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中最叛逆的,不是愛情至上的伊麗莎白,而是這個人

看過《傲慢與偏見》的讀者,都會對具有叛逆精神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印象深刻,並且為之著迷。

她不畏世俗,勇敢追求愛情,秉持“愛情是美滿婚姻基礎”的這一堅定信念,不隨波逐流。

也正因為此,她得到了貴族青年達西的愛情,最後收穫了有錢又有愛的婚姻,圓了所有憧憬愛情的女人的夢。

但是,我卻認為,在《傲慢與偏見》中,卻有比伊麗莎白更具有叛逆精神的人,這就是伊麗莎白的母親——班納特太太。

想不到吧?

今天,我就來談談,為什麼我認為班納特太太,是《傲慢與偏見》中,最具有叛逆精神的一個人物。

《傲慢與偏見》中最叛逆的,不是愛情至上的伊麗莎白,而是這個人


一、敢於主張男女平等的權利

可以說,《傲慢與偏見》中,有關班納特家女兒們所有愛情故事的根源,都來自於當時不合理的限定繼承法


班納特家賴以生存、每年有2000英鎊收入的一處房地產,不能由女兒繼承,只能由他家的一個遠房表侄——柯林斯先生繼承。

在那個女性都可以繼承英國皇位的時代,怎麼會剝奪女性的財產繼承權呢?

其實,這倒不是說,當時的女性無權繼承任何財產。在當時,女性還是可以繼承遺產的。

例如,班納特太太當年的嫁妝,就是她當律師的父親留給她的四千英鎊遺產。而達西的妹妹,則可以繼承三萬英鎊的財產。

只不過,班納特家的這一處遺產,比較特殊。

因為,要想繼承班納特先生家的這一處地產,必須連帶要承擔服兵役的義務,因此,也就只有男子才可以繼承。


這個“限定繼承地產法”,直到簡•奧斯汀去世100多年以後的1925年才被修改。

《傲慢與偏見》中最叛逆的,不是愛情至上的伊麗莎白,而是這個人

《傲慢與偏見》全書中,唯一對這一不合理的法律多次提出過質疑的,就只有班納特太太一個人。當然,達西的姨媽——凱瑟琳夫人也提到過一次。

班納特太太在書中的原話是:

“你的財產不能傳給自己的孩子,而由別人來繼承,這是天底下最冷酷的事情。”

“對於限定繼承權問題,班納特,我真不明白,有誰會這樣狠心,不把財產傳給自己的女兒,卻要送給別人……”

面對班納特太太提出的質疑,無論是班納特先生,還是簡和伊麗莎白,都覺得是“不可理喻”。

只有那個自命不凡的凱瑟琳•德布爾夫人,與班納特太太在這件事情上,看法是出奇地一致

“不讓女兒繼承財產我看沒有什麼理由,劉易斯•德布爾家就認為沒有必要這樣做。”

《傲慢與偏見》中最叛逆的,不是愛情至上的伊麗莎白,而是這個人


人人都道班納特太太千方百計想讓女兒嫁給有錢人,是愚蠢的表現。可是,這又何嘗不是被當時的現實環境所逼迫的?

如果女兒們有權繼承自己家的地產,那班納特太太又何需為女兒們今後的生活操心?

萬一班納特先生先去世的話,班納特太太和五個女兒,只能享有五千英鎊的遺產,就連他們現在住的大房子,也會被柯林斯先生收走。

可以想見,如果五個女兒不能嫁給有錢人的話,她們真的會面臨無家可歸的地步。

而當時的英國社會,可以提供給女性的體面工作很少,也只有去當家庭教師這一個出路

“對於受過良好教育而又沒什麼財產的年輕女子來說,唯一體面的出路是嫁人;儘管嫁人未必使人幸福,但畢竟是女人最合適的保險箱,能確保她們不受飢挨凍。”

