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因为强大才包容还是包容才强大的?

小熊中国游


你好,我是明明知道,我来回答您这个问题。

我的答案很鲜明,开启阶段因为包容才强大,这是唐朝强大的基因。

那么唐朝为什么有这个基因呢,我从以下几个阶段来分析一下。

一、北魏阶段

北魏的建立,代表了南北朝中“北朝”阶段,之前只能是五胡乱华阶段。

北魏之所以称之为“北朝”,建立统一北方的国家,根本原因在于它建立了二元帝国,整合了草原和中原两种政治势力。而这不是单独汉族或者说中原的政权,孕育了后来隋唐融合包容的基因。

二、西魏阶段

北魏灭亡,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宇文泰,定都西安,东魏高欢,定都邺城。东魏控制区域为中原大部,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西魏大部在现在的陕西关中,总人口和总财富都小于东魏。

西魏的逆袭。平衡草原和中原的二元结构。

针对鲜卑人,让孝文帝时期改为汉姓的鲜卑人又改回了鲜卑姓,不仅如此,还要求,所有汉人也要有鲜卑姓,争取鲜卑贵族支持。

针对汉人,恢复汉人的理想——“周礼”,用儒家文化争取汉人,所以后来西魏被宇文泰后继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还有重要一点,通过“周礼”,获得了汉人心目中正统的地位,为以后做好了意识基础。

进一步巩固“二元结构”,进一步“融合”。

三、北周阶段

通过分别拉拢鲜卑人和汉人,北周初步具备了“稳定的二元结构”,但还不坚实,继而隆重推出了“府兵制”。

为什么府兵制能坚实“二元结构”呢。

府兵制设立12大将军、24开府,其中鲜卑士兵和汉族士兵混编,让鲜卑人和汉人“朝夕相处”,真正达到“融合”。“府兵制”主体就是后来的关陇集团,也就是后来隋唐的主要力量。

北周真正形成了北方民族和中原汉人,稳定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拥有了中原的思想意识,草原的广度和武装力量,使两方面相互促进,共同融合,深深的打下“融合包容”的基因。

四、隋唐阶段

杨坚取代北周后,利用北周打下的基础,统一全国。这种“融合包容”的基因,也高度影响着隋唐时期。

我这里举两个例子,说明“二元结构”对隋唐的影响。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老婆独孤皇后,是北周柱国将军独孤信的女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老妈,也是独孤信的女儿。这说明无论隋朝皇室,还是唐朝皇室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二元结构”。

这让隋唐两朝天然就具有两种结构,两种视野,正所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站在汉人角度的理解的包容,其实在当时是必然的结果,这种包容是历史形成的,是先于强大而产生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春秋秦炅


“包容”这个词,在当下其实有点变味了:如果你对接纳外国人有异议,在某些人看来就是封闭、愚昧,甚至是“义和团”;对外国人无条件敞开胸怀,那就是伟光正的“包容”、博爱胸怀,甚至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代表着而我国封建历史巅峰唐朝,往往被一些人用来佐证这一观点。

但这种想法是相当危险,我们要正确理清强大与包容的因果关系

唐朝的强大,源自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出于对强大隋王朝覆灭的教训,避免无约束的皇权将政权引向灭亡,唐太宗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制度对权力进行匡正、辅佐,比如完善三省六部制、五花判事制、系统的谏官制;同时,李世民认为:“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他在位时不拘一格任用贤臣,斥退那些溜须拍马、才能平庸之辈,使得初唐政坛空前清明;此外,唐王朝善待百姓,每逢天灾之际不遗余力对百姓进行赈救,并且减轻赋税、休养生息,逐渐实现了安居乐业。

在各阶层共同努力下,经过短短几年后,唐王朝“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老百姓对朝廷空前信任,呈现出了社会和谐、经济恢复、军力强大、人民团结的景象;以此为基础,公元前630年,唐军一举将曾经耀武扬威的外敌东突厥灭国,释放出的强大能量让周边各政权胆战心惊,被吓得纷纷入朝跪求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

而出于对自身制度、文明等综合实力的自信,唐王朝才有底气让那些少数民族的精英归顺,并成为供自己使用的力量比如唐太宗时期的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少数民族名将)。此后,一直到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对外一直持包容开放的态度,不断吸收少数民族融入汉文明,李光弼、哥舒翰、高仙芝等外族名将实际上已成了唐王朝忠心耿耿的子民。但说到底,这些人只是对唐王朝实力的补充,并不是能产生关键作用的人物。

所以说,强大是包容的底气与基础,包容反过来对强大政权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如果无视自身实力,妄图以盲目的包容来使自己强大,后果一般会比较惨,看看西晋就知道了。

东汉时期起,中原统治者出于经济、军事等因素考虑,陆续允许匈奴、羌、氐、鲜卑等少族民族内迁,他们在西、北地区与中原汉人混住。其后上百年间,由于各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少数民族时常发生动乱,但面对中原政权的强大实力碾压,并不能对社会带来过大的危害。

