵者,頂層股權架構設計的好壞,決定著創始人能否持續帶領公司前進。其中,股權激勵直接影響公司的股權結構,需要特別注意。

以下,是創始人們最常見的三大股權痛點:

1.股權激勵對創始人控制權的影響。

股權激勵意味著讓渡一部分股權,如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在員工權益和控制權之間進行取捨,是擺在創始人們面前的問題。

2.實施股權激勵給公司帶來的回購、稅負成本。

股權激勵一般是免費或者低價發放股權,產生的成本則由公司承擔。

在A輪及以前的早期融資階段,投資人一般會要求公司和創始人共同承擔股權回購義務。但在實踐中,由於中國公司法對非上市公司的股權回購有嚴格限制,人民幣架構公司的股權回購普遍由創始人來完成,如果股權發放處理不好,創始人將要承擔很大的風險。

當公司發展到了中後期,甚至準備上市了,這時股權激勵的重點就不再是留住員工,而是財稅規劃、成本確認。在境內,公司上市具有盈利要求,虧損無法上市;境外雖然沒有盈利要求,但也不是個好信號,即使流血上市,也難免遭遇破發

例如,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披露的財報顯示,由於一次性攤銷了向雷軍支付的價值99億元的股權激勵費用,小米當季呈現鉅額虧損,隨後市值呈現持續下跌。

因此,通過科學合規的制度設計,將成本降到最低,無疑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3.員工離職後的股權回收問題。

公司的股權數量是有限的,想要持續地進行股權激勵,要麼發老股,要麼回購股權。

中國公司法規定,回購後的股權有兩個用處,一是註銷,二是用於股權激勵,兩種都是回饋股東的方式。很多公司回購散落的股權去做股權激勵,就是為了解決持續激勵的問題。

在一級市場,事先約定好退出和回購機制,可以防止股權流失。在二級市場,為了保證流通性,制度的合規性更加重要。股權激勵越往後走越複雜,需要從長期主義的角度進行設計。


HRD|作為股權激勵的主要負責人,HRD更看中股權激勵的執行問題

很多創業公司實施股權激勵都交由融資律師來做,更有不少創始人直接丟給公司高管,但他們不是專業人士,執行起來往往無從下手,質量也難以保證。

其中,股權激勵最直接的執行者是HRD,HRD最核心的KPI就是降低人才流失率。如果股權激勵對員工沒有吸引力,不能降低人才流失率,將直接影響HRD的利益。

對此,我們也總結了HRD常見的三大困擾:

1.對股權激勵的專業程度有限,無法解答員工的困惑,希望能夠有第三方從中立、專業的角度進行解答。

2.股權激勵數據繁瑣、難以統計和實施跟蹤,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希望能夠有更直觀、準確、高效的方式進行數據統計。

3.對股權激勵具體的發放、行權、回購流程不瞭解,難以落地實施,希望有專業人員指導日常的具體操作,避免因為程序的疏忽給公司帶來負面影響。


員工|讓員工瞭解自身權益,是保證激勵效果的前提

股權激勵的對象是員工,員工對股權的價值體感非常重要。提高員工的價值體感,主要解決員工的三個疑惑:

1.要不要接受股權激勵?2.自身權益如何實現?3.未來的增值空間有多大?

但是,大部分創業者,在打造員工價值感方面做得並不是很好。

例如,員工雖然知道被授予的期權數,但公司總股本、對應多少比例的股權,員工卻不清楚。如果協議裡設置了一些難以達成的條件,或是嚴格的離職回購制度,一些違規行為也會導致員工期權作廢。

況且,很多創業公司都採用VIE結構,期權協議通常是全英文,員工很難在短時間內看懂全文,如果這個文件沒有任何備份,其實相當於無效。因此,業內也流傳著一種說法:期權協議其實就是“小黑屋文件”。

近年來,蘑菇街、優酷期權貶值、美團期權糾紛,這些負面案例多多少少破壞了大家對創業、期權和財富自由的預期。

資本寒冬下,如何通過股權來吸引人才?這是困擾很多創業者的問題。


投資人|合理的股權架構,在投資人眼裡也是加分項

除了以上三個人群,投資人對公司股權架構也非常在意。股權激勵制度合理,符合投資人的預期,也可以助力公司融資。

融資報告對投資項目進行了分析,發現投資人有權委派董事的項目接近99%,其中只有7%的項目對投資人委派董事設置了持股門檻,而派駐董事就是投資人作為股東的權利。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看似跟股權架構沒關係的內容,比如導致ofo僵局的“一票否決權”,其實就是投票權,這也是股權的一種應用。

