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人的村庄,出了陈景润,还出了海军上将和教育部长,凭什么?

五千人的村庄,出了陈景润,还出了海军上将和教育部长,凭什么?

村庄,是一个民族的子宫,它的温暖,它的营养度,它的整体机能的健康,决定着一个孩子将来身体的健康度、情感的丰富度与智慧的高度。这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师梁鸿的话。

福州乌龙江畔的胪雷就是如此。

胪雷村,出了许多世界级的名人,比如海军上将陈绍宽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这座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村落,全村皆陈姓。始祖陈国初宋末时期从福州东门易俗里徙居胪峰山内。

这个村在历史上就出过许多人才,明清两代秀才、举人、进士者几十人,近代更是人才辈出。

从胪雷村走到台湾的名人也举不胜举,协助梅贻琦在台创办并继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的陈可忠;1945年被派往台湾接受日本投降的台北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后任台湾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陈丞城;1981年从台湾去美国在洛杉矶创办《国际日报》的陈韬。

所以,这个村也成了福建著名的侨乡。

五千人的村庄,出了陈景润,还出了海军上将和教育部长,凭什么?

陈景润

陈景润是二十五世御房二支。

1991年,他回到胪雷村省亲,进入该祠堂拜祖,他的故事一直都是陈氏族人的骄傲资本。

当时,但恰逢他的母校福建师大附中(英华中学是它的前身)举行110周年校庆,他的帕金森症已经很严重,不少人劝他不要来了,写封贺信就行了。但对母校和老师的一片深情,还是回来了。

五千人的村庄,出了陈景润,还出了海军上将和教育部长,凭什么?

参加母校福建师大附中的110周年校庆活动后,陈景润回了一趟阔别多年的老家——城门镇胪雷村。

那天是10月1日,淅淅沥沥的小雨一早就下个不停。8点多钟,陈景润乘坐的车在村头一停,冒雨等候在那里的男女老少就拥了上来。人群中有白须皓首的老人,也有活泼顽皮的孩童。陈景润不住地点头向大家致意,人群中有人在轻轻呼唤他的乳名“九哥”(他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九)。

由于路窄,车开不进去,从陈景润下车的路口到村里还有两三里的路。同去的由昆担心陈景润的身体受不了。可是,回到故乡的陈景润仿佛忘记了病痛,大家扶着他,拥着他,在雨中走了两三里路。

“瞧,这就是‘鸭牳陈’放鸭的地方。”小溪还在,池塘却化成了一片高高低低的乡间小别墅。陈景润兴致勃勃地向由昆介绍故乡的风物,他不忘自己贫穷的出生,他的祖先是一位善良、勤劳的放鸭人。

在胪雷村的陈氏祠堂门前,村里的孩子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等候在那里,白衬衫、蓝裤子、彩带、花束,还有喧天的锣鼓,这是招待远方游子的最高规格。

回到家乡的陈景润兴奋不已,在事后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一向不善言谈的陈景润竟然讲了一大段话:“过去福州的房子大多用木头搭建,风一吹雨一打,东歪西倒,只得用木头支撑,形成了几条‘辅助线’。现在不但‘辅助线’不见了,还盖起了一幢幢高楼大厦。我家里不少亲戚都盖了三四层的小楼,比京城里的部长住得还好。”

五千人的村庄,出了陈景润,还出了海军上将和教育部长,凭什么?

除了陈景润,胪雷村还有另外两个名人。

在陈氏宗祠中庭,气宇轩然,依次悬挂着三块大匾,第一块上书:陈氏定理。那是褒扬陈景润的。

第二块上书:教育部长。那是纪念民国时期的教育部长、化学博士陈可忠先生的。

第三块上书:海军上将,陈绍宽。这三位陈氏后人给胪雷村增添了骄傲的资本。

作为从胪雷走出的教科书级“偶像”,陈景润的出身不差,他的大伯父曾任中国邮政总局考绩处处长。二伯父是中高级邮政职员,曾任福建省邮政视察室主任。他的父亲陈元俊,职位最小,只担任一个三等邮政局的局长,收入并不丰厚,家境状况并不是太好。

可以说,他是邮政世家。

陈景润的父亲并不住胪雷,而是住在福州南台。但陈景润却是1933年5月22日出生在胪雷村的。

少年时代的陈景润,是常去故乡胪雷的。在陈景润的堂兄陈栾光眼里,他除了读书,似乎“不太爱说话,也不怎么喜欢体育运动,就是特别喜欢看书,当然也会玩一些躲猫猫的游戏”。


五千人的村庄,出了陈景润,还出了海军上将和教育部长,凭什么?

陈绍宽是胪雷村的起到至关重要的人物。

因为没有常年住在胪雷村,所以村里面跟陈景润有过交道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层面的认同。而对于胪雷村真正产生影响力的还是陈绍宽。

2009年9月16日,在全国首映的电影《建国大业》中,著名影星李连杰扮演的那个角色就来自福州的胪雷村的陈绍宽。他是胪雷人的行为范本和“精神偶像”。

陈绍宽的父亲陈兆雄共有六个兄弟,他是老大,他和最小的弟弟陈兆汉(萨镇冰的女婿)曾投身于清末北洋海军,常年在外。他留给陈绍宽的人格教育就是“孝悌、忠君、义气”六个字,这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陈绍宽一定是海军这家。

陈绍宽拥有极强的语言天赋。在格致书院读书时,他就在很短时间内熟练地掌握了英、法、德、西班牙等几国语言,这使得他终生受益。在格致书院读了两年后,他又被推荐到了江南水师学堂,从此开始了他的海洋军旅生涯。

“陈绍宽对我们胪雷人影响最大了。”年逾六十的胪雷村民陈康渠说,他小时候曾在陈绍宽的大宅院内读过书,正值这位民国将领解甲归田之际。

这个村庄,出了这么多名人,与其文化传统和内质是分不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