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旅行家談非常時期該怎麼旅行:終於可以像毛姆那樣旅行了

你有多久沒出門遠行了?

現在正是認真來想想旅行這件事的時候了。

前幾年,似乎人人都愛上了旅遊,從國內遊向國際。

中國人在全世界打卡。

給全世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中國印象。

我因此曾在《大家》專欄裡寫下了一篇《人民需要旅遊教》。

但最近半年,我們失去了國際旅行的自由。

國內旅行也不那麼自由了。

這時候,看見遠方的照片,更是心動得無以復加。

這時候,對旅遊的看法,我們又有了更深一層的體驗。

在出行都不自由的時候,旅遊教才能招募到它的真正信徒。

我的朋友吳蘇媚,一位終年在外漂盪的女作家,一位當代嬉皮士,說:這時候,才是旅行者最好的時候,才能像毛姆那樣旅行。不再便利,沒有蜂湧的遊客。

暑假要到了,蠢蠢欲動的心,復甦了吧!

我們來看看旅遊教的教民,你們都在哪裡吧,請舉起你的手,讓我們看到你!

下面這一篇,就是《人民需要旅遊教》。對照一下,你是毛姆類型,還是這一類:


資深旅行家談非常時期該怎麼旅行:終於可以像毛姆那樣旅行了


在一次活動中,我隨口一說:“現在有一個旅遊教。每到一個假期,全體人民都出動,跟著旅行社,踏遍全球,對著世界高呼:我來了!”


誰知,這惹惱了很多人。


他們說:你們站著說話不腰疼,憑什麼我們就不能到此一遊,你們出門就是開眼界,你們讀書也說是開眼界,我們出門旅個遊不也是開眼界麼?

最近,我在深刻反省中。

我是沒機會跟著旅行社旅遊,但聽一些朋友講過他們的故事。

有位朋友,某次跟團遊一個國外某著名小城,旅行團上午帶他們到一個大廈,進到一個商店,解說員出來,跟他們聲情並茂地講一個故事,然後眾人紛紛解囊,進行採購。下午,大巴帶著他們開了半天,然後,又進入一個大廈。進到一個商場,又進來一個講故事的人。偏偏他天生地理感極好,他忽然明白,他們到的是同一幢大樓。哪怕旅行大巴路上花的時間不同,進入的也不是同一個大門,上的電梯也不一樣。他豎著耳朵一聽,還能聽見上午那個講故事的解說員。那人正在隔壁。正在給另一群中國遊客,講相同的故事。

據說,這種事情挺多,叫做旅行社稀釋路線。把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廣場,都可以帶團玩上幾天。相比稀釋,我平時聽到更多的是濃縮。什麼歐洲五天遊七國。真是一直在路上,夜裡睡覺都是到了新一國,早上又出發。旅遊的人這時最要緊的是夜裡發一條微信,要註明一下地址。不然,誰知道你去過哪些地方呢。

白天就好多了,旅行社會帶著大家去到一個個標誌性的地點。下車,拍照。我聽說,國外的導遊如果不會說中文,至少也會對中國遊客指著重要的地方,說:“Picture! Picture!”

然後遊客們馬上輪流站在那個地方,做出各種動作,拍下照片。順帶發條朋友圈,給遠在國內的親友們看看。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征服了!

除了對旅行社的線路安排的抱怨,強迫購物的抱怨,也抱怨吃得太差,住在遠郊,旅遊的人,還有一個重要抱怨,就是抱怨人太多,特別是中國遊客太多。


資深旅行家談非常時期該怎麼旅行:終於可以像毛姆那樣旅行了


每次我聽到這種事情,就有一種恍惚,覺得看到了一個照鏡子的人,正在抱怨鏡子裡的人太醜。

每個大假前,網上就會湧出很多漫畫和段子,大家都預測到了旅遊景點人山人海的樣子。到了那天,果然應驗。網上又會湧出許多攝影圖片,關於這些由人構成的山和海。

嘮叨了這麼多,都是旅遊的種種辛苦,那為什麼大家還要去旅遊,去和陌生人親熱地擠在長城上,擠在九寨溝的木棧道上,擠在華山一條路上,擠在清邁,擠在巴厘島。

我思索很久,才明白過來,這些困難都阻止不了人民,因為人民需要啊!