投資行業深諳創業要靠團隊協力做成,他們會倒逼創業者在投資協議中預留期權池份額,也就是做股權激勵。

但是,在盡調過程中,當投資人想要了解公司融資歷史時,創業者往往只能翻閱各種歷史文件,過程非常繁瑣,而且無法直觀地呈現,既拖慢了融資節奏,又傳遞了一種股權架構不清晰的信號。

關於股權需求的小趨勢

在對以上四個人群的股權痛點進行統計分析後,我們總結了過去一年100多家創業公司的股權需求,發現了以下5個小趨勢:

關於股權,不同群體視角下如何去達到一致

1.股權激勵效果——40.82%

2.期權池劃分——22.66%

3.員工離職後股權處理——16.28%

4.股權激勵涉稅——9.86%

5.股權結構合理性——6.25%

數據顯示,股權激勵效果是創業公司最常見的股權痛點,其次才是期權池規劃、員工離職後股權如何處理、財稅規劃等操作問題。但對於大部分創業者來說,股權問題比較專業,如果自己去管理股權,既難以保證效果,又無從下手。

關於股權,不同群體視角下如何去達到一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開始主動尋找股權解決方案,股權風險防控意識不斷提升。

二、初創公司股權需求強烈,在A輪前就啟動股權激勵的高達84%

關於股權,不同群體視角下如何去達到一致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現在的新經濟創業公司,那就是“快”。但隨著資產數據不斷增長,組織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越往後期的公司,由於資產數據龐大,想要數字化轉型非常困難。

早期搭建合理的股權架構,可以為以後節省大量的成本。

因此,創業公司更傾向於在早期完善公司股權架構。其中,在A輪前就啟動股權激勵的公司佔比高達84%,說明在市場環境的倒逼下,創業公司的股權管理意識已經被喚醒。

三、對智能系統快速迭代、定製化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

在股權服務的需求上,新經濟創業公司也呈現出新的趨勢:股權需求更大,對B端管理系統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傾向於購買更細分的股權服務。

解決方案

定製化|從標準到定製,多場景行業標準解決方案

在標準化的基礎上加上定製化服務,可以開發出更多標準化解決方案。

一、期權池規劃

公司中的個體員工是不是在創造價值,創始人的感知非常明確,但又很難去量化這個感知。期權發放之後,一旦創始人覺得這個人沒有想象中能創造價值,然後去調整數量,增加限制條件,員工就會感覺“老闆在算計自己”,甚至引起糾紛。

因此,在確定期權發放數量時,已經不能單純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劃分,還要根據員工的發展潛力、不可替代性等因素,制定好考核、發放、退出機制,保證激勵制度的合理和有效。

二、價格測算

在實踐中,有的公司“大筆一揮”,在天使輪階段就發了很多期權,但是公司在A、B輪以後,估值可能有倍數級增長。這時,天使輪階段看似價值很低的期權就不是一筆小數目了,公司需要承擔很大的財務、稅負成本,對公司的回購、上市等計劃造成不好的影響。

因此,傳統的股權激勵“定價格”也要進行改進,結合公司的發展階段進行動態調整,將財務、稅負成本儘可能地降低,這將成為公司健康發展的保證。

三、員工權益宣講

股權激勵屬於高風險高回報的權益,與公司的發展狀況息息相關,而與之相關的現金激勵則是切實可見的,二者的區別就在於延期激勵和即時激勵。

員工往往喜歡即時激勵,因為直接拿到錢會很“爽”。相反,股權激勵作為創業公司激勵員工的重要方式,本身沒有即時性,如何讓員工接受這一點,並提高對股權的價值體感,是保證股權激勵效果的關鍵。

在我們服務過的100+客戶中,34.2% 的客戶都採購了“員工權益宣講”服務項。在宣講過程中,我們會給員工普及股權激勵的知識、舉例說明收益空間、解答員工的疑惑等,讓員工真正感受到股權的價值。

行業數據|從經驗到數據,洞察各個行業的股權趨勢

定製化諮詢服務深入挖掘創業公司的真實需求,這種“諮詢前置、系統落地”的方案,各階段創業者的需求都能精準匹配。

股權是創業路上的底層密碼,如何全方位打造合理的股權結構,值得我們共同關注。

商業創業法律股權諮詢 徐靂老師微信aicye8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