班納特太太並不是不懂什麼叫“限定繼承法”,她也不想去理解這個法律的歷史背景。她只是從內心裡,覺得這個繼承法不公平,至少對自己的女兒們不公平。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班納特太太是全書中最具有女性意識覺醒和提倡男女平等的人

比起伊麗莎白那種只追求愛情中獨立的狹隘反叛精神,班納特太太的格局要大得多。

《傲慢與偏見》中最叛逆的,不是愛情至上的伊麗莎白,而是這個人


二、敢於打破傳統的教育方式

從本質上來說,班納特夫婦是一對十分開明的家長。家中有五個女兒,既沒有請家庭教師,也沒有強迫她們每個人都學習琴棋書畫。

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農業靠種植,植物要自己生長。”

對此,伊麗莎白自己也承認:

“和有些人家比起來,我們家對我們的照管是欠缺了些。可是,我們姐妹中,誰好學上進,絕對不會沒有辦法;誰想偷懶,自然也可以。”

不光是教育這一點,交際這一塊,班納特家一視同仁的風格,也讓凱瑟琳夫人吃了一驚

“都出來交際了!怎麼,五個姐妹同時出來交際了?姐姐還沒有出嫁,妹妹就出來交際了!”

伊麗莎白對此的解釋是:

“夫人,如果由於姐姐無法早出嫁,或者不願早出嫁,當妹妹的就此不能交際,我想這可太委屈她們了。小妹和大姐一樣有享受青春的樂趣。我想,那樣做不可能增進姐妹情誼,也不可能養成溫柔的性格。”

雖然這些家庭教育理念,是借伊麗莎白之口說出的,但是可以猜到,這一定是班納特夫婦在伊麗莎白她們小的時候就已經灌輸的了,多年來,也是一直這麼做的。


《傲慢與偏見》中最叛逆的,不是愛情至上的伊麗莎白,而是這個人


班納特先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書房內,家裡又沒有聘請女家庭教師,所以,教育女兒們的重擔,勢必是落在了班納特太太的肩上。

所謂“爹慫慫一個,娘慫慫一窩”。

由伊麗莎白姐妹們的行為舉止來看,班納特太太絕不會是完全沒有頭腦、缺乏教養的市井婦人

伊麗莎白這兩個年長的女兒就不用說了,都舉止得體,知書達理

三女兒瑪麗

,喜歡研究學問,不喜歡交際應酬,像個老學究;

四女兒基蒂和五女兒莉迪亞,年紀都比較小,生性活潑,但是沒什麼規矩。

總的來說,五個女兒都性格獨立,有自己的主張。

讀者們之所以詬病班納特太太的育兒方式,大多是由於他們的小女兒,莉迪亞和威克姆私奔的事。

《傲慢與偏見》中最叛逆的,不是愛情至上的伊麗莎白,而是這個人


小女兒莉迪亞,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輕佻風流,生來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都是一個媽帶大的,之所以後面兩個小女兒和前面三個女兒有如此大的差異,我認為,這和班納特夫婦後來生不出兒子有很大的關係。


書中有寫道:

“班納特夫婦剛結婚時,不必省吃儉用,因為他們想,只要生個兒子,待兒子成年,限定繼承權的問題也就不復存在。事與願違,生了五個女兒,還沒有見到兒子的蹤影。莉迪亞出生後幾年班納特太太覺得生個兒子不成問題。直到終於沒了希望時,想攢錢就來不及了。”

由此可以推斷出,班納特夫婦在結婚初期,篤定可以生一個兒子來繼承家產,這樣,

女兒們就不用著急出嫁。所以,那個時候,班納特夫婦對女兒們的教育方針是以知書達理為主的

可是,莉迪亞出生之後,他們夫婦再沒有生出兒子。所以,這個時候,班納特太太就特別焦慮,擔心一旦班納特先生去世,而女兒們又沒有嫁人的話,那她們母女就會被柯林斯先生給趕出去,流落街頭。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班納特太太將“嫁女兒”,當成了自己的頭等大事也就潛移默化地體現在了對女兒們的教育裡


