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股权,不同群体视角下如何去达到一致

一家创业公司的一天是怎样的?

CEO在思考着公司未来的战略方向;HRD在公司雷厉风行,操心着执行事务;员工在工位上努力工作,心里盘点着何时能涨工资;投资人看着手里的尽调材料,分析项目的发展前景,纠结要不要投资。

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群,其实都在考虑同一个问题——股权。

资本寒冬下,CEO要用股权招人、留人、筛选人;HRD要负责执行员工股权激励;员工在想要不要接受股权激励,手里的期权何时能够增值;合理的股权架构,在投资人眼里也是加分项。

事实上,不同身份的人群有着不同的股权需求,不能一概而论,而市场上的“常见做法”,多是基于股权律师自己处理过的项目经验形成的判断。但是,股权领域基础数据量不够大,专业精度要求又高,单凭律师的经验判断,难以保证实施效果。

通过对创始人、HRD、员工和投资人四个人群的股权痛点做了统计分析,分享我们对股权需求小趋势的洞察,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希望对创业者们有所帮助。

关于股权,不同群体视角下如何去达到一致

不同人群的股权需求

创始人|具有较高的股权风险意识,顶层股权架构设计最重要

创始人是公司的掌舵者,顶层股权架构设计的好坏,决定着创始人能否持续带领公司前进。其中,股权激励直接影响公司的股权结构,需要特别注意。

以下,是创始人们最常见的三大股权痛点:

1.股权激励对创始人控制权的影响。

股权激励意味着让渡一部分股权,如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员工权益和控制权之间进行取舍,是摆在创始人们面前的问题。

2.实施股权激励给公司带来的回购、税负成本。

股权激励一般是免费或者低价发放股权,产生的成本则由公司承担。

在A轮及以前的早期融资阶段,投资人一般会要求公司和创始人共同承担股权回购义务。但在实践中,由于中国公司法对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回购有严格限制,人民币架构公司的股权回购普遍由创始人来完成,如果股权发放处理不好,创始人将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当公司发展到了中后期,甚至准备上市了,这时股权激励的重点就不再是留住员工,而是财税规划、成本确认。在境内,公司上市具有盈利要求,亏损无法上市;境外虽然没有盈利要求,但也不是个好信号,即使流血上市,也难免遭遇破发

例如,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披露的财报显示,由于一次性摊销了向雷军支付的价值99亿元的股权激励费用,小米当季呈现巨额亏损,随后市值呈现持续下跌。

因此,通过科学合规的制度设计,将成本降到最低,无疑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3.员工离职后的股权回收问题。

公司的股权数量是有限的,想要持续地进行股权激励,要么发老股,要么回购股权。

中国公司法规定,回购后的股权有两个用处,一是注销,二是用于股权激励,两种都是回馈股东的方式。很多公司回购散落的股权去做股权激励,就是为了解决持续激励的问题。

在一级市场,事先约定好退出和回购机制,可以防止股权流失。在二级市场,为了保证流通性,制度的合规性更加重要。股权激励越往后走越复杂,需要从长期主义的角度进行设计。


HRD|作为股权激励的主要负责人,HRD更看中股权激励的执行问题

很多创业公司实施股权激励都交由融资律师来做,更有不少创始人直接丢给公司高管,但他们不是专业人士,执行起来往往无从下手,质量也难以保证。

其中,股权激励最直接的执行者是HRD,HRD最核心的KPI就是降低人才流失率。如果股权激励对员工没有吸引力,不能降低人才流失率,将直接影响HRD的利益。

对此,我们也总结了HRD常见的三大困扰:

1.对股权激励的专业程度有限,无法解答员工的困惑,希望能够有第三方从中立、专业的角度进行解答。

2.股权激励数据繁琐、难以统计和实施跟踪,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希望能够有更直观、准确、高效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

3.对股权激励具体的发放、行权、回购流程不了解,难以落地实施,希望有专业人员指导日常的具体操作,避免因为程序的疏忽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员工|让员工了解自身权益,是保证激励效果的前提

股权激励的对象是员工,员工对股权的价值体感非常重要。提高员工的价值体感,主要解决员工的三个疑惑:

1.要不要接受股权激励?2.自身权益如何实现?3.未来的增值空间有多大?

