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旅行家谈非常时期该怎么旅行:终于可以像毛姆那样旅行了

你有多久没出门远行了?

现在正是认真来想想旅行这件事的时候了。

前几年,似乎人人都爱上了旅游,从国内游向国际。

中国人在全世界打卡。

给全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中国印象。

我因此曾在《大家》专栏里写下了一篇《人民需要旅游教》。

但最近半年,我们失去了国际旅行的自由。

国内旅行也不那么自由了。

这时候,看见远方的照片,更是心动得无以复加。

这时候,对旅游的看法,我们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验。

在出行都不自由的时候,旅游教才能招募到它的真正信徒。

我的朋友吴苏媚,一位终年在外漂荡的女作家,一位当代嬉皮士,说:这时候,才是旅行者最好的时候,才能像毛姆那样旅行。不再便利,没有蜂涌的游客。

暑假要到了,蠢蠢欲动的心,复苏了吧!

我们来看看旅游教的教民,你们都在哪里吧,请举起你的手,让我们看到你!

下面这一篇,就是《人民需要旅游教》。对照一下,你是毛姆类型,还是这一类:


资深旅行家谈非常时期该怎么旅行:终于可以像毛姆那样旅行了


在一次活动中,我随口一说:“现在有一个旅游教。每到一个假期,全体人民都出动,跟着旅行社,踏遍全球,对着世界高呼:我来了!”


谁知,这惹恼了很多人。


他们说:你们站着说话不腰疼,凭什么我们就不能到此一游,你们出门就是开眼界,你们读书也说是开眼界,我们出门旅个游不也是开眼界么?

最近,我在深刻反省中。

我是没机会跟着旅行社旅游,但听一些朋友讲过他们的故事。

有位朋友,某次跟团游一个国外某著名小城,旅行团上午带他们到一个大厦,进到一个商店,解说员出来,跟他们声情并茂地讲一个故事,然后众人纷纷解囊,进行采购。下午,大巴带着他们开了半天,然后,又进入一个大厦。进到一个商场,又进来一个讲故事的人。偏偏他天生地理感极好,他忽然明白,他们到的是同一幢大楼。哪怕旅行大巴路上花的时间不同,进入的也不是同一个大门,上的电梯也不一样。他竖着耳朵一听,还能听见上午那个讲故事的解说员。那人正在隔壁。正在给另一群中国游客,讲相同的故事。

据说,这种事情挺多,叫做旅行社稀释路线。把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广场,都可以带团玩上几天。相比稀释,我平时听到更多的是浓缩。什么欧洲五天游七国。真是一直在路上,夜里睡觉都是到了新一国,早上又出发。旅游的人这时最要紧的是夜里发一条微信,要注明一下地址。不然,谁知道你去过哪些地方呢。

白天就好多了,旅行社会带着大家去到一个个标志性的地点。下车,拍照。我听说,国外的导游如果不会说中文,至少也会对中国游客指着重要的地方,说:“Picture! Picture!”

然后游客们马上轮流站在那个地方,做出各种动作,拍下照片。顺带发条朋友圈,给远在国内的亲友们看看。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

除了对旅行社的线路安排的抱怨,强迫购物的抱怨,也抱怨吃得太差,住在远郊,旅游的人,还有一个重要抱怨,就是抱怨人太多,特别是中国游客太多。


资深旅行家谈非常时期该怎么旅行:终于可以像毛姆那样旅行了


每次我听到这种事情,就有一种恍惚,觉得看到了一个照镜子的人,正在抱怨镜子里的人太丑。

每个大假前,网上就会涌出很多漫画和段子,大家都预测到了旅游景点人山人海的样子。到了那天,果然应验。网上又会涌出许多摄影图片,关于这些由人构成的山和海。

唠叨了这么多,都是旅游的种种辛苦,那为什么大家还要去旅游,去和陌生人亲热地挤在长城上,挤在九寨沟的木栈道上,挤在华山一条路上,挤在清迈,挤在巴厘岛。

我思索很久,才明白过来,这些困难都阻止不了人民,因为人民需要啊!