那個時候,簡、伊麗莎白和瑪麗,都已不是小孩子了,人生觀和價值觀早已經成型,所以,所受的影響會小得多。而

基蒂和莉迪亞還小,所以受到的影響會比較明顯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前三個女兒和後面兩個小女兒,在行為舉止上,會有那麼大的差別了。


《傲慢與偏見》中最叛逆的,不是愛情至上的伊麗莎白,而是這個人


另一方面,有關莉迪亞的私奔,我認為,除了班納特太太以外,另外兩個人,也必須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

(1)班納特先生:沒有阻止莉迪亞獨自去布萊頓

書中有寫到,當初伊麗莎白曾經勸過父親,不要同意讓莉迪亞獨自去布萊頓,否則莉迪亞的行為會給姐妹們帶來麻煩。

但是,班納特先生並沒有在意:

“如果不讓莉迪亞去,我們日子無法安寧。福斯特上校是個明白人,定會關照。好在她很窮,沒人會看上她。到了布萊頓,就是放蕩,也不會受人重視。軍官們會找更稱心的女人,或許她去之後能接受些教訓。如果變得更壞的話,我們今後就把她一輩子關在家裡。”

可以看出,班納特先生對於莉迪亞的輕浮不是沒有察覺,但是,他並沒有把這個當回事。他考慮的,只是可以趁這個機會,讓自己安靜一下。

所以,連伊麗莎白都替父親的不稱職而感到悲哀:

“父親濫用才智的惡果,她也從沒像現在看得這樣清楚。如果他的才智好好運用,就是不能讓母親的眼界開闊些,也可以維護女兒們的體面。”

《傲慢與偏見》中最叛逆的,不是愛情至上的伊麗莎白,而是這個人

(2)伊麗莎白:沒有及時揭露威克姆的真面目

伊麗莎白之前就已經從達西的信中知道了威克姆的真實為人,以及他曾經勾引達西15歲妹妹私奔的惡劣行徑。

但是,因為曾經答應過達西,要替他和妹妹保守這個秘密,所以伊麗莎白只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簡,而沒有讓家中其他人對威克姆有所提防。

最終,也就導致了莉迪亞被威克姆的花言巧語所迷惑。

伊麗莎白事後也對自己沒能及時揭穿威克姆而感到後悔,因為,她也沒料到莉迪亞會上了威克姆的當。

《傲慢與偏見》中最叛逆的,不是愛情至上的伊麗莎白,而是這個人

三、敢於無視世俗的眼光

其實,班納特太太是一個真性情的女人,尤其是涉及到自己女兒的問題上。

(1)誰要是嫌棄自己的女兒,即便收入一萬磅也照樣討厭

在《傲慢與偏見》這本書中,三分之二的時間裡,班納特太太都在討厭達西先生。

按理說,達西的年收入有一萬英鎊,比賓利的年收入高出一倍,如果班納特太太真的是一個唯利是圖的人,她應該對達西非常諂媚才對,可事實卻恰恰相反,她一直對達西都很反感

為什麼?

因為達西在第一場舞會上說伊麗莎白不漂亮,拒絕和伊麗莎白跳舞。

針對這一幕,班納特太太的原話是:

“他不中意莉齊(伊麗莎白的小名)倒不可惜什麼。他這人最討厭、最可惡,一點兒也不值得我們去巴結他。他自以為十分了不起,還說人家不漂亮,跟他跳舞不夠格!他這個人我厭惡極了。”

看過《傲慢與偏見》的讀者,都會覺得,班納特太太不喜歡伊麗莎白這個二女兒,認為她總是和自己唱反調,不理解自己的苦衷。

但是,面對達西對自己女兒的詆譭,班納特太太又是非常地護短,親媽本色暴露無遺。

“我的女兒只有我可以說她的不是,別人就不可以,即便那個人再有權有勢,也不可以。”

