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價值體現型學術評價體系

  學術評價具有指揮棒和導向性作用,評價導向的不同往往導致不同的學術行為和學術環境。SCI論文指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科研成果的價值,但是過度使用該指標則會形成只注重數量不注重價值的導向。針對學術評價領域存在的“SCI至上”現象,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佈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推動高等學校迴歸學術初心。因此,只有建立價值體現型學術評價體系,才能有效釋放科研潛力。

  發掘學術成果的內在價值

  這裡所指的學術價值包括三種:科研人員體現出的科學精神、學術成果的學術創新以及學術成果帶來的社會貢獻。評價標準制定主體應該以體現這三類學術價值為評價導向,建立價值體現型學術評價體系。價值體現型學術評價體系以發掘學術成果的內在價值為主要評價目標,探索一系列標準化、規範化、系統性、分類別的評價方法。


建立價值體現型學術評價體系


  首先,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正確的價值觀體現在“揚”和“棄”兩方面。“棄”的方面,學術評價主體要深刻認識到SCI至上帶來的不利影響,避免過度使用某種指標尤其是SCI論文指標。“揚”的方面,學術評價主體要將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作為學術評價的指導思想,弘揚和宣傳能體現科研精神正面形象的價值導向。通過一“揚”一“棄”,學術評價主體將逐漸為“良幣”的產生營造良好環境,促進“良幣驅逐劣幣”,從而形成積極正向的循環。

  其次,注重評價對象的多樣性,體現價值的多樣性。基礎研究的價值體現在對理論的貢獻上,應用研究的價值體現在對成果轉化和市場推廣的貢獻上。每一類評價對象都有其存在價值,因此就對評價方法提出了差異化要求。分類評價體系的建立則是對這一現實問題的最好回應。在落實分類評價過程中,仍然要注意避免走向“四唯”的老路,否則仍然無法體現出不同評價對象的多樣化價值,也便會失去評價的意義。

  再次,注重評價方法的有效性。單一事物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只有多方面、有層次、系統性、科學化的評價指標才能更接近評價對象的真實水平。SCI論文指標有其應有的重要價值,但是在價值體現型學術評價體系中,還需要開發出更加多樣、有效的評價方法。比如,可以降低量化指標的比重,更好發揮同行評議的作用。

  最後,將評價活動規範化,為學術成果評價制定科學的制度安排。將評價活動中的不規範行為進行規範化,制定統一的評價流程和標準,方能在學術活動中更好地體現學術成果價值,做出有公信力的評價。具體而言,規範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的具體內容包括:一、對評價指標、方法、流程等內容有統一的管理;二、遵循價值評價的導向,對有創新性的代表作進行申報,進一步簡化申報材料;三、充分尊重評價對象的差異和評審專家的評審工作。這些規範化操作將會很好地確保評價價值導向作用的發揮。

  促進學術環境不斷改善

  學術評價不僅要發掘學術價值,還擔負著促進學術環境向好發展的使命。通過學術評價的導向性作用,可以有效地淨化不良學術環境。反之,良好的學術環境也會促進學術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它帶來的是高水平創新科研成果和高水平科研人才的不斷湧現,以及高校科研實力的顯著提升,從而激勵學術評價標準制定主體更堅定地執行和深化價值導向型學術評價標準,這對學術個體、學術機構和學術環境三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有積極作用。

  高校作為學術評價標準制定主體,是保障學術評價導向性發揮作用的關鍵一環。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中指出,要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構建良好科研生態,營造尊重人才、尊崇創新的輿論氛圍。學術環境的塑造並非一時之功,需要長期努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良好學風和作風,不僅需要學術評價,還需要評價標準制定主體以更高的立意看待學術評價本身及其帶來的價值,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學術評價行為。評價標準制定主體應該關注不同學術成果的理論價值、應用價值和社會價值,以更好地發掘學術價值為己任,以提升本單位科研創新實力為目標,向科研工作者傳達積極信號,引導科研人員樹立正確的科研態度,為科研創新和社會發展作貢獻。

  對高校來說,除了堅持更高的立意起點和正確的價值導向外,更重要的是要結合自身特點從多方面加強落實學術評價工作。一是建立符合自身條件的評價體系,包括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學校排名等方面,根據學校自身需求建立以價值評價為導向的評價體系。二是加強宣傳和引導,努力塑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為科研人員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鼓勵科研人員學習科學家精神、形成良好學風作風。三是建立獎勵機制,對那些科研精神、價值創造表現突出的人員進行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科學的學術評價體系和良好的學術環境可以激勵科研人員迴歸學術初心,激勵他們為學術創新和社會發展奉獻出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淵博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