资深旅行家谈非常时期该怎么旅行:终于可以像毛姆那样旅行了


我想起十多年前,出境游不这么热。有些出去走了走的人,就更要强调这些。有些人写文章的时候,喜欢用这样的句子:“兄弟我在纽约的时候”,“兄弟我在巴黎的时候”。你看到这句,不要以为这是一篇关于旅游的文字。这句话一般只是起个兴,后面的内容跟这个地方并无关系。但文章有了这样的金句傍身,马上见识就要高很多一样,你们反对我的观点,只是因为没出去,你们没有第一手真理。

我有位朋友,最看不惯这种调调,从此写专栏,喜欢仿用此句:“兄弟我在双流的时候”,“兄弟我在府河左岸的时候”,(这说的是同一个地方,他家住在成都近郊)。他有时也用“兄弟我在曼哈顿的时候”,然后再注明一下,“呃,在曼哈顿广场的时候”。

这么反讽了几年,那种“兄弟我在美国”的文章少了,到现在几乎绝迹。我还以为是我那位朋友的功劳,现在一想,不对,功劳属于人民,属于拜旅游教的广大人民。

每个人都在晒自己旅游照,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能找到中国游客的时候,仅靠“在美国”这几个字,就不能表明自己见多识广了。

这旅游教真是拉平大家的差距。你先去的不能算辈份高,我现在才去也不能算低一等,先去看见的是旧面貌,现在去掌握的是新消息;你自助游的也不见得比我跟团游的了不起,我跟团游也可以拍到一两张背景没什么游客的照片。

或许比拼的是不是豪华团和私人定制团。

当很多人在抱怨旅行社强迫购物,旅行社反过来抱怨这些人缴钱太少的时候,有人跳出来说,高价豪华团和私人定制团就没有这些事,那种旅游接近完美。

我前面提到的那种五日七国游,就是私人定制团。

更多,更快,一直是旅游教的宗旨。


资深旅行家谈非常时期该怎么旅行:终于可以像毛姆那样旅行了


有一次我目击一位朋友和一位富二代聊天。富二代主动讲起她的旅游经历,背她去过的所有国家,一口气就背了几十个。富二代这么讲话,以为她能镇住对方。估计这是她一贯的开场白。谁知,我这位朋友,能够完美接住这些话头,这些地方他差不多都去过,而且并不只是知道旅游景点的名字,还知道很多深入的内容。这位朋友是位纪录片导演,去这些地方都是因为工作。

我看见那些地名在空中飞来飞去,就像一记记完美的发球与接球。富二代见取胜无望,出了大招:“我最喜欢的动物是企鹅,上次去北极,还专门在北极的电影院里看了《帝企鹅日记》。”

全场安静了下来,不知这是什么意思。她又接着说:“下次还要专门去南极看一场。”

原来,她在强调高级私人定制游。

有一次我误入一个小会场,那里就正在举行高端游的总结与动员会。领头的是一位摄影师,他一边讲解,一边放幻灯片。他的团队带领游客们刚刚去了一趟非洲,拍了很多风景。我闯入会场的时候,正听到他在讲,他们看到河边栖息的大片水鸟,完全没有镜头感。于是鼓掌吆喝,鸟儿全部被惊起,成就了他们的完美画面。

关于旅游的金句,有一句是:“什么都不留下,只留下脚印。什么都不带走,只带走照片。”

早先游客到少数民族地区,把镜头抵到那些淳朴的当地人脸上,被人反对,后来,游客到了欧洲,又把镜头对准惊讶的当地人,也被反对,现在他们只好把镜头对准了动物了。这样一退再退,你们就放过旅游教众了吧。

不然人民有了时间该干些啥?据说,跟团游的主力成员五、六十岁的妇女,她们退了休,又有精力又有时间,跳个广场舞都被别人笑话,不去旅游干啥?据说,自助游的主力成员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没有工作,啃着自家的老,背着自己的包,全世界旅游,也是减轻社会压力。

旅游教的人民辛辛苦苦花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把自己变成游牧民族,每个假期都在外流浪,做一小段时间的“移民”,用行为抹淡国与国的分别,这种虔诚之心,他人不应置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