資深旅行家談非常時期該怎麼旅行:終於可以像毛姆那樣旅行了


我想起十多年前,出境遊不這麼熱。有些出去走了走的人,就更要強調這些。有些人寫文章的時候,喜歡用這樣的句子:“兄弟我在紐約的時候”,“兄弟我在巴黎的時候”。你看到這句,不要以為這是一篇關於旅遊的文字。這句話一般只是起個興,後面的內容跟這個地方並無關係。但文章有了這樣的金句傍身,馬上見識就要高很多一樣,你們反對我的觀點,只是因為沒出去,你們沒有第一手真理。

我有位朋友,最看不慣這種調調,從此寫專欄,喜歡仿用此句:“兄弟我在雙流的時候”,“兄弟我在府河左岸的時候”,(這說的是同一個地方,他家住在成都近郊)。他有時也用“兄弟我在曼哈頓的時候”,然後再註明一下,“呃,在曼哈頓廣場的時候”。

這麼反諷了幾年,那種“兄弟我在美國”的文章少了,到現在幾乎絕跡。我還以為是我那位朋友的功勞,現在一想,不對,功勞屬於人民,屬於拜旅遊教的廣大人民。

每個人都在曬自己旅遊照,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能找到中國遊客的時候,僅靠“在美國”這幾個字,就不能表明自己見多識廣了。

這旅遊教真是拉平大家的差距。你先去的不能算輩份高,我現在才去也不能算低一等,先去看見的是舊面貌,現在去掌握的是新消息;你自助遊的也不見得比我跟團遊的了不起,我跟團遊也可以拍到一兩張背景沒什麼遊客的照片。

或許比拼的是不是豪華團和私人定製團。

當很多人在抱怨旅行社強迫購物,旅行社反過來抱怨這些人繳錢太少的時候,有人跳出來說,高價豪華團和私人定製團就沒有這些事,那種旅遊接近完美。

我前面提到的那種五日七國遊,就是私人定製團。

更多,更快,一直是旅遊教的宗旨。


資深旅行家談非常時期該怎麼旅行:終於可以像毛姆那樣旅行了


有一次我目擊一位朋友和一位富二代聊天。富二代主動講起她的旅遊經歷,揹她去過的所有國家,一口氣就背了幾十個。富二代這麼講話,以為她能鎮住對方。估計這是她一貫的開場白。誰知,我這位朋友,能夠完美接住這些話頭,這些地方他差不多都去過,而且並不只是知道旅遊景點的名字,還知道很多深入的內容。這位朋友是位紀錄片導演,去這些地方都是因為工作。

我看見那些地名在空中飛來飛去,就像一記記完美的發球與接球。富二代見取勝無望,出了大招:“我最喜歡的動物是企鵝,上次去北極,還專門在北極的電影院裡看了《帝企鵝日記》。”

全場安靜了下來,不知這是什麼意思。她又接著說:“下次還要專門去南極看一場。”

原來,她在強調高級私人定製遊。

有一次我誤入一個小會場,那裡就正在舉行高端遊的總結與動員會。領頭的是一位攝影師,他一邊講解,一邊放幻燈片。他的團隊帶領遊客們剛剛去了一趟非洲,拍了很多風景。我闖入會場的時候,正聽到他在講,他們看到河邊棲息的大片水鳥,完全沒有鏡頭感。於是鼓掌吆喝,鳥兒全部被驚起,成就了他們的完美畫面。

關於旅遊的金句,有一句是:“什麼都不留下,只留下腳印。什麼都不帶走,只帶走照片。”

早先遊客到少數民族地區,把鏡頭抵到那些淳樸的當地人臉上,被人反對,後來,遊客到了歐洲,又把鏡頭對準驚訝的當地人,也被反對,現在他們只好把鏡頭對準了動物了。這樣一退再退,你們就放過旅遊教眾了吧。

不然人民有了時間該幹些啥?據說,跟團遊的主力成員五、六十歲的婦女,她們退了休,又有精力又有時間,跳個廣場舞都被別人笑話,不去旅遊幹啥?據說,自助遊的主力成員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沒有工作,啃著自家的老,揹著自己的包,全世界旅遊,也是減輕社會壓力。

旅遊教的人民辛辛苦苦花自己的時間和金錢,把自己變成遊牧民族,每個假期都在外流浪,做一小段時間的“移民”,用行為抹淡國與國的分別,這種虔誠之心,他人不應置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