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皮囊》的朋友,能告诉一下是什么感受吗?

看得到的直


《崇达》的皮囊是一部很暖心的作品, 读过这部作品的人,会被暖到。


我记得序言里有这样两句话。

一句来自香港著名歌手刘德华。

他说:“ 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遇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我对此很有感触,到人生的第25年,我遇到了很多对我有启发的人,有父母长辈,有亲戚邻里,有老师同学,有知音朋友,有只打过一次照面的陌生人,其中有许多盏指引我人生方向的明灯,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吧,正是我们一生中遇到的众多人,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而成就了我们的人生。


一句来自知名作家李敬泽。

他说:“人必须在人的世界里求取意义。”的确,我们也必须在活着的这个世界当中去探索自我,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皮囊》是全书的首篇,崇达也将其作为书名,这可能是他最想告诉我们的一个故事,阿太是一个内心柔软的人, 却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不仅仅在于对自己一生艰辛的感慨和开脱,更在于启迪崇达,启迪我们读者,人生要懂得吃苦,努力拼搏比安于现状更为重要,这也是符合生命规律的。此外,我们看到了《母亲的房子》里母亲的倔强,《残疾》里父亲的无助,《阿小和阿小》里不同选择所带来的不同的人生境遇……


崇达分享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故事,用朴实的文笔使过去以及冷却的往事再次变得有温度,而我们读者也从中看见了自己的些许内心,并学会热心去对待这个世界。


其心休休焉


《皮囊》是蔡崇达的一本散文故事集。看到多处推荐,之前在kindle上阅读过电子版,最近又新买了纸质书在阅读第二遍。细究原因,主要还是迷恋于这本书中所写的人性。是那么接地气,看似写的是别人,但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呢?

作者蔡崇达是个媒体人,可能也是这一份工作经历,让他具备了深刻犀利的洞察力和力透纸背的文字功底。

他将自己在闽南小镇生活的记忆和感受细细道来,毫不掩饰人的言语及言行的善与恶,却把人性写得深刻而让人动容。甚至也开始让我深思:作为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该如何活着,才是值得的,不虚此行?

跟蔡崇达类似,我是从西北农村走出来的青年,与蔡崇达的好多经历相比,境况好不到那里去。虽然书中的故事吸引了我,但更吸引我的,其实是蔡崇达在《皮囊》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很多情绪,引发了我的共鸣,那分明就是我的成长里丝丝入扣的小情绪啊!

《皮囊》中还有一个点,也让我特别有体会,那就是蔡崇达离开福建到北京闯荡,同样是一个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当一个人跳离从前的生活环境,以一个离乡人的身份再来审视家长的生活,感受立马变得不一样。那就是:到不了的永远是远方,回不去的永远是故乡。我们都在背井离乡的路上,越走越远,却永远再也回不到当初温暖滋养过我们的那片土地。想想,无尽感慨……

《皮囊》中的第一个故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阿太在厨房将手指切断了,只是哎呀一声,说没事就是把手指切断了,而她当时说了一句话:身体是拿来使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这也正是这本书之所以叫作《皮囊》的根本所在。

而书中写母亲对于修建房子的执着,写父亲对于正常行走的渴望,最令人触动的是这些人物身上的某种精神,后面的文章中也说到神灵时,再次提到:身体是灵魂的圣殿。

蔡崇达所写的父母辈们笃信菩萨,跟我的父母一样。读到后来我发现,他们并不是信仰神灵,而是在心中树立了一个信仰——这是精神上的动力,支撑他们走过人生风雨。

读完后,我觉得《皮囊》最想告诉我们的,大概是: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或许才是最重要的。哪怕身体伤痕累累,哪怕生活千疮百孔。


顾南安


我看过,也来说几句吧。

《皮囊》刚火的时候就知道这本书,没有买,2017年十一去台湾旅游,在诚品书店看到很皮囊推荐,位置非常好,当时心里好奇,这本书这么火?

买回来两天看完了,小小的一本。前两篇写阿太和母亲盖房子的故事,很深入,感情真挚看了有些感触。

再往后面故事,就泛泛而谈,感悟牵强。甚至感觉到作者笔调的不屑,尤其是描述同学那段,文人特有的清高很明显。

不知道这样说会不会挨骂,总之,前两篇不错,后面很水,反倒是空有皮囊了。

公司内部建图书馆,我是负责人,从家挑了一些不会重复阅读的书,就把《皮囊》拿出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