但是,大部分创业者,在打造员工价值感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

例如,员工虽然知道被授予的期权数,但公司总股本、对应多少比例的股权,员工却不清楚。如果协议里设置了一些难以达成的条件,或是严格的离职回购制度,一些违规行为也会导致员工期权作废。

况且,很多创业公司都采用VIE结构,期权协议通常是全英文,员工很难在短时间内看懂全文,如果这个文件没有任何备份,其实相当于无效。因此,业内也流传着一种说法:期权协议其实就是“小黑屋文件”。

近年来,蘑菇街、优酷期权贬值、美团期权纠纷,这些负面案例多多少少破坏了大家对创业、期权和财富自由的预期。

资本寒冬下,如何通过股权来吸引人才?这是困扰很多创业者的问题。


投资人|合理的股权架构,在投资人眼里也是加分项

除了以上三个人群,投资人对公司股权架构也非常在意。股权激励制度合理,符合投资人的预期,也可以助力公司融资。

融资报告对投资项目进行了分析,发现投资人有权委派董事的项目接近99%,其中只有7%的项目对投资人委派董事设置了持股门槛,而派驻董事就是投资人作为股东的权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看似跟股权架构没关系的内容,比如导致ofo僵局的“一票否决权”,其实就是投票权,这也是股权的一种应用。

投资行业深谙创业要靠团队协力做成,他们会倒逼创业者在投资协议中预留期权池份额,也就是做股权激励。

但是,在尽调过程中,当投资人想要了解公司融资历史时,创业者往往只能翻阅各种历史文件,过程非常繁琐,而且无法直观地呈现,既拖慢了融资节奏,又传递了一种股权架构不清晰的信号。

关于股权需求的小趋势

在对以上四个人群的股权痛点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总结了过去一年100多家创业公司的股权需求,发现了以下5个小趋势:

关于股权,不同群体视角下如何去达到一致

1.股权激励效果——40.82%

2.期权池划分——22.66%

3.员工离职后股权处理——16.28%

4.股权激励涉税——9.86%

5.股权结构合理性——6.25%

数据显示,股权激励效果是创业公司最常见的股权痛点,其次才是期权池规划、员工离职后股权如何处理、财税规划等操作问题。但对于大部分创业者来说,股权问题比较专业,如果自己去管理股权,既难以保证效果,又无从下手。

关于股权,不同群体视角下如何去达到一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主动寻找股权解决方案,股权风险防控意识不断提升。

二、初创公司股权需求强烈,在A轮前就启动股权激励的高达84%

关于股权,不同群体视角下如何去达到一致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现在的新经济创业公司,那就是“快”。但随着资产数据不断增长,组织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越往后期的公司,由于资产数据庞大,想要数字化转型非常困难。

早期搭建合理的股权架构,可以为以后节省大量的成本。

因此,创业公司更倾向于在早期完善公司股权架构。其中,在A轮前就启动股权激励的公司占比高达84%,说明在市场环境的倒逼下,创业公司的股权管理意识已经被唤醒。

三、对智能系统快速迭代、定制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股权服务的需求上,新经济创业公司也呈现出新的趋势:股权需求更大,对B端管理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倾向于购买更细分的股权服务。

解决方案

定制化|从标准到定制,多场景行业标准解决方案

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加上定制化服务,可以开发出更多标准化解决方案。

一、期权池规划

公司中的个体员工是不是在创造价值,创始人的感知非常明确,但又很难去量化这个感知。期权发放之后,一旦创始人觉得这个人没有想象中能创造价值,然后去调整数量,增加限制条件,员工就会感觉“老板在算计自己”,甚至引起纠纷。

因此,在确定期权发放数量时,已经不能单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划分,还要根据员工的发展潜力、不可替代性等因素,制定好考核、发放、退出机制,保证激励制度的合理和有效。

二、价格测算

在实践中,有的公司“大笔一挥”,在天使轮阶段就发了很多期权,但是公司在A、B轮以后,估值可能有倍数级增长。这时,天使轮阶段看似价值很低的期权就不是一笔小数目了,公司需要承担很大的财务、税负成本,对公司的回购、上市等计划造成不好的影响。

因此,传统的股权激励“定价格”也要进行改进,结合公司的发展阶段进行动态调整,将财务、税负成本尽可能地降低,这将成为公司健康发展的保证。

三、员工权益宣讲

股权激励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权益,与公司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而与之相关的现金激励则是切实可见的,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延期激励和即时激励。

员工往往喜欢即时激励,因为直接拿到钱会很“爽”。相反,股权激励作为创业公司激励员工的重要方式,本身没有即时性,如何让员工接受这一点,并提高对股权的价值体感,是保证股权激励效果的关键。

在我们服务过的100+客户中,34.2% 的客户都采购了“员工权益宣讲”服务项。在宣讲过程中,我们会给员工普及股权激励的知识、举例说明收益空间、解答员工的疑惑等,让员工真正感受到股权的价值。

行业数据|从经验到数据,洞察各个行业的股权趋势

定制化咨询服务深入挖掘创业公司的真实需求,这种“咨询前置、系统落地”的方案,各阶段创业者的需求都能精准匹配。

股权是创业路上的底层密码,如何全方位打造合理的股权结构,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商业创业法律股权咨询 徐雳老师微信aicye8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