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趟夜市,我想讀書了

去了趟夜市,我想讀書了

逛夜市是每個吃貨的最愛,尤其是大學校園門口的夜市。

在這樣的夜市裡,你能遇到的不僅是美食,還有清新文藝的校園感召力。

一家三口正在逛夜市,孩子把剛剛吃完的食物包裝盒隨手扔在地上,走在孩子身後的媽媽看見了,大聲叫住孩子,

“你糊塗了嗎,怎麼能往地上隨手扔垃圾呢,趕快撿起來扔垃圾桶裡。”

孩子回過頭撿起垃圾扔進垃圾桶。

我下意識看了一下夜市的衛生環境,整條長街,一個挨一個的美食檔口,擠著一個挨一個走路的人,每個人幾乎手上都捧著熱乎的食物,路中間,每隔兩三米,就擺放一個垃圾桶,整條熱鬧的夜市路面上沒有一個垃圾。

正好走到了大學的校門口,我抬頭看了看學校牌匾,忽然覺得自己應該重拾讀書的愛好,以適應這校園夜市的氣氛。

1、無論什麼時代,讀書都是最有用的

有人這樣說,那些說讀書無用的人是讀過很多書的人才有資格說的話。

補充一下,那也是在某種特定的情景中才會說的話,比如面對失敗、挫折時,隨口表達的一種情緒。

讀書學習,即使是學習一門已經無人使用的語言,也是有著重要的意義。

William Johnson Cory對教育本質的定義中這樣說:

“ for the shadow of lost knowledge at least protects you from many illusions”

“知識,哪怕是知識的幻影,也會成為你的鎧甲,保護你不被愚昧反噬。”

去了趟夜市,我想讀書了

讀書多了,你的思維方式變寬廣了;表達和溝通更順暢了;邏輯思維變強了。

與之相應,是你的個人能力在讀書的過程中又上升一個層次。

知乎上有人這樣說:

胸中有丘壑之人,總是格外清楚自己該作何選擇,怎樣去做。這種隱然的自信,就是一種氣場。它意味著你即使不跟隨眾人也不會惴惴不安。

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一部分人認為愛讀書的人是內向而不合群的,有人這樣回答這個問題:

內向其實並不會對一個人的存在感造成多大的損害,真正讓一個人存在感淡薄的,是平庸。

讀書,是任何時候都最有用的。

2、千萬不要把讀書和賺錢緊密相連

“好好讀書,以後有出息、賺大錢。”

這樣的話你一定聽過,這句話的邏輯是,讀書是為了以後賺大錢的,讀書以後沒賺大錢就是沒出息。

認為讀書和賺錢是有聯繫,帶著功利的思想去讀書,那麼一定會受到挫敗。

去了趟夜市,我想讀書了

曾有著美國硅谷女版“喬布斯”稱號的伊麗莎白·福爾摩斯,從小就立志做億萬富翁,作為斯坦福的高材生,她為了賺錢,斬釘截鐵地告訴鼓勵她繼續讀博深造的父母:

“我對博士沒興趣,我想掙錢。”

投資商都願意為她這樣一個優秀人才投注融資,支持她的創業項目——微量血液檢測。而她不顧身邊教授對她提出微量血是沒法做出準確檢測的質疑,繼續遊說融資,實現她的億萬富翁之夢。

在她身家300億,公司市值600億之時,她的微量血液檢測終於被人證實是毫無作用的造假垃圾,瞬間從巔峰跌入谷底,成為了一名身敗名裂,面臨牢獄之災的女騙子。

在這個故事裡,伊麗莎白所有努力都放在瞭如何掙錢上,名校高材生的身份只是她用來快速掙錢的必備要件,而被金錢迷住雙眼的她,最終也毀在金錢上。

知乎上有人提問:自己小學文化,經營淘寶店,年入500萬,朋友讀了重點大學,相比之下月薪微薄可憐,讀書不能實現賺錢,讀書還有用嗎?

有一個回答是這樣的:

如果不是讀書,我的境遇恐怕比不讀書會更糟。

你不讀書就能賺到錢,說明你是真正聰明,如果你當初讀了書,一定不限於此。

讀書對強者是如虎添翼,對弱者是雪中送炭。

但是,一旦你以錢衡量人生價值,那你會活的痛苦無比。

因為總有人比你更有錢,

錢是保證你衣食住行跟社會地位的。

思想才能讓你真正的活著。

有文化的屌絲,和沒文化的屌絲,並不是一種絲——他們一種只是暫時的,而一種卻是永遠的。

3、讀書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去了趟夜市,我想讀書了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之舉。”

放在古代,讀書是富貴人家的特權。如今,卻是一個普通人輕而易舉可以做到的事,並有機會實現人生的超越。

讀書沒有門檻,決定你能不能讀的了書的,是你觀念的門檻。

高曉松說:“人生的下半場,敵人只有我自己。”

讓自己開始讀書,只有你可以說服自己。

開始讀書,有一天你會發現,

你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怎麼才能做到,正在努力的去做。

當所有人在迷茫的時候,你能夠清晰的認識到這三點,證明了你讀過的書開始對你發生了最有益的作用。

讀書是不斷積累的精神財富。

當你遇上一個經驗、閱歷和學識都比你更豐富的人的時候,再也不會膽怯的開不了口,因為你知道讀過的書,給了你話語權。它讓你學會思考,學會表達,也讓你的心智和你變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