這是班納特太太的心聲。

班納特太太雖然勢利、愛財,但那都是為了這些沒有遺產傍身的女兒們的將來著想。

她的這種勢利,是有一個大前提在的,那就是:必須對我女兒好,必須尊重我的女兒

我覺得,伊麗莎白身上那一點反叛精神,其實是遺傳自班納特太太。

《傲慢與偏見》中最叛逆的,不是愛情至上的伊麗莎白,而是這個人

(2)無論女兒犯多大的錯,家永遠是她的港灣

當莉迪亞最終嫁給了威克姆,想要在搬去北方之前,回家來看看,班納特先生為了自己的面子,就堅決不同意。

可是,班納特太太不這麼想。無論如何,莉迪亞都是自己的女兒,無論她在外面做了什麼,家的大門,永遠都會向她敞開。

班納特先生的做法,倒讓我想起了書本和影視劇中,古代那些為了要一個貞節牌坊,而不讓自己“丟臉”的女兒進家門的迂腐之人?

班納特太太的想法就單純得多,只要女兒幸福,其他的,都不重要。

雖然這確實是一種沒有原則的寵愛,但是,捫心自問,我們難道不希望有這樣的一個母親嗎?無論我們在外面受了什麼委屈,無論我們在外人看來是多麼得不可理喻,家中母親的懷抱,也永遠向我們張開,隨時擁我們入懷。

《傲慢與偏見》中最叛逆的,不是愛情至上的伊麗莎白,而是這個人


說到底,莉迪亞私奔的時候也才只有16歲。一個16歲的小姑娘,人長得漂亮,活潑好動,喜歡帥哥,也是很正常的事。

小說中的那個時代,沒有電腦、電視、WIFI,試問,年輕人除了開舞會,還能有什麼娛樂活動呢?

看看現在16歲的小姑娘,不也是喜歡看帥哥,迷戀霸道總裁,碰到自己喜歡的愛豆,也會喊出“想和你生猴子”的言論嗎?

大家不要忘了,達西妹妹也險些和威克姆私奔,只是運氣好,私奔前被達西發現了,才及時制止了悲劇的發生。

達西的妹妹,在行為舉止上確實是比莉迪亞要穩重,也從小接受正統的教育,知書達理,但是,作為一個15歲的小女孩,也是沒能躲過威克姆的甜言蜜語。


威克姆可以稱得上是高段位的情場老手,深諳人心,男女老少通吃。

即便睿智如伊麗莎白,之前也被威克姆迷得是七葷八素。

我們不要用上帝視角來看待這件事情。沒有真正經歷過,誰也不能保證,美色當前的時候,自己就能經得住誘惑

托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女主人公苔絲,也是一個純潔善良的姑娘。但是,她也是因為年幼無知,被富家少爺亞力克誘姦。我們能說,這一切是因為她的私生活不檢點嗎?能完全責怪她的父母沒有教她防備壞人嗎?

在還未成年的莉迪亞看來,她是真的喜歡威克姆,也確實是想嫁給他,也相信威克姆也深深愛著自己,就和當年達西的妹妹想法一樣。

其實,連伊麗莎白自己都承認,這一切不能全怪莉迪亞

“我不知怎麼說才好,也許冤枉了她。她年幼無知,但從來無人對她多加指教。……大家都知道,威克姆儀表堂堂,談吐不凡,莉迪亞是無法逃脫他的迷惑的。”

《傲慢與偏見》中最叛逆的,不是愛情至上的伊麗莎白,而是這個人

結束語

《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之所以歷經200多年都經久不衰,除了書中描繪的完美愛情之外,也展現了人性的不完美。

這種完美與不完美的碰撞,才讓大家看到了一個真實立體的場景。故事中那些有關愛情、親情、友情的困惑和糾結,彷彿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聖人,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教育方式,一定可以教出完美無缺的孩子。

做父母的,唯有那份希望孩子幸福的心是不容置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