到了西晋时期,随着羌、氐、匈奴的屡次作乱,为了避免后患,郭钦、江统等有识之士先后建议将少数民族外迁,但统治者主要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拒绝了这些提议。

而随着统治阶层日益腐败,持续多年的八王之乱,使数十万精兵白白丧命;同时,对于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统治者无心处理,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空前动乱。

而在这时,原本俯首帖耳的氐族、匈奴人趁乱起兵,建立了成汉、赵汉两个政权,旗帜鲜明地举起了反晋大旗。公元316年,刘渊之子刘聪在位时,汉赵大军攻破长安,晋愍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其后,羌、氐、匈奴、鲜卑以及羯族各少数民族纷纷以武力建立政权,史称“五胡乱华”,他们之间互相征伐、屠戮,原本繁荣的中原彻底沦为了人间地狱,无数各族人民如同草芥一般被肆意消灭;加上其后的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陷入了近300年的分裂与战乱。

所以说,想要包容,那得先掂量掂量自己实力,会不会对外面的精英产生足够吸引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的包容只会引来垃圾,无异于引狼入室的自杀行为。

可能有人会以美国为例子,但美国是完完全全的移民国家,原本的原住民早就被杀的几乎一干二净,它如果不包容,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况且近年来,美国显然正逐步走向自我封闭、孤立。而其他绝大部分国家,都有着自己的主体民族,并且不具备美国那样的吸引力。以欧洲为例,你看它们的包容吸引了什么“人才”去?

因此,在不具备绝对的吸引力前,不要盲目的包容,你的低声下气只会让外人瞧不起;而是要踏踏实实善待自己人,发挥每个人的能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现国富民强;当你足够有实力的时候,自然有人才死心塌地的前来投靠。


正史漫谈


唐朝是因为强大,才自信满满包容天下

大唐是从中国数百年(420-589年)南北朝对立和血腥厮杀中打出来的中国大一统王朝。

北朝凭借军事强大和包容中原文化、草原文化的自信,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演变,最终征服了由刘宋、南齐、南梁(西梁)、南陈演绎的南朝,建立了大隋,并很快过度到大唐。

大唐的建立满足了中国人盼望结束无休止的分裂和流血战争、渴望安居乐业享受太平的历史愿望。

唐朝是极其包容的。

第一,李世民善待南方破落贵族和臣民。

最典型的例子是李世民攻灭东突厥后,从西北草原接回了在战火中颠沛流离、受尽蹂躏的隋炀帝杨广之妻萧皇后(南朝西梁皇帝之女),让她重归长安宫廷(婆家)颐养天年,81岁善终,以皇后之礼同亡夫杨广合葬扬州。

李世民礼接萧皇后回长安,对安抚隋朝残余反抗势力和使南朝臣民天下归心,意义非凡!

第二,大唐的包容还在于君王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理。对臣民极其宽容。

李世民杜绝私刑和极其慎用死刑。开创了清明和法制之风。大唐不加重臣民税负,不搞劳民伤财的“样子工程”,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呈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之治”和极其繁荣的“开元盛世”。

第三,唐朝打开国门,欢迎四海宾客来大唐学习观摩和经商。

大唐在长安建立了国际贸易“西市”区,欢迎西域各国(远至欧洲罗马)、东域高丽来长安经商,“长安西市”成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

大唐欢迎东瀛日本派出谴唐使团来中国学习国家管理、宗教文化、建筑、礼仪等,促成了武士割据的愚钝日本向文明国家模型转化。

第四,大唐礼迎各国官吏,恩威四方。形成了大唐“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的历史盛况。

大唐的包容建立在强大的综合国力上。大唐的和平拥有强大的国防武力做后盾。

大唐统一了中国,周边已没有能威胁唐朝的强敌。但大唐并没有刀枪归库,马放南山。

李世民在世,用武力剿灭了觊觎中原的东突厥。李世民还下令东征朝鲜,惩罚教训了桀骜不驯的高丽。

对比大唐,中国的大宋照样包容天下,以礼治国,善待四方,也成就了中原、江南的一时繁荣,但大宋和大唐的结局迥然不同。

大宋属于“和平演变”建国,主张文人治国。重文轻武。这是与马背上打天下的大唐根本区别。

大宋虽然富丽堂皇,但手无缚鸡之力,受尽野蛮民族(辽、金、西夏、蒙古)的欺凌,被迫一味向南方退让偏安,最终覆灭于东南沿海(涯山之战,南宋灭国,南宋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大唐和大宋的对比证明!

中国人素来善良和热爱和平,但不能一味沉醉于歌舞升平的祥和中。国无兵不立!落后了迟早要被外敌欺凌涂炭,和平必须依靠强大的武力来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